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峰
2016年07月26日08:39 來源:《行政管理改革》
2015年11月27至28日,中央召開了扶貧開發工作會議,隨后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為全黨全國全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發出了“動員令”、吹響了“沖鋒號”。經國務院批准,11月27日,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期間,全國革命老區開發建設座談會在北京召開,汪洋副總理出席會議並講話,對今后一個時期老區開發建設與脫貧攻堅工作做出全面部署。12月23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中辦發〔2015〕64號),提出了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與脫貧攻堅的總體要求、工作重點、主要任務、支持政策,並就加強組織領導、加快推進實施做出具體部署,為我們做好老區開發建設與脫貧攻堅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認真學習領會、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和全國革命老區開發建設座談會精神,加強統籌協調,加大工作力度,將《指導意見》明確的各項政策落到實處,確保革命老區和老區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不掉隊。
一、革命老區基本情況
革命老區是指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創建的革命根據地。老區孕育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是新中國的搖籃,為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在殘酷的革命戰爭年代,老區人民“一斤糧食送軍糧、一塊鹽巴給傷員、一個娃兒上戰場”,用鮮血和乳汁支援了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原中央蘇區有80多萬紅軍親屬被敵人殘酷殺害。其中,當時僅有23萬人口的江西省興國縣,參軍參戰的就達8萬多人,5萬多人壯烈犧牲,每1公裡長征路上就有1名興國縣籍的烈士英魂。老區人民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犧牲和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心支持下,老區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老區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但是,由於歷史、自然等諸多因素影響,其中部分老區發展相對滯后、基礎設施薄弱、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矛盾仍然比較突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尚未解決。陝甘寧、川陝、左右江等西部貧困革命老區的一些農村,老百姓“住危房、吃粗糧、娶不上媳婦、進不了學堂”等現象仍然存在,“小病用身抗、大病看不起”的狀況屢見不鮮。有的村雖然通了電,但老百姓卻用不起﹔通了路,但進不了村﹔還有不少老百姓喝不上干淨衛生的飲用水。如果說貧困地區是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難點,那麼貧困老區是其中的難中之難。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確指出,我們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老區的全面小康,特別是沒有老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那是不完整的,要求在統籌推進新十年農村扶貧開發中,進一步加大對革命老區和老區人民的扶持力度,加快老區開發建設步伐,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必須把革命老區作為脫貧攻堅的重點。
二、近年來國家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政策舉措
為全力加快老區脫貧攻堅與開發建設步伐,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近年來,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組織起草並推動實施了若干支持老區開發建設的規劃和政策,初步形成了“1258”的老區支持政策體系。“1”是指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的指導意見》,這是指導“十三五”乃至今后一個時期全國革命老區開發建設與脫貧攻堅的綱領性文件﹔“2”是指《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山東沂蒙老區參照執行中部地區有關政策的通知》兩個區域性政策文件﹔“5”是指近年來陸續印發實施的陝甘寧、贛閩粵、左右江、大別山,以及目前已編制完成的川陝等5個重點革命老區(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8”是指近年來印發實施的武陵山、秦巴山、滇桂黔石漠化、六盤山、呂梁山、燕山—太行山、大別山、羅霄山等8個老區分布相對集中的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
近年來,有關部門和地方狠抓政策細化實化和工作落實,形成了推動老區脫貧攻堅與振興發展的工作合力。
一是落實對老區的特殊扶持政策。按照差別化原則,研究制定重點領域專項規劃和產業、區域、投資、消費、價格等支持政策。如,一是大幅度提高老區公益性建設項目中央投資補助標准,減免市、縣兩級政府投資配套﹔在編制實施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及國家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公路網、中型水庫建設、基本公共服務等專項建設規劃中,對老區予以重點支持,將片區重大項目優先列入規劃范圍。
二是加大對老區投資和項目支持力度。初步統計,“十二五”時期,中央預算內投資中用於重點老區的比例約佔1/8,重點支持老區農業農村、社會事業等民生領域建設,以及重大基礎設施和生態環保等領域建設。
三是加大對老區工作的統籌協調力度。國務院批准建立支持贛閩粵原中央蘇區等老區振興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協調推動老區振興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有關部門加強工作統籌指導,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出台專門針對老區的支持政策,指導有關地方編制好相關實施方案,推動在省域內給予老區特殊支持政策。
三、今后一個時期支持革命老區加快開發建設與脫貧攻堅的總體要求
《指導意見》對今后一個時期革命老區開發建設與脫貧攻堅工作做出明確部署,總體上看,“十三五”時期要重點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是明確一個中心目標。即:到2020年,老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積極進展,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壯大,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確保現行標准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二是突出三個工作重點。
第一,突出貧困老區這個重點,推動資源要素向貧困老區優先集聚,民生政策向貧困老區優先覆蓋,重大項目向貧困老區優先布局﹔
第二,突出困難群體這個重點,採取超常規舉措,加強科學扶貧和精准扶貧,加大幫扶力度,辦好老區民生實事。上述兩項工作的施策對象主要是貧困老區。
第三,突出集中解決老區發展瓶頸制約這個重點,圍繞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和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選准主攻方向,以重點突破帶動老區全面提升。
這項工作的施策對象包括全部革命老區,主要從改善發展環境和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入手,支持老區發展特色經濟,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構建開放型經濟新格局,推動老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三是落實一批優惠政策。《指導意見》從加強規劃引導和重大項目建設、持續加大資金投入、強化土地政策保障、完善資源開發與生態補償政策、提高優撫對象優待撫恤標准、促進干部人才交流和對口幫扶等6個方面,明確了一系列支持老區開發建設與脫貧攻堅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在編制實施“十三五”規劃和專項規劃時,優先將老區重大工程項目納入並給予重點支持﹔在分解下達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指標時,重點向貧困老區縣傾斜﹔完善老區資源開發與生態補償政策﹔提高“三紅”人員、在鄉老復員軍人等優撫對象撫恤和定期生活補助標准﹔加大中央和國家機關、中央企業與貧困老區干部雙向挂職鍛煉工作力度,實現定點扶貧工作對貧困老區的全覆蓋,等等。
四、推進革命老區開發建設要抓緊抓實的幾項重點任務
(一)加快補齊老區發展短板,著力破解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瓶頸制約
老區大多位於偏遠山區,交通不便,信息不暢,基礎設施欠賬較多,致使資源優勢難以轉化為經濟優勢,嚴重制約了老區開發建設和群眾脫貧致富。以交通、水利、電力問題最為突出,“難在路上、困在水上、缺在電上”是許多老區的真實寫照,解決出門難、照明難、吃水難、洪澇災害頻發等問題是老區群眾反映最多的、最現實、最迫切的願望和訴求。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把加快交通、水利、電力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作為老區開發建設與脫貧攻堅的首要任務抓實抓好,通過破解瓶頸帶動老區發展。
一是優先打通對外通道。推進老區高等級公路建設,優先布局建設一批鐵路項目,力爭到2020年所有老區所在地級市全部實現高速公路通達、快速鐵路覆蓋。加快布局一批支線機場和通用機場,支持有條件的老區加快港口、碼頭、航道等水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形成連通內外、覆蓋城鄉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
二是加快水利工程及配套設施建設。優先支持老區重大水利工程、中型水庫、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等項目建設,國家在安排“十三五”時期重點實施的172項重大水利工程時,將對貧困老區予以優先安排和傾斜支持。
三是積極推進電力等工程設施建設。全面改造老區農村電網,提升農網供電能力和供電質量,提升電力普遍服務水平,為老區經濟發展提供可靠的用能保障。在實施國家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時,將優先在老區實施“寬帶鄉村”工程,並向貧困老區傾斜。
(二)切實瞄准老區突出困難和問題,全面提高教育、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社會事業發展滯后、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水平偏低是老區發展中尤為突出的困難和問題。不少老區學校布局不合理,師資力量匱乏,師資水平參差不齊且人員不穩定,偏遠學校教職員工“派不進、留不住”的問題還較為普遍。很多老區縣的貧困村缺醫少藥設備差現象普遍,群眾看病需求還得不到最基本的保障。這些都是老區群眾反映最強烈、最集中、最迫切的基本民生問題,要下大力氣切斷貧困代際傳遞,有效緩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努力讓老區人民住有所居、病有所醫、學有所教、老有所養。
一是大力發展教育事業。調整優化農村中小學校設點布局,確保老區適齡兒童和少年都能接受良好的義務教育,支持貧困老區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逐步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學雜費,培養更多適應老區發展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繼續實施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拓寬貧困老區學生就讀重點高校渠道。
二是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支持貧困老區實施全科醫生和專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逐步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能力和大病救助水平,重大健康與養老服務重大工程向貧困老區傾斜,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
三是加大社會保障投入和建設力度。逐步提高老區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適時提高基礎養老金標准,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支持敬老院等集中養老機構和設施建設。大力弘揚老區文化,抓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多組織開展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不斷豐富老區人民文化生活。四是提高優撫對象待遇。繼續提高三紅人員、在鄉老復員軍人等優撫對象撫恤和定期生活補助標准,保障好老無所養和傷病殘優撫對象的基本生活。落實好優撫對象醫療、住房、子女就業等優惠政策,對於符合就業困難人員條件的優撫對象家庭成員,將優先納入公益性崗位。
(三)始終堅持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率先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
目前,全國老區中,有357個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佔全國832個貧困縣總數的43%﹔建檔立卡貧困村近4萬個,佔全國總數的37%﹔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近3000萬,佔全國的33%。要實現到2020年老區人民與全國人民一道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必須堅持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基本方略,多管齊下,分類施策,瞄准致貧原因准確發力,確保每類人群脫貧問題都能得到有效解決。
未來幾年內,國家將集中配置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財力,制訂針對性、操作性強的實施方案,扎扎實實、不折不扣地予以貫徹落實。對有勞動能力的,加大金融、科技和創業扶持,支持發展特色產業和轉移就業,促進貧困戶增收致富﹔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優先在貧困老區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在安排年度任務時予以傾斜,完善后續產業發展和就業扶持政策,確保搬遷對象有業可就、穩定脫貧﹔對生態特別重要和脆弱的,實行生態保護扶貧,並因地制宜推進貧困村旅游扶貧試點﹔對因病致貧的,提供醫療救助保障,對貧困人口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個人繳費部分給予財政補貼,將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圍﹔對喪失勞動能力的,實現政策性保障兜底。
(四)著力增強老區“造血”功能,培育壯大一批優勢特色產業
支持老區開發建設與脫貧攻堅,從根本上看,還是要變“輸血”為“造血”,不斷增強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立足老區的資源優勢和發展基礎,培育並逐步發展壯大優勢特色產業是增強老區自身“造血”功能的重要支撐和關鍵環節。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支持老區開發建設與脫貧攻堅,必須牢牢抓住國內外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承接的重大機遇,在認真研究論証自身區位優勢、資源條件、產業基礎和發展空間的基礎上,確立符合自身實際且有發展潛力的重點產業,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步伐,使老區優勢產業盡快成長壯大起來,成為支撐當地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一是有序開發能源礦產資源。因地制宜開發水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支持符合條件的老區實現資源就地加工轉化利用,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盡可能將更多的資源收益留在當地支持經濟發展,使資源開發成果更多更有效地惠及老區人民。
二是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主導相結合,鼓勵支持相關企業大力開發老區的林果、畜牧、水產養殖等特色優勢農副產品,擴大產業規模,積極打造“拳頭”產品和品牌效應,積極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三是做大做強紅色旅游。以井岡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老區為重點,充分發揮革命遺跡豐富、紀念場館多的資源優勢,深入開發挖掘鮮活生動、富有時代特色和教育意義的系列旅游產品。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一批紅色旅游精品景區,推出一批紅色旅游經典線路,將當年的革命聖地打造成全國聞名的紅色旅游目的地。
四是積極發展電子商務。支持老區選擇具備條件的地區開展“互聯網+”試點,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積極培育適合老區的信息消費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讓老區人民也能及時有效地共享高科技、新技術成果。
(五)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把老區綠水青山打造成金山銀山
加快老區開發建設與脫貧攻堅,需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走遵循自然規律的綠色發展道路,努力把綠水青山打造成金山銀山。
一是抓好生態保護與建設。繼續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石漠化治理、坡耕地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在開展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建設中,向老區優先安排建設任務,確保應退盡退。支持具備條件的老區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鼓勵開展跨區域、跨流域生態補償試點。
二是加強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加大水、大氣、土壤環境綜合治理力度,啟動農村清潔工程,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加大水環境綜合治理和保護力度,積極推廣低碳環保技術,有效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著力發展綠色循環經濟。
三是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在老區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和低碳、便捷的交通體系,推進綠色生態城區建設。支持綠色清潔生產,推動傳統制造業實現綠色化改造,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倡導綠色生活和休閑模式,加快推動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
(六)持續深化交流合作,加快構建老區開發開放新格局
受自然、歷史等因素影響,老區對外開放程度不高,合作發展機遇不多,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短缺且缺乏有機銜接,往往“守著金山缺飯吃甚至討飯吃”。老區要加快發展,必須依托自身優勢,充分利用區內區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擴大對內對外開放,主動加強與外界合作聯動,不斷激發發展活力和動力。
一是主動融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推動革命老區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國家戰略,將貧困老區納入對外開放的快車道,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資源開發利用、產業園區建設、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等方面與國家重點開發區域加強對接。
二是打造區域合作和產業轉移承接平台。抓住國內外產業優化布局和梯度轉移的重大機遇,與國家級新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以開發區、園區和產業聚集區為平台,積極發展“飛地經濟”,引導發達地區的適宜產業優先向老區轉移。
三是擴大對外開放合作。積極打造對外開放合作平台,支持創建國家內陸開放合作示范城市,在老區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響力大的會展平台,支持舉辦大型經貿洽談活動,拓展老區招商引資渠道。在“引進來”的同時,積極支持一批具備條件的老區企業“走出去”。
(七)弘揚老區精神,將老區人民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融入到老區開發建設各項工作中
在長期革命斗爭中,老區涌現出一大批英雄楷模,傳頌著無數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孕育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老區精神。加快革命老區開發建設步伐,既需要外部的大力扶持,更需要繼承和發揚老區精神,激發老區廣大干部群眾依靠雙手改變貧困落后面貌的熱情,凝聚強大精神動力。
一方面,加大老區精神宣傳力度。深入宣傳老區為革命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將老區精神融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列活動,利用建黨日、建軍節、國慶節等重要時間節點,持續不斷地推動老區精神進學校、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在全社會營造傳承老區精神高尚、支持服務老區光榮的濃厚氛圍,匯集各方力量,形成支持老區建設發展的“大合唱”。
另一方面,組織動員老區人民自力更生建設家園。引導和動員老區廣大干部群眾,繼承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鉚足老區人民特有的那股沖勁和韌勁,適應新的形勢和要求,不等不靠,齊心協力,積極投身於老區振興發展事業之中,努力創造老區開發建設與脫貧攻堅的新業績。
相關專題 |
· 《行政管理改革》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