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期刊>>《紅旗文摘》>>每期精選

林毅夫:中國奇跡是怎麼發生的

2016年07月27日15:22    

新中國成立之后、1978年以前,中國追求的發展戰略是“10年超英,15年趕美”,想發展、擁有跟發達國家同樣的產業、同樣的技術。但那些產業、那些技術都是發達國家最先進的產業、最先進的技術,是發達國家國防安全的基礎,他們會讓那些產業無條件地轉移給中國嗎?這些都是資本非常密集、規模非常大的產業,五十年代中國經濟極端貧困,資本極端短缺,在這些產業上,沒有比較優勢。經濟發展就非常停滯、效果非常差。

1978年改革開放,中國開始利用勞動力多的比較優勢去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能夠形成競爭優勢,因此中國的產品在國內、國際市場有很大的競爭力,佔領了很大市場,獲利能力非常強。有了獲利能力以后,資本開始積累,積累資本以后產業就開始升級,然后在產業升級的時候,同樣是按照中國的比較優勢,從極端勞動力密集型的簡單加工逐漸變成技術跟資本相對比較密集的加工,在這個過程當中,由於進入的產業都是成熟的產業,所以中國可以利用后發優勢。我想改革前跟改革后最大的差異就是這種發展戰略的轉變。

為什麼同樣是轉型,中國是穩定快速的發展,而且中國到現在為止,還是唯一沒有發生系統性金融經濟危機的國家,而其他轉型中國家,不管是社會主義的還是非社會主義的轉型國家,它們普遍遭遇到的是經濟的崩潰、停滯、危機不斷,而且危機發生的頻率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還高,那道理是什麼?要解決的問題的根源是一樣的,為什麼效果不一樣?我想主要是轉型的戰略不一樣。我們知道,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這些前社會主義國家或者是其他發展中國家開始轉型的時候,當時怎麼樣從這個政府引導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理論是所謂新社會主義所形成的共識,這個共識的內容就是發展中國家之所以發展得不好,是因為有太多政府的干預造成各種扭曲,造成資源配置失誤,造成各種激勵機制受到扭曲,社會經濟發展不好。怎麼樣才能把經濟發展好?那就要跟發達國家一樣,必須有完善的市場制度,就必須有所謂的市場化、自由化、私有化,政府就不應該干預經濟。要轉型,必須把所有的扭曲、干預一次性取消掉,用休克療法解決經濟問題。

按照休克療法導致原來發展起來的產業全部都垮台,而那些產業在很多國家是雇佣的20%、30%,甚至40%的工人,都集中在城市裡,它們全部都垮台,馬上有大量的城市人失業,社會不穩定、政治不穩定,任何當權的政府碰到這種情形,除非它願意自動下台,不然就隻好表面上取消保護補貼,背地裡又引進各種保護補貼。

這些產業都是所謂先進的產業,跟國防安全有關,如果放棄這些產業那這個國家就沒有國防安全了。比如俄羅斯,今天它之所以在世界上稱為八強之一,就是八大壟斷集團的國防產業還在,所以從國防安全角度來看,必須繼續給它保護補貼。

如果一定要給它保護補貼,國有時給的保護補貼實際上比在私有的時候給的保護補貼要少。因為國有廠長、經理是國家雇員,要了保護補貼以后,不能把保護補貼變成他自己的收入,頂多就是多吃一點,多佔點,抓到以后可以依法處理。

私有化以后,私有老板會跟國家說沒有保護補貼活不了,跟國家要保護補貼,要得越多放在口袋的越多。現在有大量的實踐經驗証明,蘇聯、東歐跟其他很多發展中國家,大型的國有企業私有化以后,不管是穩定就業的原因還是國防安全的原因,如果不能讓那些企業倒閉,實際上給的保護補貼比原來還多,結果是效率更差了,危機不斷。

那中國為什麼解決同樣的問題,卻能夠維持穩定跟快速發展的呢?因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開始轉型的時候有大量國有企業,但是我們知道那些國有企業,如果不給它保護補貼它活不了,中國還是老辦法,繼續給予轉型企業保護補貼,維持穩定,繼續國有,可以控制它腐敗貪污的范圍。另外,放開對符合比較優勢的產業的准入,原來很多符合中國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過去是被抑制的不准進入的產業,在1979年以后,開始開放。

目前還處於低收入的這些國家隻要思路對了,出路就來了。第一,經濟發展每個階段必須去發展符合比較優勢的產業。第二,政府必須扮演積極的因勢利導角色,任何政府可用資源有限,任何政府執行能力有限,集中力量辦大事,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中國在這方面是非常務實的,把有限的資源優先利用,讓特定的領域優先發展,比如經濟特區或者是工業園區的基礎設施搞好,能夠馬上創造新的增長點、創造就業、創造出口,實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在世界銀行當首席經濟學家的時候,到非洲國家找最貧窮的內陸國家之一埃塞俄比亞做實踐,設立加工出口區,選定符合比較優勢的產業,皮革加工業、制鞋產業等。2011年跟埃塞俄比亞的前總理談,2011年8月他到中國來招商引資,10月東莞一個老板就率領代表團到埃塞去訪問,計算工資成本比中國低多了,決定投資,當場雇佣8000多個工人送回國內培訓3個月,2012年1月份開始投資生產,3月份產品出口,5月份這家企業就變成埃塞最大的皮革出口企業,到了年底,雇佣的人數達到2000人,這家企業讓埃塞的皮革出口翻了一半還多。

2012年之前,從來沒有人覺得埃塞可以變成現在的制造業基地進入到世界市場,這家公司成功以后,改變了其他在尋找低工資國家投資的企業,覺得埃塞是可以的。2012年是一家企業來到埃塞,到2013年就有22家企業來了。其他非洲國家也跟著要學習,盧旺達的總統來找我們,也想發展同樣的經濟,用同樣的辦法,在盧旺達首都一年間就建立了一個現代化的成衣產品出口廠。因此,思路對了,所有的發展中國家都有出路的。

中國的快速發展,給南南合作帶來了什麼?一個是中國現在變成中等偏上收入國家了,達到這個發展階段,中國的資本開始要往外走,中國這麼大的國家,資本往外走的量是非常大的。現在中國每年給世界上其他國家提供的資金是1000多億美元,是全世界第二大的資本來源國,隨著我們現在提出的“一帶一路”發展戰略,這些交通基礎設施的投資等等,中國的資金會大量流出。

第二個非常重要的是,中國可能給其他發展中國家帶來成功轉型的機會。從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少數幾個發展成功,從低收入、中等收入到高收入的經濟體,它們都有一個特色,抓住了國際勞動力密集型加工產業國際轉移的機遇,從五十年代,日本就是發展那種很傳統的、勞動力很密集的產業,抓住那個窗口機遇期,日本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大量的出口,讓工資上漲了。

中國要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兩個翻一番的目標,到2020年,一般工人的工資普遍要達到800到1000美元,勞動密集型產業必然失掉比較優勢,一定會往外轉。由於中國規模這麼大,抓住這個窗口機遇期,很多國家都可以受益。相信每個南方國家都可以跟中國一樣,取得20年、30年的高速增長,從低收入進駐到中等收入甚至進駐到高收入國家。

(作者為北大國發院創始人、北大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摘自瞭望智庫微信公眾號)(來源:《紅旗文摘》雜志)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紅旗文摘》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