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將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

劉余莉

2016年09月05日08:07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原標題:將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

  【釋義】要想教育感化天下之人,必須首先安定家族、修正自身。隻有治理好自身和家族,才能治理好國家。

  【闡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一些歐洲學者一直在探討: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國)中的三種文明都消失了,唯有中華文明得以承傳下來,並且保持了五千多年經久不衰?經過研究,他們得出一個重要結論:這是中國人特別重視家庭教育的結果。歷史証明,這的確是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重要原因。

  家庭倫理道德教育是道德建設的起點。人從一出生首先面對的是家庭關系,在家庭之中,孩子受父母言傳身教的影響,初步形成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方式和原則,這是培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品德的關鍵時期。

  “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要留好樣與兒孫。”古代因此流傳下來很多家規、家訓,如《顏氏家訓》《了凡四訓》《朱子治家格言》等,“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也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俗語。縱觀歷史,凡是家道能夠承傳三代以上的家族,都有嚴格的家規、家訓。在鄭義門孝義傳家的故事中,鄭家從宋朝到清朝共有173位出仕為官者,無一人貪贓枉法。這正是鄭家嚴格的家規引導、約束的結果。可見,家庭教育不僅關系到自身的成長,還關系到個人的成敗榮辱以及家族的盛衰興亡。

  《魏志·王昶傳》中記載,身為曹魏大臣的王昶是太原郡晉陽縣人,后升任兗州刺史。他曾告誡子侄,為子之道最重要的就是珍愛身體,保全品行,顯揚父母。這三件事人人都知道,可仍然有人做不到,以致身危家破。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們一開始就不重視這些內容。孝敬仁義是各種品行當中最重要的,也是為官者立身、從政的根本。講孝敬,家族內部才會安定﹔講仁義,才會受到人們的尊重。一個人隻有先修身,在內培養起深厚的德行,名聲自然會顯揚於社會。

  相反,人如果不堅定地培養良好的品德,背離公義,就會陷入親族小圈子,搞用人唯親、結黨營私那一套,從而埋下彼此牽累的禍患。歷史和現實中,這方面的教訓都非常多,但仍有人重蹈覆轍。“莫用三爺(少爺、姑爺、舅爺),廢職亡家”,這是歷史的教訓和智慧。

  追名逐利而忽視修養自身的人,沒有一個能保持家族長盛不衰的。司馬光就曾警戒后人:“積金遺於子孫,子孫未必能守。”因為“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古人通過正己化人的言傳身教,保持了一種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從而使“君子以儉德避難,不可榮以祿”“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等聖賢教誨深入子弟的內心,使他們能夠控制欲望,並把職位、權勢當作建立仁德、施行道義的工具。誠如《群書治要·中論》所言:“位也者,立德之機也﹔勢也者,行義之杼也。”這不僅可以避免“富(貴)不過三代”的悲劇,也為治理國家、教化天下、改善世風奠定根基。

  作者: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群書治要》政治倫理思想研究”課題負責人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雜志)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劉余莉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