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專題報道>>凝聚中國力量 實現中國夢>>100個人的中國夢·傳遞基層正能量

(100個人的中國夢·傳遞基層正能量)

王先榮:用家鄉水土種最好葡萄

鑽研葡萄種植28年

本報記者 顏 珂 關洪日 王文平

2014年03月24日09: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湖南北部的小城澧縣,早春的天氣好得出奇。王先榮帶著來訪的客人參觀自己的農康現代葡萄產業園,大棚是新搭建的,塑料膜頂還沒鋪上,葡萄也沒到挂果的時節,但他已經有理由自信地向客人描繪夏天的繁華景象了。

  “我們採用的是智能化管理模式,通過計算機管理系統和智能化控制系統,不僅可以看到葡萄的生長,還可以控制葡萄的生長。”透過葡萄園邊三層辦公樓會議室的窗戶,王先榮指著自己的園子說。

  記錄葡萄生長,兩年寫了20本筆記

  1986年7月,高中畢業、尚待就業的王先榮和同學到四川旅行。在峨眉山腳下的集鎮上,他吃到了改變他人生的一串葡萄。

  “我從來沒看到過那麼大那麼漂亮的葡萄,吃在嘴裡,甜進了心裡,那個品種叫‘巨峰’。”王先榮當即決定,去看看什麼園子能種出這麼好吃的葡萄?沒想到,這一看就讓他在四川呆了兩年。

  兩年后,他帶著技術、決心和2000株巨峰葡萄苗回到了家,要在村裡種葡萄。事業還沒起步,就遇到了第一個大難題,父母不同意,親戚朋友幾乎全反對。還好,村支書是個開明人,想辦法讓他承包了四五畝地去干。1990年,葡萄熟了,他成了萬元戶。

  1996年,他瞞著妻子取出家裡全部積蓄的13萬元現金,換回了兩麻袋新的葡萄品種苗木。“那是美國紅提,叫‘紅地球’的優良歐亞種葡萄。”王先榮回憶說,當時在深圳,市場上銷得最火的都是標著進口水果的美國紅提,每公斤高達60元以上,是自己所種葡萄的10多倍,“我覺得,這個品種我應該試著種種看。”

  天價的種子買回來、種下去,王先榮就在地邊上搭了間簡陋的磚瓦棚,24小時呆在這裡,自己生火做飯——他必須觀察,隨時關注葡萄的生長。短短兩年,光筆記他就記下了20多本,美國“紅地球”也在葡萄園裡結下了累累碩果。

  發起成立合作社,走產業化之路

  1993年的夏天,王先榮的葡萄“事業”險遭不測。當時,一場罕見的黑痘病突如其來。望著已經挂果的葡萄,走投無路的王先榮揣著路費,登上了去省城的汽車。他要去“搬救兵”。

  “好在那個時候遇到了湖南農大的石雪暉教授。”王先榮感嘆道,“為了趕時間,她找來自己的同事和學生,連夜開會研究救治方案。我才把這個難關渡過。”

  王先榮成了石雪暉的學生和朋友,從此他更相信專業的力量。“技術是最重要的資源,我願意多和專家學者坐在一起交流。”王先榮說。

  從吃上那口改變一生的葡萄,至今已28年。王先榮不僅富了,還得過省裡的科技進步獎,甚至和省裡的專家合作撰寫了全國歐亞種葡萄生產標准﹔當年的單干戶,成了后來的全國勞模、黨的十七大代表﹔2009年,他還發起成立了湖南農康葡萄專業合作社。在他的帶領下,澧縣成了南方葡萄種植高效示范區,種葡萄3萬畝、葡農5000多戶,年銷售5億多元。

  “我這一生的事業,就是要把葡萄種好了。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就是要在自己家鄉,用這裡的水土,種出中國南方最優質的葡萄來。”王先榮說,“但是一個縣的葡萄產業要健康發展,就必須將葡農組織起來,走規模化、合作社標准化、科學化、產業化之路。”

  去年,農康合作社用7天就搶佔了南昌、南京等地市場,每天1000個銷售網點同時銷售,一天從澧縣外運48卡車葡萄。

  王先榮還有更大的夢想——“通過合作社,打造科技創新、組織管理、信息化營銷和投融資4個平台,建立一個冷鏈物流體系,銷售從季度性到常年供應,讓合作社成員利益最大化。”

 

(責編:實習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