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芹
2014年02月17日08:0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誠信是人類的普遍道德要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誠信的要義是真實無欺不作假、真誠待人不說謊、踐行約定不食言。
培育和踐行誠信價值觀意義重大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是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的精華。鄧小平同志曾說:“講信義是我們民族的傳統。”具體來說,“誠”是尊重事實、真誠待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故朱熹曰:“誠者,真實無妄之謂。”“信”是忠於良心、信守諾言。故張載曰:“誠善於心謂之信。”“誠”是“信”之根,“信”是“誠”之用。中華傳統美德把誠信視為人“立身進業之本”,要求人們 “內誠於心,外信於人”。
誠信是立身處世之道。誠信是人之為人的道德規定。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信是個人社會化的“初始原則”。人是通過“社會化”完成從生命體的自然人到具有社會角色的社會人轉化的。人的社會化,不僅要學習和掌握社會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而且要學習社會交往的規則。其中,遵循不說謊、說話算數等誠信規則,則是每個人最早接受的規則教育之一。
誠信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石。從一定意義上說,市場經濟是以信任為基礎的信用交易活動。這種交易活動,蘊含著對市場主體誠實守信的道德和法律要求。誠信是實現信用交易的前提和保障,是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金規則和生命線。市場主體誠實守信,不僅能夠避免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降低交易成本,而且能夠形成合理的市場秩序,增強經濟社會活動的可預期性,提高經濟效率。
誠信價值觀的實踐要求
誠實勞動。誠信絕不只是單純的守約與履約問題,更是勞動創造的態度和品德問題。誠信要求人們在認識、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活動中,尊重客觀事實不作假,不投機取巧、偷奸耍滑。如果說勞動創造世界,那麼,隻有誠實勞動才能創造出提升人的生活品質和增強人們幸福感的美好世界。
真誠待人對己。誠信要求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求實不騙人、對己不自欺,反對虛偽和欺騙。因此,誠信是忠於本心、真實無妄、信守承諾的態度和品行。按照真實要求為人做事,即為人實在、實誠,才會有好的工作作風和社會風氣﹔人們唯有信守約定、踐行承諾,才會心裡踏實有安全感、彼此信任有幸福感。
恪守諾言和約定。誠信要求人們遵守諾言、契約,反對毀約和違背諾言的行為。這裡所說的諾言和約定,既包括由人們自己承諾而引發的特定權利和義務,也包括國家法律、法規、政令、規章制度等規定的普遍權利與義務。
培育和踐行誠信價值觀的著力點
發揮政務誠信的示范引領作用。古人雲:“政者,正也。”政務誠信是社會誠信的風向標、定盤星。取信於民是為政之道。應通過管理和教育,使行政人員樹立法治思維,遵守憲法和法律,依法行政﹔依法公開政務信息,使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避免違背社會公平正義的腐敗行為﹔確保制度科學、合理、有效,履行對公眾的承諾,避免“朝令夕改”和“新官不理舊賬”等失信現象。領導干部要自覺講誠信、懂規矩、守紀律,樹立誠信形象,提高政府公信力。
營造講誠信的商業文化氛圍。社會成員的誠信觀念、信念和品行,與社會經濟環境密切相關。產品摻假作偽、商品價格欺詐等虛假商業行為,不僅會加重社會成員普遍懷疑和猜忌心理、加大交易成本,而且會消解社會成員的誠信道德信念和意志、誘發欺騙失信行徑。培育和踐行誠信價值觀,應加強監管力度,引導、教育人們在商業活動中誠實守信,不造假、不摻假,做到童叟無欺等,積極營造講誠信的商業文化氛圍。
開展生活化的誠信教育。圍繞誠信方面的法律規定、信貸業務、信用卡辦理、信用消費、職業發展等,開展針對性強的誠信教育,使人們進一步明確在信用經濟時代如何利用“信用”為自己生活服務、如何通過誠信的收益累積增強自己的社會生存能力,從而增強人們誠實守信的行為動力,真正“讓誠實守信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價值追求和行為准則”。
加強社會組織的誠信建設。培育和踐行誠信價值觀的主體,不僅包括社會個體,也包括各種社會組織,如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從事職業活動的社會成員分屬於不同的社會組織,組織對內對外是否遵守誠信原則以及是否形成誠信的工作氛圍,直接影響社會成員個人誠信品行的形成。組織誠信的缺失,無論對社會個體誠信理念還是對社會秩序的破壞都是巨大的。因此,培育和踐行誠信價值觀,應加強社會組織的誠信建設。
發揮誠信道德模范的社會輻射效應。誠信道德模范是人們身邊的道德標杆,具有“潤物細無聲”的道德說服力。培育和踐行誠信價值觀,應大力宣傳誠信道德模范真實感人的事跡,營造誠實守信光榮、虛假失信可恥的社會氛圍,充分發揮誠信道德模范的社會輻射效應。
(作者為首都師范大學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4年02月17日 16 版)
相關專題 |
·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