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全面深化改革 中國高歌行進——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重大改革舉措掃描(中)

記者 胡健 馬國英 彭俊

2014年11月12日08: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讓人民更加幸福,讓社會更加和諧,讓文化更加繁榮。一年來,圍繞社會建設、社會管理,以及科技、文化事業,各項重大改革陸續出台。

成果共享

民生改革步伐穩健

社會事業,民生為重。“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必須加快社會事業改革”,寫進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這句話,成為一年來民生領域改革的定錘之音。

《決定》提出,“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本世紀以來生育政策的首次重大調整與完善,在給中國經濟社會注入重大利好的同時,也必將給世界經濟注入更多發展紅利。

改革考試招生制度,是這一年牽動中國千家萬戶的另一重大舉措。2014年秋季開學第三天,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改革重點直指“中小學擇校”“加分造假”“違規招生”,教育綜合改革隨之邁出新的步伐。

就業是民生之本。一年來,稅費不斷減免,小微企業輕裝上陣,崗位供給更加穩定﹔門檻逐步降低、貸款逐步增加,一降一升間,創業之路更加順暢﹔就業促進計劃首次給離校大學生開“專灶”,他們不再是“斷線的風箏”。經濟增速放緩,就業不降反升。

保障堅實、后顧無憂,幸福生活更有底數。回應各項民生關切,一項項改革密集出台、擲地有聲。

先看病有所醫。全民醫保從形成框架向制度建設轉變﹔基層醫改成果不斷鞏固﹔社會辦醫政策更加優惠。

再看老有所養。2月,國務院印發《關於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新農保與城居保並軌。從此,城鄉居民將享受同等的基本養老機會和權利。

再說住有所居。這一年,保障房建設思路明晰、方向明確,制度本身沒有重大改革與調整,但在建設模式、運營方式、融資渠道上,各地都有不少創新與探索。更多困難群體喜遷新居,住房難題逐步解決。

生活更美好,中國更美麗。一年間,生態建設力度更大,環境保護執法更嚴。燕趙大地壯士斷腕,關閉污染企業﹔京津冀、長三角等地心手相連,協作機制逐步建立﹔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新版標准堪稱“史上最嚴”﹔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實現諸多突破……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一年來,民生改革步伐穩健,民生改善成果穩固,幸福中國更加美麗。

以人為本

改革推動城鄉一體

“居住証挺好使,孩子的准生証很快就辦下來了!”山東濟南市歷下區的外來務工人員小黃說。辦居住証時聽說可以享受多項公共服務,還有點不放心,這次解決了大問題,她才感覺到這張小卡片的好處。

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人受益於居住証——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讓農民有了實現“市民夢”的途徑。

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一項重要改革內容,全會《決定》明確:“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2014年7月30日,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公布,標志著我國實行了半個多世紀的“農業”和“非農業”二元戶籍管理模式將退出歷史舞台。

不再以“農業”和“非農業”區分戶口性質之后,如何逐漸剝離與戶籍相挂鉤的諸多社會福利,將是改革的焦點和難點所在。《意見》提出,進一步調整戶口遷移政策,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全面實施居住証制度,加快建設和共享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穩步推進義務教育、就業服務、基本養老、基本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部常住人口。

根據《意見》規劃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有望實現在城鎮落戶。

戶籍制度改革備受關注,放在推進城鎮化的背景中來看,對其意義會有更深切的感受。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鎮化是關系現代化全局的大戰略,是最大的結構調整,事關幾億人生活的改善。在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加快轉型的進程中,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將成為強大引擎。

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要以改革為統領。今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要形成有利於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制度環境。

而解決“三個1億人”的問題,是新型城鎮化的關鍵: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不能讓他們“懸在半空”﹔促進約1億人居住的各類棚戶區和城中村加快改造,讓困難群眾早日“出棚進樓”、安居樂業﹔促進約1億人在中西部就近城鎮化,逐步減少大規模人口“候鳥式”遷徙。

當前,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正在全國62個地方開展試點。

與此同時,多項助力城鄉一體發展的改革措施,引發廣泛“點贊”。

9月發布的《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做好為農民工服務工作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轉移農業勞動力總量繼續增加,每年開展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2000萬人次,農民工綜合素質顯著提高、勞動條件明顯改善、工資基本無拖欠並穩定增長、參加社會保險全覆蓋。

10月,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建立臨時救助制度的通知》,部署進一步發揮社會救助托底線、救急難作用,解決城鄉困難群眾突發性、緊迫性、臨時性生活困難。

以人為本、共建共享,促進和諧、增強活力,是出台改革措施的目標指向,在創新社會治理方面,體現得尤為突出。

作為深化平安中國建設的重要載體,各地大力推進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台建設,集中整合辦事窗口、服務中心,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一站式”服務。

而“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的網格化管理,已成為基層平安建設的一大亮點。主動發現情況、化解矛盾、提供服務、解決問題,如今,網格化管理不僅由東部地區發展到西藏拉薩市等西部地區,而且正逐步往農村地區推廣。

創新驅動

科技發展從“跟跑者”到“領跑者”

順應新一輪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潮,科技體制改革時不我待。中國將不再做被動的“跟跑者”和“追趕者”,而是成為同場競技的“並行者”,甚至是充滿自信的“領跑者”。

今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研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會議明確了我國創新驅動的主要著力點:要跟蹤全球科技發展方向,努力趕超,力爭縮小關鍵領域差距,形成比較優勢﹔要堅持問題導向,從國情出發確定跟進和突破策略,按照主動跟進、精心選擇、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明確我國科技創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對看准的方向,要超前規劃布局,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速趕超甚至引領步伐。

整合科技規劃和資源,完善政府對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科學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的支持機制,一系列科技改革措施相繼實施。《關於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公布,部署培育和壯大科技服務市場主體,創新科技服務模式,延展科技創新服務鏈,促進科技服務業專業化、網絡化、規模化、國際化發展,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提供重要保障。這是國務院首次對科技服務業發展作出的全面部署。《關於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要求,將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相關信息盡可能公開,接受社會監督,讓資金在陽光下運行﹔充分發揮專家咨詢作用,實行評審評估專家輪換和調整機制,吸收一線科研人員和海外高水平專家參與評估評審,一線科研人員的比例達到75%左右。《關於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提出,大型科學裝置和科學儀器中心要把“開放”納入到日常管理。

院士制度改革啟動,6月舉行的兩院院士大會上,中科院和中國工程院分別對各自章程進行“大修”,不約而同地在院士候選人推薦渠道上做了“減法”,在遴選機制上做了“加法”,均取消了原有的部委、地方、集團等的推薦渠道﹔在候選人所在學部投票的基礎上,增加了有投票權的全體院士終選投票﹔對違反科學道德、品行嚴重不端、嚴重影響院士群體和兩院聲譽的,勸其退出院士隊伍。

建設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理順內宣外宣體制,建立健全互聯網管理領導體制和工作聯動機制,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健全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加快中華文化走出去……文化改革發展呈現出新氣象。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科技文化領域的一系列改革,必將助力中國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科技強國、文化強國。

《 人民日報 》( 2014年11月12日 06 版)

(責編:常雪梅、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