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鄭新立:實施精准扶貧決勝全面小康

2016年08月04日09:30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實施精准扶貧決勝全面小康

  【理論前沿】

  未來5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齊心協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現行標准下農村牧區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精准扶貧,包括“扶貧對象精准、項目安排精准、資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戶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脫貧成效精准”。全面落實這些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証。選派第一書記到貧困村任職,是實施精准扶貧的重要舉措。總結多年經驗,扶貧工作應注重做好以下幾件事。

  實施精准扶貧必須精准到戶。要把目前尚未脫貧的農戶調查清楚,摸清貧困原因,一戶一戶地採取有針對性的幫扶辦法。如果貧困家庭有青壯年勞動力,那麼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對這些勞動力進行職業培訓。目前城市最缺的工種是家政服務、醫療護理、物流快遞、建筑施工、飯店餐飲、環衛清潔等,農民工的年均收入已接近4萬元。如果貧困家庭缺乏青壯年勞動力,但仍有老弱勞動力,可幫助其發展畜牧養殖業。如果是因病因災致貧,則應給予救濟補助,完善醫療保障和各類保險。總之,經過30多年改革發展,脫貧的條件比過去要好得多,致富的門路也比過去多得多。隻要找准原因,在各方面的幫助下,迅速脫貧是可以做到的。

  培育本地優勢特色產業。貧困地區一般自然條件比較差,但隻要有人居住的地方,總有賴以生存發展的條件。改革開放以來,許多自然條件不好的地方也找到了適宜本地發展的特色產品和產業。如寧夏在沙地上種植葡萄、枸杞﹔新疆利用滴灌種植香梨、大棗,大面積種植長絨棉﹔貴州在荒山上種植藥材、茶葉﹔陝北退耕還草、舍飼圈養,發展畜牧業,大面積種植蘋果﹔沂蒙山區搞小流域治理,恢復生態,發展林果、畜牧養殖和石材業﹔等等,都培育出本地的優勢特色產業,找到了致富門路。

  重視智力扶貧和技能培訓。“扶貧必扶智”。幫助貧困地區發展,重點應放在教育上,特別是職業教育。要搞好基礎教育,有條件的地方盡可能從小學高年級起就實行寄宿制,將學生適度集中到條件較好的學校學習,並免除各種費用。這是最根本的扶貧措施。一個家庭有一個在城鎮第二、三產業穩定就業的人員,全家脫貧就有了保障。職業教育應面向全體青少年和成年勞動者,使每個勞動人口都能學會一門專業技能,找到一個收入較好的工作。

  改善貧困地區基本生產生活條件。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貧困地區的交通、供水等基礎設施仍然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應當繼續加大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投資力度,為經濟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特別是要積極運用PPP模式,吸引社會投資和銀行貸款,投入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如雲南、新疆、內蒙古等邊境地區,隨著國際互聯互通項目的進展,一些重要口岸可以設立自由貿易區,形成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使這些地區的少數民族盡快富裕起來。

  發揮基層黨組織在脫貧中的領導作用。戰勝貧窮是一項艱巨而又偉大的事業,各級黨組織應充分發揮堅強領導作用,黨員應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許多地區脫貧致富的經驗証明,“送錢送物,不如建個好支部”。有的基層黨支部努力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現在農村年輕黨員大部分都出去打工了,村裡缺少年輕人,怎麼辦?應通過土地流轉,發展規模化、集約化、社會化大農業,吸引和動員高素質的勞動力特別是黨員回鄉創業。農村人口減少是必然趨勢,但決不能搞成老人農業。在這方面,荷蘭有著成功的經驗。荷蘭人均隻有1.3畝地,通過發展合作社,搞花卉、肉奶等高附加值農產品,擴大農產品出口,25萬農業勞動力,去年出口824億美元,人均創造農業增加值4萬多歐元。包括貧困地區在內,我們要使農業成為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使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村居民收入逐步趕上和超過第二、三產業的收入,在發展農村經濟中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起來。

  (作者系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執行會長)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鄭新立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