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譚政:完善生態補償 維護環境公正

2014年01月29日08: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制度,將為防止生態環境破壞、維護環境公正、促進生態系統良性發展提供有效保障。

生態補償制度是指以保護和持續利用生態系統為目的,以經濟手段為主,堅持誰受益、誰補償原則,合理調節利益相關者之間關系的制度安排。當前,我國的生態環境補償制度還不健全,使資源環境經常處於“無人看管”的狀態。這在一定程度上使投機者有機可乘,在資源環境領域出現了“搭便車”、“公地悲劇”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關鍵在於抓緊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制度,用制度保障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我國生態補償制度建設的現狀。首先,生態補償法律制度不健全。盡管我國早已建立環境保護相關法律制度,但目前還沒有完全意義上針對生態補償的法律法規。這導致在生態補償時缺乏相關法律依據,導致區域內生態補償、跨區域生態補償難於開展,地方政府間生態補償協同機制難於形成。其次,市場機制在生態補償中的作用難以發揮。現行生態補償主要通過政府轉移支付、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手段進行,這導致在生態補償過程中過度依賴政府,資源環境成本沒能對企業行為產生有效約束,進而使生態補償制度運行低效。此外,碳匯交易、排污權交易、水權交易等市場化補償方式仍處於探索階段,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市場機制作用的發揮。再次,生態補償投融資機制缺失。當前生態補償資金來源單一,尚未真正建立政府、社會、市場協同的多元融資機制和生態補償基金制度,致使財政負擔重、財政轉移支付缺乏穩定性。特別是一些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有限,難以進行生態補償轉移支付。

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制度的著力點。第一,優先法律法規配套建設。建立全國性的生態補償法律法規,明確界定生態補償對象、范圍、形式、標准等,使生態補償有法可依﹔進一步梳理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明確保護者和受益者的權責劃分,切實體現和貫穿“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通過立法方式建立區域間生態補償機制,切實改變生態補償管理體系混亂的局面。第二,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引導各類社會主體參與到生態補償中來,避免生態補償過度依賴政府﹔培育資源市場,使資源資本化、生態資本化﹔引導鼓勵生態環境保護者和受益者之間通過自願協商實現合理的生態補償﹔通過落實許可証交易制度,實現資源環境的資產化管理。第三,建立完善投融資機制。既堅持政府主導,努力增加公共財政對生態補償的投入,提高生態補償標准,又積極引導社會各方參與。同時,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態補償方式,拓寬生態補償社會化運作的路徑,形成政府引導、市場推進、社會參與的多元生態補償投融資局面。最后,完善生態補償宣傳教育機制。積極推進生態補償宣傳,促使人們增強生態補償意識,形成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自覺參與到生態補償實踐中。同時,將生態補償教育宣傳活動與促進民間環保組織發展相結合。民間環保組織不僅可以充當生態補償宣傳教育的主體,而且可以直接參與到生態補償中來,從而拓寬生態補償的渠道。

(作者單位:西南財經大學)

《 人民日報 》( 2014年01月29日 12 版)

(責編:楊麗娜、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