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觀點碰撞·中國經濟如何繼續領跑世界?)

汪克強:抓住科技與經濟的結合點

2014年02月23日07:5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世界各國更加重視通過科技創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牢牢抓住這一歷史機遇,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增創發展新優勢,關鍵是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抓住科技創新與經濟升級的結合點。

  通過科技創新與結構調整的持續互動,為經濟升級搶佔制高點。當前,由國際金融危機推動的新一輪世界經濟結構調整步伐仍在加快。這次結構調整有別於以往,在本質上是一場搶佔新科技制高點的全球競賽,並由此催生出具有強大發展推動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中,發達國家的戰略是運用高端科技打造核心制造業和相應的服務業,從而鞏固和發展競爭優勢﹔發展中國家則力爭建立高起點的新興制造業,以期在未來全球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在此背景下,隻有以科技創新為先導推進結構調整,才能實現經濟升級﹔隻有以結構調整為目標促進科技創新,才能實現創新驅動﹔隻有在關鍵領域的科技創新上取得領先優勢,才能在經濟升級上搶佔制高點、贏得主動權,實現可持續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結構調整是創新驅動的必然要求,創新驅動是結構調整的重要方面。

  通過科技創新轉換經濟增長動力機制,為產業升級提供新動力。吸取國際金融危機的教訓,各國和地區紛紛強調回歸實體經濟。但這一回歸並非簡單地回到過去,而是在新起點上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比如,美國推動的“再工業化”從本質上講就是基於科技創新的產業升級,是充分利用新技術優勢發展能夠支撐未來經濟增長的高端制造業。我國制造業向產業鏈上游升級,必須腳踏實地,依靠科技創新,突破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加速提高新技術含量和產品質量,增強核心競爭力,把創新活力與改革紅利、內需潛力疊加起來,加快形成經濟轉型升級新動力。

  將政策構建和制度創新放在優先位置,為科技與經濟結合提供可靠保障。貫穿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戰略整個過程的核心環節,就是創新政策和制度的完善。為保証“再工業化”戰略有效實施,2010年8月美國發布了制造業促進法案﹔2011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強調激勵創新﹔2012年美國國家科技委員會在促進先進制造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中,將完善先進制造業創新政策作為三大原則之一。我國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應著力構建有利於科技與經濟有機結合的政策和制度體系,如確立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完善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投融資政策、社會創新要素的高效流動機制、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激勵政策等,營造能有效促進和保障知識經濟發展的社會秩序和創新生態系統。

  抓住科技創新與經濟升級的結合點,我國將在以下領域打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

  由重大科技專項引領和支撐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目前,科技部等有關部門正在對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進行綜合平衡,使電子與信息、能源與環保、生物與醫藥、先進制造四大板塊的核心關鍵技術直接與國家確定的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效對接,使重大科技專項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技術核心和重要引擎。中科院還前瞻性地部署了一批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科技引領和支撐。根據國家發改委提出的“三步走”計劃,到2015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達到8%左右,到2020年將達到15%左右,成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核心力量。

  與高新技術產業相耦合的高端現代服務業。隨著信息技術創新不斷加快,全球范圍信息領域的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大量涌現,不斷激發新的消費需求。我國正處於居民消費升級階段,市場規模龐大,信息服務業具有良好發展基礎和巨大潛力。去年,國務院先后提出實施“寬帶中國”戰略和加快信息消費業發展政策,主要目標是到2020年信息技術創新和產業競爭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到2015年信息消費規模超過3.2萬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帶動相關行業新增產出超過1.2萬億元。這作為一項既利當前又利長遠、既穩增長又調結構的重要舉措,必將有效拉動需求,促進消費升級、產業轉型和民生改善,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

  基於科學技術前沿交叉的關聯產業融合發展。當代科技前沿發展日益呈現交叉、匯聚、融合的態勢。由於科技對產業發展的引領和強力滲透,基於科技前沿交叉的關聯產業融合發展,日益成為當代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和趨勢。而新經濟增長點往往兼具前瞻效應和旁側效應,必須是產業關聯效應強的產業或行業才能帶動相關產業、行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技術的交叉融合將成為孕育新產業的肥沃土壤。

  (作者為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辦公廳主任、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14年02月23日 05 版)

(責編:李源、朱書緣)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