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期刊>>《中國發展觀察》>>每期精選

古代的“胥吏治國”

陳忠海

2016年08月09日10:00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雜志社

原標題:古代的“胥吏治國”(下)

自隋唐以來,通過科舉選官是組建官僚體系的主要途徑,除此之外還有數量更為龐大的胥吏集團,他們雖難入品級,卻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晚清重臣郭嵩燾甚至發出“本朝與胥吏共天下”的驚嘆。

小吏大貪

應該說,胥吏在整個國家治理體系中還是發揮著重要作用的。胥吏的工作有助於溝通上下聯系、避免決策失誤,可以保証政令的暢通和政策的連續性,在化解地方矛盾、維護政權穩定等方面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由於體制設計的弊端,加上管理的鬆懈和失控,胥吏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也很大。唐代改革家劉晏曾說:“士有爵祿,則名重於利﹔吏無榮進,則利重於名。”在政治前途上官與吏幾乎有天地之分,官有更大的政治追求,因而更重名﹔吏在政治上沒有太大希望,所以更重利。

隨著科舉選官制度的逐步完善,由吏晉身為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明朝雖然在制度上做出過規定,特別優秀的吏可經嚴格考核晉身為官,但一來其晉身的比例相當小,二來可以晉身的官級有嚴格限制,一般不能超過八、九品,到清朝又降一級,乾隆時規定書吏可晉授的官品隻有從九品和“未入流”兩個,對於長年從事書吏工作的人來說,身份換與不換差別不大。

從收入上看,胥吏的待遇也普遍較低,《明會典》規定“在京各衙門吏胥俸祿,多者每月米二石五斗,少者六斗”,“在外各衙門吏典月俸一石”,這樣的標准僅能勉強維持溫飽。清朝的書吏一開始另有工食銀,但“一役之工食,每年多不過十二兩,或七兩二錢,每日不過三二分,僅供夫婦一餐之用”,到康熙朝就連這點微薄的收入也被取消了,有些地方甚至規定書吏辦公需自備紙筆。

慘到這種程度,還有人願意當胥吏嗎?不僅有,而且很搶手。清朝江蘇巡撫丁日昌曾在奏折中說,江蘇當地的胥吏職位競爭激烈,有人在私下裡明碼標價售賣,一般為1萬兩銀子一個,而朝廷當時開捐納,花錢公開捐一個知縣也用不了這麼多。政治地位低、沒前途、收入微薄的胥吏居然受熱捧,看來必有內情。

其實,合法收入雖低,但胥吏卻有其他的生財之道,其中一個重要途徑,是在經辦過程中通過做手腳或“舞文弄墨”以收受好處,《夢溪筆談》講的那個敢在“包青天”面前做小動作的胥吏,事成之后自然可以獲得豐厚回報,這樣的例子在《水滸傳》中俯拾皆是,不給胥吏送錢就可能死在“殺威棒”下,送上錢不僅能保命,胥吏還會立刻換上另一張面孔。

在一些案件審理中,需要引用律令或成例,引哪些不引哪些都會決定最終的判決結果,這時候胥吏可供“發揮”的空間就更大了,他們或避重就輕,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斷章取義、隨手高下。《東華錄》記述,清雍正時刑部書吏所提供的案例“往往刪去前后文詞,止摘中間數語,即以所斷罪承之。甚有求其仿佛比照定議者,或避輕就重,或避重就輕,高下其手率由此起”。

負責保管案卷的書吏也有機可乘,相關官員調任,其所分管的案卷要進行交接,案卷整理后有的在接縫處要進行標記或蓋印,類似現在的封條或“騎縫章”,但也沒有嚴格的規定必須這麼做,有的書吏便利用這個漏洞,利用新舊官員交接任意增刪案卷裡的內容。

對管理重要文書檔案的胥吏一般會有特別的保密規定,如有的規定相關人員“日夜鎖在衙內,不得出外”,但這些人也有辦法作弊。清代總兵楊凱奏曾上過一份奏折,講述了這些人是如何做手腳的,他們雖然吃住在衙門,但日用供給還是由家裡送來,盡管有專人負責盤查,可一些紙條仍會藏在魚嘴裡、雞肚子裡送入,書吏們根據紙條上的要求把有關密件抄好,藏在要洗的衣服或藥匣中帶出。這種生意越做越大,書吏們的親屬子弟索性在官衙附近租房,專門承攬“業務”,通過泄密發財。

除了在文書上做手腳和泄密,胥吏還利用各自分管的事務“吃拿卡要”。清代朝廷六部中戶部掌管財政錢糧,權力很大,吏部掌管官員升遷考核,也大權在握,還有兵部、刑部等,地方上均有所求,這些衙門的胥吏充分“用權”,“不給錢不辦事”,各地也習以為常,向這些衙門行賄不僅公開化還“制度化”,什麼時間送、送多少都有了定例,這就是各種各樣的“部費”。

晚清名臣駱秉章曾以四川道監察御史的身份被派往戶部銀庫查庫,上任的第一天就有人向他介紹庫裡的“成例”:銀庫收取各地捐納款一般每100兩多收4兩,2兩歸庫丁,2兩歸庫官和查庫御史,這筆錢還有個專用名詞叫“四兩平”。駱秉章問這筆錢一年下來能有多少,回答說有2萬多兩。駱秉章又問這筆錢是否合規、上面是否知道,胥吏被問住了,因為這是潛規則,拿不到台面上。駱秉章告訴他們:如果這筆錢合規我也不收,但你們收了我不管﹔如果這筆錢不合規,你們就好好想想吧。

下面的胥吏不死心,又找來駱秉章的同鄉做工作,說銀號給他准備了一份“到任禮”,有7000兩,以后一年三節每次都會送上7000兩“過節費”,又被駱秉章嚴辭拒絕。當時有許多入庫的銀兩是由銀號代辦的,銀兩成色不同,合格不合格都由銀庫說了算,舉例子說,含銀量90%的銀子如果能當含銀量99%的銀子上交,等於憑空有了9%的利潤,銀號肯花錢是有原因的。駱秉章查庫期間隻領取每月38兩的飯食銀,其他好處一分不取,但像他這樣的官員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官員無不唯利是圖,有的不惜鋌而走險。

清代官場上索賄成風,清人金安清在《水窗春囈》中講述,福郡王遠征歸來,戶部有個書吏“上刺請見,賀喜求賞”,也就是找上門來索賄,福郡王大怒:“幺麼小胥,敢向大帥索賄賂乎?”把此人喚到跟前,他卻一點不緊張,說若不給賞,報銷軍費的手續就得辦上3年,皇上怪罪下來必興大獄,要錢其實是為您著想。福郡王聽完竟然服氣,“大為激賞”。

有的書吏長期盤踞一處,大小事情都由自己說了算,長官不斷更換而自己“巋然不動”,被人稱為“缺主”,他們在下面不斷深耕,盤根錯節,為了讓自己的地位更加鞏固,有人還暗地裡搜集上司的“黑材料”,作為挾制手段,遇到不順從自己的上司就適時拋出,眾人無不畏之如蛇蠍。宋人蘇舜欽的《蘇學士集》中說:“州縣之吏,多是狡惡之人,窺伺官僚,探刺旨意,清白者必多方以誤之,貪婪者則陷利以制之,然后析律舞文,鬻獄市令,上下其手,輕重厥刑,變詐奇邪,無所不作。”清人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也說:“最為民害者,一曰吏,一曰役,一曰官之親屬,一曰官之仆隸,是四種人,無官之責,有官之權。”《聊齋志異》的作者蒲鬆齡曾做過縣令的幕賓,對基層胥吏的了解最深刻,書中涉及胥吏貪婪的故事有20篇以上。

胥吏通過弄權而發財致富,有人甚至成為巨富。清人李慈銘在《越縵堂日記》中說:“京朝官多貧至不能自存,而吏人多積貲巨億,衣食享用,似於王者。”夏枝巢在《舊京瑣記》中說,清代的書吏們“率擁厚資,起居甚侈,夏必涼棚,院必列磁缸,以養文魚,排巨盆以栽石榴,無子弟讀書,亦必延一西席,以示闊綽。譏者為之聯雲‘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其習然也”。老北京素有“東富西貴”之說,其起源有不同說法,其中一個說法是清朝王公貴族、達官顯貴多住在西城,而中下級胥吏多住東城,西邊地位尊貴,而東邊卻富足無比。

治與反制

表面高不可攀的皇權竟然被一群胥吏左右著,這是不可思議的事,卻又是一種無奈。雖然胥吏是古代行政管理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在技術上更有無可取代的作用,但出於政治追求的短淺和過於趨利的本性,由他們來“治國”隻能誤國。

歷代對胥吏多有整頓,鑒於胥吏隊伍膨脹過快,各代幾乎都進行過壓縮和整編,有的力度還相當大,但不久之后總會出現反彈,究其原因,是因為胥吏的大量存在是由需求所決定的,而不取決於管理目標。科舉考試注定造成的是一支實務能力差的官員隊伍,其整體上的“高分低能”決定了胥吏大量存在的必然性和價值意義。

既然從制度上無法抑制胥吏的擴張,很多時候則試圖用細化管理的辦法來克服其弊端,比如在胥吏選拔上,一般採用的是援納和召募兩個途徑,即推薦加公開選拔,也有不少皇帝廢止過援納制,把胥吏的選擇全部通過召募來進行,但這種辦法又很難堅持下來成為類似科舉那樣的制度,造成了胥吏准入上的忽緊忽鬆。

鑒於一些書吏在公文制作、保管環節做手腳,有的朝代規定了書吏承擔相關工作的范圍,有的則建立了檔案副本制度,規定重要文書都制作一份副本另存他處,以備將來查對。清朝還一度規定過各省發來刑部的案件必須由“各司主事當堂領取回司,經本司滿漢官員商議、審理后,親自定稿回堂,即便一天不能辦完,也要將文書封固,不許書吏經手”,這些規定雖能一定程度上堵塞漏洞,但也大大加重了官員們的工作量,根本難以長期堅持。

對於有些胥吏長期盤踞坐大的問題,有的朝代規定胥吏干滿5年必須退職回鄉,“不准復充”,但問題是官根本離不開吏,頻繁更換新手對官來講也十分不便,出於共同的利益,官和吏往往一塊想辦法應對制度規定,《清朝續文獻通考》說有的人“每於將近五年之時,先行告退,即可不在役滿之列又有冒入”,清人儲方慶在《馭吏論》中也說,胥吏們“朝而革,暮而復入,革於此,復移於彼”。

除了用“提前離崗”規避任職年限的規定,胥吏還通過冒名的方法直接“再上崗”,雍正時廣東布政使王士俊上折:“廣東布政使衙門各項書役皆系父兄子侄更易姓名,替換承充,盤踞既久,百弊叢生。”讓王士俊想不到的是,雍正皇帝對此早已知情並習慣了,在他的奏折上雍正皇帝用朱筆批道:“何省不如是也!”

“胥吏治國”是落后行政管理體制下的必然產物,也是長期以來難以克服的現象。據清乾隆時學者洪亮吉統計,當時縣級政府胥吏人數在200人至1000人之間,到了晚清光緒時,學者游百川統計的數字上升到300人至3000人,如果把每縣1000人作為平均水平,清朝當時有1700多個縣,其胥吏多達170萬人,加上州、道、省以及朝廷各衙門,胥吏的人數已發展到相當驚人的程度了。(下)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中國發展觀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