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專家:警惕一些地方借“穩增長”之名動搖改革信心
人民網記者 李曉明
2013年08月13日13:03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人民網北京8月13日電 (記者 李曉明)“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給經濟轉型、政府轉型帶來前所未有壓力,因此深化改革的阻力也上升了。我認為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未來前景沒有必要陷於悲觀,但需要警惕的是一些地方借‘穩增長’之名動搖改革信心。”這是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在8月11日召開的中改院改革形勢分析會上的一番話。

8月11日,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在京召開“增長·轉型·改革”為主題的改革形勢分析會,來自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單位的20多位專家就中國經濟發展前景、轉型的動力以及改革的切入點等進行了深入討論。

中國GDP增速已連續5個季度低於8%,有專家分析中國經濟正在“下台階”,對此,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宋立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當前經濟下行來自於三個方面,首先是世界范圍內經濟不景氣造成的影響,其次是我們自身調結構的因素,最后才是中國經濟自身增長的潛在性結果。他認為,隻有適當放緩速度才能更好地實現經濟結構轉型,他預計,中國經濟將呈現緩慢的波浪式放緩趨勢,而不會直接下到另一個台階。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一鳴說,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是好的,他對下半年經濟增長速度抱有信心,他擔心的是如何管控好風險,例如一些地方政府的債務危機,另外要關注在經濟下行情況下如何進一步促進就業、穩定財政增長。他指出,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依然是中國經濟今后的總基調和主攻方向。

7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召開全面深化改革座談會時強調,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攻克體制機制上的頑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激發和凝聚社會創造力。對此,與會專家十分關注。

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指出,當前,穩增長壓力很大,穩增長還得穩投資,我非常擔心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穩增長,因此不改革,又轉回到原來的老路上去。當前全球經濟都不景氣,世界對中國寄予很大期待。他說,今后全球將向新型服務業和新型制造業方向轉化,中國如果轉得不及時就有被邊緣化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中央推進改革的決心和下一步改革的走向,充滿期待。

曹遠征認為,改革應朝著兩個方向努力:一是全面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基本完成市場作為資源配置基礎作用的改革,二是政府要回歸到營造公平的投資和市場環境,同時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和維護社會公平上。曹遠征說,以財稅體制改革帶動其它各領域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風險較小,可控性強,應該成為當前改革的首選路徑。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是實現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財權與事權的相統一,提高地方政府改革和轉型的積極性。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周天勇說:“中國每年有一千萬新增就業人口,每年有近七百萬大學生需要就業,中國需要大量小微企業,而這些領域卻缺乏活力。” 他提出要以增加農民土地收益、增加創業資金來源等方式搞活小微企業,同時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要放開管制,增加大學生的就業機會。

在11日的形勢分析會上,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提醒,要注意中國粗放經濟增長的慣性影響,特別是競爭性地方政府的增長模式,這種模式本來就沒有得到根本治理,現在極有可能在穩增長的前提下再次抬頭。

汪玉凱指出,在一些地方“穩增長”又成為第一位的任務,這給經濟轉型、政府轉型帶來前所未有壓力,深化改革的阻力也上升了,“改革能否跑贏危機”的確值得關注。他指出,不能以“穩增長”之名動搖改革信心。

與會專家認為,中國經濟再次站到一個十字路口上,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探索未來30年新一輪改革開放和科學發展所需要的新的機制、新的戰略和新的結構。當前,中國經濟總體運行平穩,正是推進改革的好時機,改革應當抓緊進行。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汪玉凱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