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郭舒然 姚雪青
2016年08月12日08: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先鋒頤和書館一角。
資料圖片
制圖:蔡華偉
20年前的那個平安夜,讓處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錢小華不再徘徊。那年,他32歲。
去教堂湊個熱鬧,等待零點倒計時,聽聽唱詩班吟誦,過洋節,在彼時一些年輕人中頗為流行。
天空飄起雪花,暖黃路燈映照著的梧桐葉上,很快斑斑點點。等著進南京太平南路396號聖保羅教堂的人們,三三兩兩地跑進馬路對面一家小書店。起初,只是避雪,抑或是等候,漸漸地,他們開始駐足閱讀,店裡人多了起來。
一雙雙手從書架上取下書來,翻閱的聲音清脆而有韻律,仿佛教堂裡整齊的祈禱,“那一刻,內心難免激動,我17平方米的‘先鋒書店’似乎成為一個聖地。”也是從那個雪夜起,做書商,做有文化的書商,成了錢小華執著的追求。
從太平南路的這間小書店起家,繼而開到南京大學旁的廣州路,又從繁華的市中心新街口拐到五台山體育館地下車庫﹔從最初的1家書店到11家﹔從社區走向景區,從高校走向鄉村:先鋒書店一直氤氳著六朝古都的書香。
兩年前,先鋒書店獲評中國出版政府獎。今年3月,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出2016全球十佳書店,先鋒書店成為亞洲唯一入選者。雜志給出的評語是:“這裡本來是一個地下停車場兼防空洞,卻被打造成了中國最美的書店。”
生逢上世紀90年代出版業的“繁盛十年”,遭遇新世紀互聯網沖擊下的蟄伏與轉型,再迎來全民閱讀時代的發展契機,這些年來,先鋒歷經實體書店的艱辛困頓、盛衰起伏,初心不變。
不離不棄的“粉絲團”
沒有醒目的路標,不見奢華的裝飾,隻有綠樹掩映下灰底白字的店面標識,這裡是南京很多讀書人心中的“天堂”。
邁進位於南京市廣州路的先鋒書店五台山總店,門口擺放的一尊《思想者》雕像讓人心領神會。
徜徉書店內,一盞盞橙色台燈點綴其中,舒緩的音樂若有似無。兩邊階梯式放書平台上,人文社科類書籍被擺放在醒目的位置。百米藝術畫廊上,魯迅、加繆等中外名人畫像無聲地詮釋著歷史﹔天花板上,梵高、畢加索等大師的畫作直觸心靈﹔柱子上錢鐘書、波德萊爾等作家的經典名句猶在耳畔……
“找個角落,泡杯咖啡,在書香中度過時光,是種享受。”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學生劉悅常來這裡。
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都宇軍把約會地點選在了先鋒書店。當女友在楊絳先生的紀念牆上留言時,他正坐在板凳上閱讀路遙小說《平凡的世界》,“網上買書便捷優惠,但我們享受在這裡購書、讀書的文化氛圍”。
回望先鋒書店發展歷程,會發現其與大學的關系十分密切。從廣州路店到如今的五台山總店,先鋒書店周圍是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1999年,先鋒書店從太平南路搬到廣州路79號,此處距南京大學僅一步之遙。新書到貨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學生、教授們紛至沓來,尋覓他們眼中的“寶物”。
打那時起,“第二圖書館”的稱號就在南大學子中口耳相傳,也成為更多在南京求學的大學生青春記憶的一部分。他們往往自帶干糧,在書店待上一整天。餓了,就靜靜地吃點便餐﹔渴了,喝點書店免費提供的茶水。陽光透過玻璃窗,洒向沉浸在閱讀中的一張張青春臉龐。
在作家蘇童看來,先鋒書店20年,一直保持著理想主義的氣質。它在南京乃至外省都有知名度,與其經營圖書的格調品位有很大關系,“即便是最初的那家小書店,走進去也絕不會撞見市面上流行但卻令人生厭的垃圾圖書” 。
注重圖書的格調和品位,讓先鋒書店成立伊始即在南京獨樹一幟。不賣教輔,也不打折,當其放棄了為子女升學而奔忙的家長讀者群時,也迎來了另一批讀書人。
這批人后來成了先鋒書店的常客,其中不乏學界精英、作家、詩人。緣於相同的志趣,不少讀者和店主成了朋友。
2015年4月的一天,在眾多讀者見証下,著名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馮端與夫人陳廉方在先鋒五台山總店舉行了他們的“鑽石婚禮”。馮端夫婦把紀念結婚60年的儀式放在先鋒書店,自有其特殊的緣由。
早在書店初創之時,這位南京大學教授就是其“鐵杆粉絲”。1996年,已是73歲高齡的馮端從報紙上得知太平南路開了一家專營人文社科類圖書的書店,便搭乘60路公交車前往。“當時書店門面小,比較難找,馮老因此坐過了一站,回頭拄著拐杖邊走邊找,才來到書店。”錢小華說,“書店每次搬遷,馮老都是一路追隨。”
后來,馮端行走不便,錢小華就來到馮老的住處,攙扶著他到書店淘書。兩人就這樣成了忘年交,錢小華逢年過節都要去馮老的住處拜訪,分享近期淘得的好書,探討書業的現狀和未來。
20年過去,先鋒的價值早已超越單純的書店范疇。“大地上的異鄉者”是先鋒書店的標識,取自奧地利詩人特拉克爾的詩句,寓意人的靈魂永遠在尋覓一個精神故鄉。在很多讀者心目中,先鋒書店就是這樣一處精神家園。
既是精神家園,也是“熟人社會”。用蘇童的話說,在早年的先鋒書店,轉一下就碰到一位文學界的好友,再轉一下就碰到一位出版社的熟人,這讓人感到先鋒很像一個“文學之家”。
“先鋒書店在南京文化人中影響廣泛。藏書的人也喜歡,想要什麼書找不到,就去先鋒碰運氣,往往帶著驚喜而歸。”作家葉兆言說,“看那麼多的好書,不帶幾本走,書店主人無所謂,關鍵是對不起自己。”
在南京大學出版科學系主任張志強教授看來,書店是商業行為與知識傳遞的融合,能夠向讀者呈現具有人文精神向度和公共文化空間的讀書氛圍。從這個意義上說,越是有影響的實體書店越能成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標。
“理想主義”的荊棘路
作為一家民營書店,先鋒之路坎坎坷坷。
2003年5月,積累實力后躍躍欲試的錢小華在南京夫子廟地下商場開了一家分店。地處著名的夫子廟景區,游客眾多、人流密集,王謝故居乃文人雅客以詩會友之地,江南貢院曾是中國最大的科舉考場,這裡似是開店的理想之地。
當年,投入近百萬元裝修的夫子廟店是名副其實的書店“先鋒”。入口處開設了近百平方米的藝文空間咖啡館﹔書架上不及頂、下不落地,取中間五檔,正對讀者視覺高度,便於取書閱讀﹔書架之間鑲嵌藝術大師人物肖像,灰色凝練,白色牆柱正面是盞盞壁燈。書店中央是一方雅致的竹園,兩側平台擺放著48張紅黑相間的沙發,購書人逛累了可以坐下來閱讀。
在錢小華的想象中,人多時書店座無虛席,讓人心中涌動喜悅。
不成想,一年半后,“理想主義”被擊得粉碎。
開業后發現,人文社科類書籍很難吸引游客和附近居民,走精品路線、不打折銷售的先鋒在夫子廟“叫好不叫座”。相比之下,夫子廟步行街及周邊地區的特價書店、五元書店人頭攢動,生意不錯。
“裡面高大上,外邊臟亂差”,外部環境也讓夫子廟店雪上加霜。門口一度擠滿了小販,滿地的瓜子殼、香煙頭、廢紙屑總是掃不干淨。到了夏天,一些社會閑散人員光著膀子、打著赤腳前來“蹭空調”,並在店裡喧嚷,工作人員上前提醒,反遭呵斥。周末人多時,遭遇小偷也是常事,店裡三天兩頭丟東西。
此情此景,難免讓老顧客們搖頭嘆息。有位南大教授抱怨:先鋒怎麼把書店開到這兒了,下回請我來都不來了。
開業一年半多,虧損嚴重,夫子廟店難以為繼。
先鋒書店搬家的次數足有7次,也遭遇過因付不起上漲的租金而被房東下逐客令。有一次則是一名醉駕的司機將車開進大門,撞爛了書店。2013年7月,南京清理全市地下停車場,職能部門告知錢小華在7天之內將五台山書店恢復成停車場,並需繳納大筆罰款。所幸南京市委宣傳部及時伸出援手,先鋒方才逃過一劫。
與夫子廟地下商場談判撤店的那個下午,恰遇狂風暴雨,“談完之后,我坐上出租車就開始落淚。毫不夸張地講,那天從夫子廟一直流淚到廣州路。”錢小華回憶,“那段時間是最難熬的日子。當時把房子都賣了,我就睡在南大廣州路店的辦公桌上。”
即便如此,錢小華也沒有放棄。
出生在江蘇金壇農家的錢小華,家境很不寬裕,初中輟學在一家茶園工作了兩年。后來,錢小華被招進金壇紡織廠工作。在那裡,他遇到一位惜才的廠長,得到了去南京大學中文系作家班進修的機會。在南京,錢小華如飢似渴地讀書,一有空就到書店淘書。有書店老板出外購書,錢小華便打聽其返回時間,以便第一時間到書店購買。有次,南京一家書店的老板採購時缺錢,錢小華借錢給老板,老板用書來抵款。
進修后,錢小華來到江蘇省直部門的一家雜志社工作。一次,他熬夜寫出一篇萬余字的報告文學,卻被編輯部主任大筆一揮刪掉6000多字。錢小華認為其不懂文學,完全是外行領導內行。憤而辭職的他回到金壇老家,向堂姐夫借了600元錢,購入20斤茶葉開始出門販茶。
茶葉生意艱辛,需要帶著大把現金去山裡收茶,到茶廠加工,再把干茶拖回來包裝銷售。錢小華就像個長途司機一樣,押著一車上千斤的茶葉,走南闖北。彼時的山區並不太平,晚上睡覺,錢小華把錢藏在茶葉桶下面,枕頭下面擱上一把刀。之后,他還做過紡織品生意,也終因適應不了商場上的游戲規則,慘淡收場。
走投無路之時,錢小華想到了開書店。
困難與不幸依舊前來敲門。前兩年父親離他而去,之后兩年女朋友與他分手,再后三年事業受挫,夫子廟店倒閉,幾乎所有家當都賠了進去。
從事書業的頭九年,錢小華沒有回家過一次年,每年除夕都是守在書店。父親病危時錢小華連夜趕回老家,手頭拮據到拿不出錢為父親料理后事,最后跑到一位在鎮上辦廠的朋友那裡借了3000元錢,將父親遺體火化安葬。
“我為什麼還在做書?”無數個失眠的夜晚,錢小華不斷地問自己。最困難的時候,是兩位女性給了他勇氣。
“在我童年的時候,因玩火差點失去生命,需要輸血時是母親不顧一切用自己瘦弱的軀體將我從死亡邊緣拯救回來。母親的純朴與善良,母親讓我讀書的教誨與堅持,影響了我的一生。”錢小華將對母親的懷念鏤刻在對書店的愛上,“我一生也隻做一件純朴的事情,就是開書店。書店是我對母親苦難一生的記憶,書店在,我的母親就在。”
另一位是雙腿殘疾的南京師范大學學生郭晶晶。夫子廟店撤店后的一天,她來到位於南京大學南門東側的廣州路店。書店在一棟樓房的二樓,她是被人連著輪椅抬上去的。看到這一幕時,坐在收銀台后的錢小華心中涌起感動,流下了眼淚。怕被人看見,他走到一旁背身去擦。
“這本書好,那本書好,這本書請您幫我拿下來好嗎?”郭晶晶在書架前挪動的身影,至今還常出現在錢小華的腦海裡,“正是這些堅守書店的人們,堅定了先鋒存在的勇氣”。
“我生命的價值是在閱讀中開啟的,它也終將以書而告結束”,錢小華始終以為,哲人的這句體悟,仿佛就是對他的私語。
絕處求生的新業態
記者到訪先鋒書店時,正逢湖北農民詩人余秀華攜新書《我們愛過又忘記》在五台山店舉辦簽售分享會,江蘇廣播電台知名主持人文嵐主持。店中心的沙龍區圍起了裡外三層觀眾。
“沒想到現在還有這麼多年輕人喜歡詩歌,也沒想到書店能給詩集擺上兩大櫃子。”余秀華向記者感慨。
邀請名家學者到書店開講座,分享創作經歷和人生感悟,並與讀者面對面交流、簽售書籍,是先鋒的一大特色。陳丹青、白先勇、周國平等一批名家學者,都曾參與先鋒文化大講堂。最近幾年,書店年均舉辦400多場講座和沙龍,場場爆滿。
也是在這一天,從浙江來南京旅游的陳曉燕女士,買了一本印有奧黛麗·赫本照片的筆記本與手繪南京小吃地圖,“我是在網上看旅游攻略時發現先鋒的,很好奇為什麼一家書店能像5A級風景區一樣吸引這麼多人關注,決定過來看一眼。”來了之后,她發現自己被各具特色的文創產品迷住了。
辦沙龍、賣咖啡、做文化創意產品,先鋒領國內行業風氣之先的這些舉措,發端於2008年。
這不只是先鋒書店的特色,也是實體書店轉型發展的路標。不過,對於自言“內心是和商業決裂的”的錢小華來說,起初實屬被“逼上梁山”的無奈之舉。
2008年后,經歷了發展陽春的民營書店開始感到陣陣寒意。飛漲的房租,來自網絡書店的挑戰,傳統閱讀不再是人們獲取精神食糧的唯一途徑……南京、武漢、長沙等地風光多年的圖書批發市場開始一蹶不振,風入鬆、光合作用等一批國內知名的民營書店陸續倒閉。先鋒書店也一度虧損上千萬元,資不抵債。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社長黃小初坦承,當時先鋒書店因拖欠書款被列入“黑名單”,很多出版社中止供書。
那段時間,錢小華獨自躲進了安徽黟縣的一個小村子裡,思考著書店的出路。
此前,他曾與書業同仁一起赴美國考察。跑了11個州的36家書店,錢小華發現,幾乎所有書店都在賣咖啡、賣文化創意產品,就連旅游風景區也在熱銷這些文化產品。隨后的幾年中,先鋒書店開始零星開發一些文創產品,但一直未成規模,直到2008年的書業寒風刮來,錢小華覺得必須放手一搏了。
當年5月,在一片“不務正業”的質疑聲中,先鋒成立了自己的文創公司和團隊。一方面,將相冊、明信片、布包及建筑海報、筆記本等打造成文創產品﹔另一方面,開辟店中店,賣咖啡、糕點等,增強書店的造血功能。
“我們隻做與主題相關、紙質的文創產品。把一些適合的照片、圖片等版權買下,形成定制產品。”錢小華坦言,盡管投入較大,但自主定價、自創精品,有比較優勢。
第一年在五台山店試水,取得了不錯的業績:文創產品佔到書店總銷售額的30%、總利潤的40%。伴隨需求的培育,先鋒文創產品逐漸闖出市場、形成系列。主要依靠這塊增量,2011年先鋒書店走出經營困境。如今,先鋒書店的文創產品已佔年銷售額的60%、年利潤的50%,可謂半壁江山。
這次轉型不僅沒有削弱先鋒的品牌影響力,認知度還得到放大提升。南京市民和一些單位選擇先鋒文創產品作為贈送親友、貴賓的禮品。就連中山陵、總統府等名勝景區,也看到了文創產品的潛在市場,選擇與先鋒合作。原本沉睡在檔案室裡的圖片和記憶,被喚醒、被關注,具有地方歷史文化特色的定制明信片、筆記本很快在景區熱賣。
為激發員工創造力,先鋒今年起力推自主經營體模式,採取項目合伙制,即向每家門店店長放開經營權、用人權、分配權,每個部門都成了創客孵化器。
90后女孩錢菁菁去年9月來到先鋒工作,目前是咖啡館店長。“賣咖啡雖然不是書店的主業,但可以吸引和穩定選購圖書和文創產品的客流。我們通過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糕點花色等,帶動銷售增長。”錢菁菁介紹,不論是選擇供貨商還是面試員工、考核績效,都由店長說了算。權力下放的同時也意味著責任的增加,隨著業績提升,錢菁菁的工資也漲到了10多萬元一年。
如今的先鋒,已從寒風中挺過。2013年起,先鋒書店先后獲得財政部實體書店獎勵資金、江蘇省和南京市兩級文化產業資金等累計610萬元資金支持。
順勢而為,先鋒將主題書店開到了5A級景區、歷史文化街區。坐落在民國建筑區的頤和書館,以詩歌文化為主題的中山陵永豐詩舍……2013年后,先鋒書店已經開設了7家分店。
燃亮鄉村閱讀之燈
出安徽黟縣縣城,向西北而行,不久便可見到碧山村口的雲門古塔。穿過粉牆黛瓦的鄉間建筑,一座古祠堂映入眼帘,這裡設有先鋒的碧山書局。
“從前碧山村就有雲門書局,后來沒落了。碧山書局的開設,也是對徽州老建筑的一種保護和利用。”年過七旬的汪壽昌曾任碧山村村委會主任,雖說高中畢業后一直務農,卻也是一位“文青”。碧山書局開辦后,他被請到店裡打理圖書。懷著深厚的家鄉感情,汪壽昌還手繪了碧山的風景和地圖,先鋒書店將其制作成明信片等文創產品。
鄉村書店、農民閱讀,在錢小華看來,這一當下文化閱讀的短板,有著獨特的拓展空間。
書局開業那天,村裡的老人們換上新衣服,像自家辦喜事一樣高興。
碧山書局的創辦,不僅豐富了當地農民的精神生活,還提升了地方文化知名度。碧山村成為電影《鄧小平在黃山》的取景地,也成了安徽大學學生實踐基地,新聞傳播學院的老師每年都會帶著學生前來體驗手工藝竹編和端午節艾餅制作。
隨著先鋒書店日漸成為南京的一張文化名片,江蘇以外的不少地方也找到錢小華洽談合作事宜,但並非地段繁華、條件優厚就足以打動他。在錢小華心目中,開書店,除了熱愛,還要賦予人文情懷。
先鋒在浙江鬆陽縣陳家鋪村籌辦的岩上書局,錢小華就前后考察了兩年多,預計明年初開業。陳家鋪有著600年的悠久歷史,地處磐石之上,能遠遠望見山下一座明清古城。當地500戶人家大多以種茶、販茶為生,在不少人眼裡,這是一個田園牧歌般的地方。
先鋒書店到這些地方落戶,不擔心客流少嗎?錢小華說,將以一系列關於古村落的書籍、講座、文創產品等吸引游客和讀者,也讓更多人參與到鄉村文化復興中來。例如碧山書局迄今已開設各類講座40余場,所藏的有關徽州文化的舊書很受讀者喜愛,一些專家學者也慕名而來,有些人一買書就花數千元。書局當年開業、當年盈利。
不過,從城市到鄉村,是獨辟蹊徑還是走向邊緣,是真正的經營拓展還是一場命運叵測的“文化秀”,還需要先鋒拿更長的時間來檢驗。
“從單一售書到提供交互文化體驗空間,這種‘書店+’模式已經使先鋒的衍生價值非常可觀。”南京市委宣傳部文化產業處處長施揚表示,如今他們的視線,更多聚焦在了先鋒之外的實體書店。因租金快速上漲而在去年停業的萬象書坊,由宣傳部門協調在南大西北門找到了合適的店面,於今年5月重新開張。
江蘇現有各類實體書店3300多家。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局長周琪介紹,江蘇通過開展“最美書店”評選、“一月一本南京傳世名著”品讀推廣等活動,營造全民閱讀的文化氛圍,不少實體書店“好書賣脫銷了”。
“台灣誠品書店去年底在蘇州開張了內地首家門店。當當網提出3年內開1000家實體書店的目標。今年暑假期間,出版社在南京新華書城好的位置售書是要付展位費的,以前是書城免費招徠書商。”黃小初認為,種種跡象表明,實體書店正在迎來回歸期。
今年6月,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財政部等11部委聯合印發的《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對實體書店創新經營項目和特色中小書店轉型發展通過獎勵、項目補助等方式給予支持,重點扶持一批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品牌書店做優做強。
“一座城市不僅要有寬闊的馬路、鱗次櫛比的高樓,要有大學、歌劇院、電影院,也要有書店裡昏黃的燈火。”錢小華說,“對於實體書店的未來,我充滿信心。”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