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期刊>>《紅旗文稿》>>每期精選

李捷:重讀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

2016年08月08日14:12    來源:紅旗文稿

人們進入20世紀門檻之時,一件對日后世界人類歷史具有跨世紀影響的重大事件,就是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走向金融壟斷,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人們進入21世紀門檻之時,一件對日后世界人類歷史具有跨世紀影響的重大事件,就是當代資本主義開始走下坡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蓬勃發展為標志,廣大新興國家開始通過非資本主義方式跨入現代化國家的行列。這兩件延續了上百年發展的大事,既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又有著不同的內容。因為它們都發生在同一個大的時代,發生在同一個大時代的不同階段。而這些歷史性的變化,都在列寧寫於100年前的不朽著作《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的科學分析與科學預言之中得以體現。

1.帝國主義: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必然產物。列寧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中,根據大量的事實和數據,勾畫出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發展演變的內在邏輯。這就是:其一,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產生生產集中,而生產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導致壟斷。其二,生產集中產生壟斷,則是現階段資本主義發展的一般的和基本的規律。“帝國主義最深厚的經濟基礎就是壟斷。”(《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60頁)“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壟斷階段。”(同上書,第650頁)對於歐洲,可以相當精確地確定新資本主義最終代替舊資本主義的時間是20世紀初。其三,由壟斷產生金融資本。生產的集中﹔從集中生長起來的壟斷﹔銀行和工業日益融合或者說長合在一起,——這就是金融資本產生的歷史和這一概念的內容。“金融資本造成了壟斷組織的時代。”(同上書,第629頁)也就是說,金融資本的出現和發展,進一步鞏固了壟斷局面。其四,在帝國主義階段,資本的佔有同資本在生產中的運用相分離,貨幣資本同工業資本(生產資本)相分離,達到了極大的程度。這一特征,在金融資本中體現得更為充分。其五,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產生“過剩資本”,開始向海外輸出資本。資本輸出是在20世紀初才發展起來的。“對自由競爭佔完全統治地位的舊資本主義來說,典型的是商品輸出。對壟斷佔統治地位的最新資本主義來說,典型的則是資本輸出。”(同上書,第626頁)其六,通過資本輸出,“金融資本還導致對世界的直接的瓜分”。(同上書,第631頁)“帝國主義是發展到壟斷組織和金融資本的統治已經確立、資本輸出具有突出意義、國際托拉斯開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已把世界全部領土瓜分完畢這一階段的資本主義。”(同上書,第651頁)

當今的資本主義世界,仍然是按照這樣的邏輯運動著。從2008年開始的國際金融危機,依然如此。盡管資本主義國家為度過危機而實行的每次改革都是沿著打破壟斷的方向進行,但是,這一趨勢(即從反壟斷走向更高層次的壟斷)總是周而復始地出現,成為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統治者們為使自己的統治更長久,不能不限制甚至犧牲一些眼前的利益,但是金融資本發展的固有邏輯,卻是要打破這種限制,而從根本上來說,也就在自我膨脹中走向自我滅亡。這就是歷史發展的辯証法。在這種規律作用下,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發展滅亡的規律,列寧所揭示的帝國主義發展滅亡的規律,無論在實際生活中需要多麼漫長的歲月來實現,但它是不可避免地一定會出現的。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現代化之外的又一種選擇。這也是資本發展演變的內在邏輯所使然。馬克思主義在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同時,也揭示了資本發展演變的內在邏輯。這個內在邏輯分為國內、海外兩個方面。

在國內方面,馬克思主義科學地預言了隨著資本主義內部固有矛盾的發展,亦即資本發展演變的內在邏輯的展開,資本的私人佔有同社會化大生產的沖突會越來越加劇,因此,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歷史的必然。而這種情況,在20世紀至今,還沒有成為現實。也就是說,資本主義還在按照內部固有規律運動著,還沒有走到這個社會再也不可能容納新的社會生產力的歷史盡頭。這就是馬克思指出的:“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裡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頁)

與此同時,在海外方面,資本的輸出和海外擴張,卻喚醒了一大批發展中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並促使這些國家在謀求政治獨立、經濟獨立的同時,努力探求自己的現代化道路。而這種探求,曲折地但又是必然地最終趨向於社會主義。

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把其他國家變為資本輸出、資源控制、市場專屬的領地的同時,也把現代化的理念、行為方式、管理手段,以及現代教育輸入這些國家。這一方面造成了這些國家在人才和觀念上對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依賴,另一方面也在這些國家引發了現代民族精神,即對獨立自主地走上現代化發展之路的渴望和追求。

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對現代化發展之路的探求中,走了非常不同的道路。但是,經過上百年幾輪的反復,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認識到,走西方發達國家為它們設計的道路,無論是當年英聯邦模式也好,還是當今的“華盛頓共識”也罷,都不可能獨立自主地走上現代化發展道路,隻能無休止地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私有化怪圈”“選舉政治亂象”之中。在這之外,還有什麼現實的選擇呢?

當年,戰后很多新獨立國家,包括中國在內,都曾經把以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作為榜樣。但由於自身主觀原因以及客觀原因,這些努力沒有能夠成功。但這並不証明有什麼“歷史的終結”,反倒促使我們進一步破解“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世紀課題。

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讓廣大發展中國家看到了希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其實質是在資本主義現代化之外,提供了通過非資本主義方式實現現代化的現實選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選擇現代化發展道路時,沒有完全隔斷歷史和現實世界的聯系,而是把改革開放作為基本國策。因此,在經濟制度上,強調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兩個毫不動搖”“兩個共同發展”,強調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強調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兩方面的人力資本﹔在政治制度上,強調發揮統一戰線的作用,發揮協商民主的作用,發揮依法治國的作用,等等。

與此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沒有放棄科學社會主義最根本的東西。例如,在強調“兩個毫不動搖”“兩個共同發展”的同時,始終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始終堅持國有企業的關鍵作用,始終反對形形色色的私有化主張。在強調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的同時,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本質特征與市場經濟一般規律的高度統一,始終堅持不能弱化政府在經濟政策和宏觀調控中的重要作用,始終強調在國計民生重要領域、意識形態領域、生態文明建設領域不能隻講經濟效益、不講社會效益,始終反對形形色色的所謂“市場化”主張。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上,始終強調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始終強調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始終反對照搬西式民主和所謂“憲政民主”。在此基礎上,我們黨還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提出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努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政策,等等。

以上這些,不僅使古老中國從根本上改變了面貌,而且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在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之外,提供了又一種現實選擇,即通過探索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來擺脫壓迫、擺脫貧困,步入世界現代化國家的行列。

一篇偉大著作的影響力,是以百年為單位來計算的。因此,一部不朽著作的真理性,也是要以百年為單位來衡量的。我們說,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產生的偉大著作。這一結論,並不取決於其中的某些具體論斷在當今是否有了改變,而取決於它所揭示的關於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客觀發展規律是永恆的。(作者:求是雜志社社長)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李捷專欄
· 《紅旗文稿》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