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政府主導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但作為開放式的服務體系,廣泛吸納社會參與,仍然需要政策的強力推動。

深聚焦:公共文化服務 如何吸納社會參與

人民網記者  陳  原  劉  鋒

2013年12月12日08:1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每天凌晨,銀川市中山公園北門外廣場都會響起歡快的流行歌曲節奏。廣場舞、太極拳、踢毽子、扇子舞……讓廣場顯得分外熱鬧。經過市民多年的自發組織,這裡已經形成了10多個活動群體。

“去年夏天我自費買了這套機子,花了1.2萬,現在來跳舞的人越來越多了。”退休老人宋丙安,今年68歲,和另一位愛好者“老雷頭”,倆人換班來為大家放音樂。“平時有二三百人,夏天最多的時候有上千人。在公園接電,一年200塊錢,都是我們自己出。今年文化部門支持了1000塊錢。”“老雷頭”介紹。 

像銀川市中山公園北門這樣的景象,在全國早已經遍地開花,可是,一方面是中老年人熱情參與,另一方面卻因擾民而惹出諸多糾紛。在這樣群眾自發的文化娛樂中,政府部門和文化館究竟應該扮演什麼角色,至今仍是個問號。

需要明確的參與政策

面對全國遍地開花的自發文娛活動,由政府出面資助並不是一個可取的方式,這是很多專家和基層文化部門的意見,但他們普遍認為,對這些文化活動,可以通過文化館加以引導,通過政策對組織者加以獎勵,通過法規加以規范。被重慶北碚區文化愛好者稱為“董老師”的區文化館館長、全國“群文之星” 董進波說:北碚區有個“縉雲之聲”合唱節,知名度很高,就是文化館對自發群眾文娛活動參與、引導的結果。如今,全區有館辦合唱團隊9支、基層文化示范點68個、社會文藝團隊536支,2000多名基層文化指導員更是遍布城鄉。他認為,文化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部分,普及、輔導、引導公共文化活動,是職責所在。

其實,對群眾自發興起的文娛活動的參與和引導並不困難,關鍵看基層文化部門作為不作為,但在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裡吸納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就需要機制的改革,這在目前還存在很多難點。銀川市文化局副局長郭林說,公共文化服務原本就是面向大眾的,過去是政府管政府辦,存在著部門利益的矛盾,老百姓真正需要什麼,有時候並不清楚。現在轉變政府職能,推行理事會制度和服務反饋機制,雖然有一定難度,比如人員編制、利益糾葛、觀念保守等問題,但確實可以從體制機制上貼近群眾需求和社會需要,而且還能改變服務方式,吸引全社會的參與。

吸納社會力量進入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近幾年銀川一直在探索和實踐。據郭林介紹,在活動主體中有三支隊伍:一是專職隊伍,全銀川隻有一個﹔二是群眾文藝團體,銀川市一共有499支,成規模的有100多支﹔三是各類文化義工,如今共建立了72支志願者隊伍。在辦文化的主體中,有很多小型文化企業、文化傳媒公司,而一些大企業則採取冠名、外包服務等方式加入進來。

說到難題,郭林認為主要是相關政策落實不了,尤其是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的落實,關系到企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積極性。他希望能盡快出台一些具體政策鼓勵企業的熱情。

需要創新的參與方式

社會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鼓勵措施和參與方式都需要創新,但目前大多數地區還缺乏這類措施,所以,成果並不理想。

國家行政學院文化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祁述裕教授說,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引入競爭機制,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這就為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明確了方向。他舉例說,以前人們普遍認為,圖書館應該由政府包辦,但民辦的科教圖書館就辦得很成功,已在10個省市建立了25家加盟館。浙江寧波市還因勢利導,採取國助民辦、民企民辦、合作聯辦等形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民辦博物館已達30多家。祁述裕認為,應該走出政府包辦的模式,探索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化形式,比如補貼居民的文化消費,就可以調動文化消費的熱情,也使低收入群體能享受到高水平的文化產品。

寧波市鄞州區近年來一直將社會力量參與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改革創新的方向,出台了政策導向目錄、資金管理辦法、績效評估辦法、考核獎勵辦法等政策,做到政府購買服務有制度、有規定、有方向。目前民間資本投資4.6億元,建成了14個民辦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以民營企業參與運作的公益文化活動為代表的“活動運作型”,以公共文化設施市場化托管為代表的“設施運營型”,以文化義工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為代表的“義工服務型”,已成為當地公共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

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盡管政府是投入主體,但如果單一依靠財政資金,對很多地方而言,就會制約建設的腳步。鄞州區在確立政府投入佔主導地位的同時,引導民營企業、社會資本參與,兩年來讓財政資金帶動社會力量,以1︰10的比例投入文化設施、1︰5的比例投入文化活動,累計達15億元,形成了多元投入機制。 

需要市場環境下的參與措施

很多地方的主管部門和文化事業單位,至今仍沒有意識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市場經濟的大環境應該保持什麼樣的關系,一直認為相互間不存在交集點,也沒有經濟聯系。其實,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政府是主導,但不能包辦。一些專家認為,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時,因無法應對差異化的需求,結果造成一部分人無法享受到公共產品,難以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導致服務體系失靈。所以,在保証公益性的前提下,面向市場,實現市場化運營,是一種有效選擇。

近年來,福建省廈門市制定了《廈門市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運營的公眾參與辦法》等政策,對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運營做出了規定,產生了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多元化的社會參與格局。遍地開花的特色文化活動是廈門市的一大景觀,除了政府的主導作用外,就靠社會力量的參與和市場經濟環境中的購買式服務。自2008年至2012年,廈門市政府和轄有行政村的4個區政府共同出資,通過招標組建了21支農村數字電影流動放映隊,每年在156個行政村,按照每個行政村每月放映2場的指標提供免費電影放映。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的專家認為,隻有創新運行機制,推行“菜單式”服務,變“我給你接”為“你需我送”,讓文化項目與群眾需求有效對接﹔建立文化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在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等組建理事會,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人士、各界群眾參與管理,把公共文化服務的選擇權和評價權交給群眾﹔促進政府的購買服務水平,推行項目外包和設施委托管理,鼓勵社會力量通過興辦實體、資助項目、贊助活動、提供設施等形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形成以政府為主、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機制,才能形成文化服務均等享受、文化發展同步推進的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格局。

《 人民日報 》( 2013年12月12日 17 版)

(責編:朱書緣、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