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黨建政治

從“三個自信”到“四個自信”

——論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構

馮鵬志

2016年07月07日08:57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從“三個自信”到“四個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四個自信”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還強調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四個自信”的重要論述,創造性地拓展了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個自信”的譜系,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質和文化理想,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了更加明確而開闊的文化建構。

“四個自信”重要論述,從歷史創造的厚度上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依據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我們必須不斷推進的偉大事業,又是我們開辟未來的根本保証。”這就表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實踐的選擇,也是當代中國和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懈進行文化建設、文化創造、文化選擇和文化超越的總體性成果。展開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是立於時代前沿、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是一種奠基於道路、理論和制度之上的文化創造與意義建構,是我們黨和人民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革命文化和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百年歷史進程中,堅韌不拔而又與時俱進地進行文化建設、文化創造、文化積累、文化提升的歷史性成果,是中華文化的歷史連續性、空間廣延性和價值普遍性在當代中國充滿生機活力的現實展現與意義拓展。

“四個自信”重要論述的提出,反映了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以中國為主體並注重從總體性這一內在屬性來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創造,也對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提出了必須要在更為廣闊的歷史時空中去堅守並擔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使命、文化權利和文化責任的歷史要求,本質上是在貫通歷史、當下與未來的文化創造的長時段歷史尺度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依據的深刻呈現。

在95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人民推動中國先后跨過了“落后就要挨打”和“貧窮就要挨餓”這兩道巨大的歷史溝坎,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偉大歷史貢獻。正所謂,“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然而,面對當今世界全球化、市場化和信息化迅猛發展的歷史趨勢,面對當代中國成功實現大國崛起和民族復興的歷史關頭,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能否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實現經濟崛起的同時進一步實現文化崛起,能否成功跨過“失語就要挨罵”的新的歷史溝坎,進而為21世紀和人類世界對美好精神家園及其意義秩序的探索和造就貢獻中國力量,無疑也在深刻地考驗著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文化眼光、文化胸懷、文化想象和文化本領。

人類歷史的演進和經驗反復告訴我們,物質成就的創造是具有基礎性、前提性的實踐和創造,而意義世界的創造則是更具超越性、穩定性和深刻性的實踐和創造。因此,“四個自信”的重要論述的提出,不僅意味著我們必須從文化自信的角度去回溯並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更提示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還必須在努力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過程中,進一步展開當代中國偉大的文化創造與意義建構,從而在當今世界的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自覺地、牢牢地把握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使命、文化權利和文化責任。

“四個自信”重要論述,從意義詮釋的深度上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本質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全黨同志必須牢記,我們要建設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麼主義。歷史沒有終結,也不可能被終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是好,要看事實,要看中國人民的判斷,而不是看那些戴著有色眼鏡的人的主觀臆斷。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為人類對美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這就表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要展開物質的、經濟社會形態的建設實踐,以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然—歷史本質,而且還必須同步展開能夠體現“以中國為主體”的文化建設和價值觀建設實踐,並以之作為我們判斷、把握、認同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依據和價值觀標准。正是這一意義上,“四個自信”的重要論述的提出,正是從意義詮釋的深度上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本質。

從“文化自信”的角度來詮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基性、主體性和總體性,無疑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又一重要理論創新。這一理論創新的意義就在於:隻有把握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本質,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才能獲得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力量之源。而之所以說它更基礎,就在於文化本質的把握與闡明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和價值前景,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否在人們的精神實踐領域獲得信念扎根與牢固認同﹔之所以說它更廣泛,就在於文化本質的把握與闡明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否堅實地走向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世界並獲得最廣泛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否成為擔當並兌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一庄嚴承諾的歷史進程﹔之所以說它更深厚,就在於文化本質的把握與闡明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否具有延續並講清楚中華文明的歷史連續性、實踐主體性和價值普遍性的文化能量和意義功能。

就此而論可以看到,首先,“四個自信”的重要論述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總體,是以文化這一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力量為支撐的具有中國主體性的偉大事業。這樣的一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性把握與意義建構,正是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內涵的邏輯起點和理論制高點。

其次,“四個自信”的重要論述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創造並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的過程中和基礎上,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為指導,堅持以當代中國的文化建設和文化強國實踐為基礎和本體,不斷追求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身進行文化表達、價值創造和意義建構的歷史成果。

其三,“四個自信”的重要論述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不斷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過程中自覺地把文化繼承與文化創新、文化自覺與文化借鑒結合起來,不斷開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卓越的文化高度的歷史成果。

其四,“四個自信”的重要論述還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內涵就在於,它始終堅持以中華文明5000多年發展中孕育的優秀傳統文化為源頭和根脈,始終堅持以我們黨和人民開展結束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完成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社會變革的偉大斗爭孕育的革命文化為基礎和依托,以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新的偉大革命孕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題和主線,推動了中華文明、科學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不斷煥發出新的蓬勃的文化生機與活力。也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我們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本質,就在於它內涵了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了中華民族最獨特的精神標識,開啟了中華民族最廣闊的精神創造。

“四個自信”重要論述,從理想建構的高度上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魅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叫共產黨,就是因為從成立之日起我們黨就把共產主義確立為遠大理想。我們黨之所以能夠經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奮起,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們黨有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這就表明,中國共產黨是有理想和追求的政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有理想和文化魅力的偉大事業。“四個自信”重要論述的提出,由於把文化自信確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維度和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力量源泉,實際上也就從理想建構的高度上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永恆的文化魅力。

首先,“四個自信”的重要論述,是對中華民族天人合一、大同社會、天下為公、協和萬邦等古老理想的合理繼承。中華文明能夠延續5000多年而不中斷,以天人合一等為代表的理想境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華文明一系列古老而維新的理想追求把每一個中國人都緊密地連接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與“和而不同”的社會意義與倫理網絡之中,形成了超強的凝聚力、包容力和轉化力,成就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個人理想和人文精神。因此,所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首先就是對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理想的繼承與自信。

其次,“四個自信”的重要論述,更是對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承諾和現實推進。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實現人類解放的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昭示,確立了人類解放的永恆精神燈塔﹔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奠定的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文化理想包括“翻身求解放”“建設新中國”“為人民服務”等,培育了億萬群眾參加中國革命與建設的政治激情、犧牲精神和道德追求﹔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一新的歷史時期的文化理想的自覺與倡導,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成就、雄渾力量和輝煌前景。它們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豐滿內核和連續譜系。

其三,“四個自信”的重要論述,還是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堅定把握和推動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正心誠意。進入21世紀以來,時代變化和中國發展的廣度和深度已經遠遠超出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當時的想象。與此同時,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事業的新發展和遭遇的新情況新問題,不僅需要我們在實踐上大膽探索、在理論上不斷突破,而且也需要我們在文化理想上實現新的充實和高瞻遠矚,通過面向並指向未來的“推動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把當代西方文化霸權的現實性和不合理性都視為“當下的東西”而收攝並涵化在中華民族和我們黨的文化理想的視野和把握之中,從而牢牢佔據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實現人類美好理想的道義制高點。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這就表明,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遠而務實的文化理想,並堅持以這一文化理想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的、具體的文化創造與意義建構,堅持文化自信,堅持問題導向,堅持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聆聽時代聲音,把握世界潮流,堅定地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想,始終不渝地推動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不僅將全面展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永恆魅力,而且也必將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美好、更為廣闊的進步前景。

從“三個自信”邁向“四個自信”,是我們黨總結百年來團結帶領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進行不懈奮斗的實踐歷程和歷史經驗的戰略抉擇,是立足當下並面向未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含的總體性、主體性和普遍性的科學詮釋與意義把握,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達到了一種更新、更高的整體自信水平。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可以說,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四個自信”的重要論述及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構,正在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大發展理念等一系列新一屆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一道,推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邁向一種新的、具有總體性的話語表達和理論建構。

(責編:沈王一、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