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100個人的中國夢·傳遞基層正能量)

張曉東:真心不失約

 傈僳族大男孩幫貧困山村募集捐款,教他們找項目發展產業 

本報記者 楊文明攝影報道

2014年05月05日10: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每周六,80后傈僳族大男孩張曉東都帶著網友捐贈的物品來到雲南怒江福貢縣馬吉米村。周末兩天的行程很滿:查看蜜蜂養殖情況並收割蜂蜜、為馬吉米村小學生發放網友捐贈的獎學金和軍大衣……

馬吉米村全村715人,分布在10個村民小組,最遠的木克基小組隻有4戶人,離村委會所在地卻足有10公裡,坐3公裡車,過一座橋,再爬3個小時懸崖山路。

網絡匯聚愛心的力量

2007年,工作了8年的張曉東放棄縣財政局的工作,主動申請到馬吉米村擔任新農村建設指導員。原本一年的新農村建設指導員,他連著干5年,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改變這個傈僳族小山村。從此,爬陡坡、過溜索、睡山洞成為他生活的常態。

這樣的選擇並非偶然。張曉東的父親10歲時成為孤兒,馬吉米村村民的接濟撫育了父親的成長。小時候,張曉東常跟父親回到這裡,善良的人和破敗的生活環境不斷沖擊著張曉東的心。“等自己長大了,一定要為馬吉米的鄉親做好事。”

最初,張曉東用自己的工資接濟困難村民,但微薄的收入用於幫扶群眾哪夠?他想到了網絡。

一部數碼相機、一台電腦、一部手機,成了張曉東的扶貧工具。白天記錄,晚上回到村委會把一天的見聞整理得圖文並茂發到博客上。

沒人關注他的博客,他就用最笨的辦法——去“踩”名人博客。如今,他的博客點擊量已達75萬多人次,近40批全國各地的愛心人不遠千裡來到馬吉米村,通過郵寄等方式捐衣捐款的人更是不計其數。

接收到所有的物品和捐款后,他都要一一打電話告之捐助人,並把這些捐助的開支証明記錄和公示在博客上,保証每筆捐贈都能到最需要的人手中。“東西怎麼發、錢怎麼用、給了哪些人,都會留下照片、聯系方式,捐贈者可以很方便地查找到。”

每逢春節,張曉東會為孩子們燃放煙花、煮湯圓、發放文體用品。張曉東說:“這對於孩子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精神溫暖,讓他們在艱苦環境下不至於變得麻木,依然保持憧憬美好生活的能力。”

授人以魚也授人以漁

捐助幫一時,馬吉米村要發展,還得靠產業。

為了讓中蜂養殖成為馬吉米村群眾的增收產業,他一個半月內自費往返昆明四次,住50塊錢一晚的賓館,吃7塊錢一份的盒飯,拜訪農業大學教授,爭取項目扶持。

種草果、養蜜蜂,張曉東帶著馬吉米村村民一步步摸索出了生態農業的路子。僅草果一項,去年馬吉米村就收獲了80噸,按照一噸800元的市場價,草果一項就能為馬吉米村增收64萬元,對於絕大多數村民還在“吃低保”的馬吉米村來說,算是筆巨款。而這一數字,隨著草果進入盛果期,還將成倍增長。

現在,張曉東不再擔任馬吉米村新農村建設指導員了,但村裡仍為他留著那間房,擺設依舊。不管假期還是周末,馬吉米村人仍可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張曉東坦言,這幾年非常辛苦,沒有經費,靠工資和賣蜂蜜籌資﹔沒時間,隻能擠出假日,晚上加班到一兩點是常事﹔沒車,有時候包車去村庄發放物資不能及時趕到,對村民、對孩子常常“違約”。“有時候也會被質疑,有時候太忙沒能第一時間公示捐助情況,網友會在博客上‘詢問’,再比如有網友認為我刻意隱瞞自己的公務員身份。”不過張曉東說,“關注慈善的人心地善良,解釋清楚反而能贏得更大支持!”

也有過志願者來到這裡,但山高路險,外邊來的志願者很難適應,“待了一個多月吧,就走了。”張曉東說,“福貢經濟發展水平低,能養活自己已經不易。”可他卻從未想過放棄。“雖然馬吉米村的生活還不寬裕,雖然我們的網絡扶貧進展也比較緩慢,但給我們10年時間,我們一定會改變!”話語中,張曉東把自己和馬吉米村的村民緊緊綁在了一起。

(責編:實習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