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平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季平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 (朱書緣 攝)
人民網喀土穆5月12日電(朱書緣)當地時間12日,中國和平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季平在第三屆中非民間論壇上發言。季平指出,“授人以漁”常用於形容中非合作,但在引用這一個典故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忽視其隱含著的三層豐富含義。我們對非洲國家的援助既要有物質形態的“魚”,也要有技術層面的“漁”。
“授人以漁”首先是不附加任何條件的,是不需要回報的。去年,習近平主席在訪問非洲時,提出了“真、實、親、誠”的四字方針。他說,“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任何國家發展同非洲關系,都應該尊重非洲的尊嚴和自主性。”他還說,“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提高,中國將繼續為非洲發展提供應有的、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幫助”。中國在過去幾十年對非洲發展給予了無私的經濟、教育和醫療援助。中國以自己成功的發展奇跡為非洲國家提供了新的選擇,這種選擇既能幫助他們擺脫西方的殖民統治,又能避免自己國家經濟陷入混亂。可以肯定的是,中國援助非洲是“義字當先”,中國在非洲所做的一切絕不是“新殖民主義”。目前,中非已經進入構建命運共同體的新階段。
其次,“授人以漁”不僅是一種技能的傳授,同時也是一種友誼傳遞。如果沒有友誼,漁翁是不會把漁杆送給那個小孩的。中非友誼源遠流長,基礎堅實。中非有著相似的歷史遭遇,在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中始終相互同情、相互支持,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新中國成立和非洲國家獨立開創了中非關系新紀元。中國向非洲國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非洲國家也給予中國諸多有力的支持。不久前,中國總理李克強先生在訪問非洲四國期間表示,中非關系能夠克服“成長的煩惱”,中非友好將是“長期而扎實的”。
“授人以漁”更是一種和平發展理念與世界觀的展示。早在600多年前,鄭和七下西洋,以“宣德化而柔遠人”為使命,一直抵達非洲東海岸的肯尼亞,留下了中國同沿途各國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話,將中國文明遠播海外。如今中國更是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大旗,以求發展,謀和平為宗旨,與世界各國攜手同行。
季平指出,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中非關系已經進入全面發展的快車道。雙方成立了中非合作論壇,構建起新型戰略伙伴關系,各領域合作取得顯著成果。中國和平發展基金會自成立之日起便把非洲作為我們的工作對象。今年准備在蘇丹喀土穆州溫圖曼市賈瑪依勒區捐建一所女子中學。希望用既“授人以魚”又“授人以漁”的方式,來表達中國人民對非洲人民的深情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