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中國集體領導體制》連載
二、“集體領導制”的提出
胡鞍鋼
2013年08月14日16:05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胡鞍鋼 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

從全球范圍來看,世界各國歷史背景不同,文化土壤不同,基本國情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因而也採取了各不相同的政體,其中現代西方民主國家主要採用了總統共和制(典型如美國)、議會共和制(典型如德國)、半總統半議會共和制(典型如法國)等形式。尤其是美國的總統制,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長期被一些人視為民主的“經典模式”和學習、模仿的最佳對象,但他們卻忽略了自1949年以來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在政治制度尤其是在黨和國家領導機制方面所作出的獨特而重大的創新。

正如前文所指出的,制度的好壞要靠實踐成效來評價、來檢驗。從總體上看,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來,中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作為中國國情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表現十分成功。那麼,中國政治制度的實際運作機制又是什麼呢?鄧小平同志已經對此作了十分明確的回答。

1989年6月16日鄧小平同志在同江澤民等談話時提出,隻要有一個好的政治局,特別是有一個好的(政治局——引者注)常委會,隻要它是團結的,努力工作的,能夠成為榜樣的,就是在艱苦創業反對腐敗方面成為榜樣的,什麼亂子出來都擋得住。

1990年12月24日鄧小平同志又在同江澤民、李鵬談話時指出,中國問題的關鍵在於(中國)共產黨要有一個好的政治局,特別是好的政治局常委會。隻要這個環節不發生問題,中國就穩如泰山。可見,一個好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是中國穩定、發展乃至崛起的關鍵性因素。

基於長期的深入研究,我在2011年1月《從政治制度看中國為什麼總會成功?》的國情報告中對中國政治制度作出了一個基本判斷,即:盡管中國的政治制度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但是由於過去三十多年間所進行的中國式的政治制度重建與改革,當前的中國政治制度較好地適合於中國的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也較好地適應於越來越開放的國內外環境,還能夠有力回應來自內外部的各種挑戰,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充分顯示出了巨大的發展優勢和獨有的競爭優勢。因此從總體上看,這是一套非常成功的、有中國特色的、必須堅持並不斷發展的政治制度。

我認為:“一個好的政治局,特別是好的政治局常委會”,根本在於實行一套經得起人民檢驗、經得起實踐檢驗、經得起歷史檢驗、科學高效的領導機制。中國的關鍵在於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的關鍵在於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的關鍵在於常委會的領導機制。

從機制內容和特點來看,常委會的領導機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成員分工合作與協調合力相結合的集體領導機制。我在與外國人交流時,將這一集體領導機制稱為中國特色的“集體領導制”。

在2002年黨的十六大召開前夕和2007年黨的十七大召開前后,我先后撰寫了四篇國情報告,探討黨的十六大與中國走向,黨的領導人新老交替如何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及其機制設計。2011年初,我又撰寫了第五篇相關主題的國情報告,探討了中國政治制度的優勢和中國改革開放取得偉大成就,以及成功應對金融危機的秘訣。2012年3月,在前五篇國情報告的基礎上,我撰寫了第六篇研究中國政治制度的專題國情報告。

我希望通過本書,結合近年來的深入研究和不斷思考,對前六篇國情報告的內容作深化、細化和條理化加工,呈現中共中央集體領導機制的科學性、先進性和原創性,從而反映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理性、正當性和進步性,進而為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領導集體提供更加強有力的政治自信、政治自覺。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胡鞍鋼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