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良敏
2016年08月24日08:52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雜志社
今年氣候多濕熱,立秋后的北方,空氣仍有些沉悶。
8月16日,隨著一道烈焰騰空而起,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這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
這是科學發展史上一個重大事件,是初秋沉悶空氣中的一聲驚雷。它發出的巨響,震動世界。一項在西方世界早早開始研究的技術,一直停留在實驗室無甚進展之時,由中國人率先突破,並為實現科學應用邁出堅實一步,在量子物理領域佔到領先地位,令人激動。
這個激動,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是從心底生發出一種自豪感:中國可以領先,中國開始領先了﹔對於專業人士來說,在科學前沿領域,中國科學家潛心研究終獲回報:高科技買不來,而這一前沿科技更是無處可買,靠我們自己也能做出一流的研究出來,並領先世界。
從實用角度說,這一領先科技破解了一個困局:一直以來,我們的“隱私”都赤裸裸地暴露在某些發達國家的眼皮底下,通訊被竊聽、信息被攔截等等,信息安全沒有保障。“底牌”都被看到,哪有取勝的機會?而量子通訊的問世,將改變局面。據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介紹,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基於量子物理基本原理,單光子的不可分割性和量子態的不可復制性保証了信息的不可竊聽和不可破解,從原理上確保身份認証、傳輸加密以及數字簽名等的無條件安全,可從根本上、永久性解決信息安全問題。
信息安全服務大戰略。不受制於人,就可以放開手腳,按照自身的邏輯和戰略構想,在一種對稱的戰略博弈中,推進我們的復興進程。這是原始創新帶給我們的戰略紅利,需要用好,好“牌”打好。
更重要的是,基於這一前沿科技的巨大突破,以及近些年我們在高精尖技術領域的重大進展,我們或許可以得出一個初步的判斷:中國或許已經迎來一個發展的新階段,其最大特點就是依靠創新確立新優勢,並以此為動力促進經濟持續穩健發展,繼續領跑世界。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以擁抱世界的姿態融入國際社會,並一直以追趕者的身份疾步快跑,靠速度領先世界。我們的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最終在2010年跑到了第二的位置。當然,在追趕過程中,中國的身段不斷變得肥碩壯實,但也吃下了不少“激素”和“毒素”,帶來了環境的大量污染,粗放式發展常被詬病,代價很大,需要持續“脫毒”。
正是因為起步低,發展心情急切,靠著低要素成本優勢贏得當年“世界工廠”的“美譽”。但是,隨著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以及中國發展轉型的要求,曾經的低要素成本優勢如今不再成為優勢,靠著這些優勢起家的很多低端產業和企業已經不再能維持正常發展,有的成為“僵尸”,帶給社會巨量的過剩產能,成為發展之痛。
痛定思痛。我們的轉型之路必須堅決往前走、堅定往前推。盡管轉型有痛苦,但只是陣痛必須頂著,謀求戰略轉型。一方面,30多年的快速發展給我們積累了巨大財富,成為今天謀大事做大事的物質基礎和重要支撐﹔另一方面,面對這些巨額財富的積累,要清醒地認識到它帶來的巨大代價,思考未來轉型之路。
如今,轉型的必要性已經無需爭論,但如何轉?抓手是什麼?發展的實踐已經給出答案。我們不要再迷戀過去低要素成本的優勢,經營低端產業及企業。經過將近40年的發展,中國已經不是過去落后的“三流”國家,而已躍升為一個崛起中的大國,進入發展新階段。在新階段,放棄一些低端產業符合經濟規律,而在產業鏈、價值鏈的分工中不斷向中高端邁進是我們堅定不移的目標,需要持續發力。靠什麼發力來推動?就是創新。隻有在不斷創新中獲得新動力、創造新優勢,才能促進中國經濟質量不斷提升、效益不斷增長,從而韌勁十足,能抗外部沖擊,調節內部波動,為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創造條件。
創新是科學發展的靈魂。對於一個懷揣民族復興夢想的大國來說,中國要在戰略上作出抉擇,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吸引一切可以為我所用的人才,在制度上充分激勵和保障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迎接一個創新的高潮,不斷涌現出像量子通訊一樣領先世界的創新成果,從而開啟一個創新的新時代,引領中國持續走在創新型國家的前列。8月15日發布的2016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中國躋身世界最具創新力的經濟體前25強,標志著中等收入國家首次與高度發達經濟體站在了一起。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干事高銳在當日舉行的記者會上說:“今年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映射出中國在這一領域表現的提升,這也與我們看到的中國近年來的發展相一致,包括中國將創新作為推動力,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的重要要素。”
創新正在改變中國,創新將為我們贏得更加美好的未來。
相關專題 |
· 《中國發展觀察》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