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黨建政治

扎實有效地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需要克服“活動疲勞症”——

姚桓:群眾路線教育實踐的新意與深意

2013年08月05日08:07  來源:北京日報

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比一個人的思想作風更重要,因為制度作為根本的規范,對發揚優良作風具有促進和保証作用,對不正之風具有防范和糾正作用。隻有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及時建章立制,才能鞏固思想教育的成果。制度也不是唯一的,在教育領先、制度跟進的基礎上還要再進一步建立健全機制。

■新的形勢任務及人民群眾的變化,賦予這次教育活動鮮明的時代特征

中國共產黨的發展之道、成事之基,就是堅決相信和依靠人民群眾,貫徹群眾路線。通過這條根本的工作路線,黨把人民團結在自己周圍,形成任何力量打不破的銅牆鐵壁。群眾路線是黨的建設的永恆的主題。但是,由於形勢任務的變化,貫徹群眾路線會出現新情況,所以又是常講常新的。

與前次各項活動不同,十八大之后進行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是自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集中進行的專項活動,深刻反映了新時期、新階段完成新任務的迫切需要。一方面,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經進入“沖刺”階段,黨需要一如既往地依靠和動員人民群眾,可以說,貫徹群眾路線比以往更加迫切了。另一方面,群眾狀況也發生重要變化。改革中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體,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具體利益則存在差異,黨如何整合不同階層、群體的利益,建立科學合理的利益格局,需要解決一些復雜而棘手的問題﹔群眾對幸福的追求是無止境的,呈階梯形上升的趨勢,如何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黨組織面臨的艱巨任務。群眾的民主要求更加強烈,不僅滿足於經濟上改善生活,更渴望更廣泛的民主,也更加不能容忍黨內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在互聯網時代,群眾接受的信息龐雜,思想活動的獨立性、自主性、多變性、選擇性增強,少數人思想呈現既活躍又混亂的特點。所有這些,都增加了貫徹群眾路線的復雜性和艱巨性,需要通過教育實踐活動來解決。

■正面教育與解決突出問題相結合,著眼於執政黨的自我提高、自我淨化,是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新特點

共產黨是有自我提高、自我淨化能力的,問題是,這種能力需要通過科學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工作才能發揮出來。這次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的設計是科學的,內容和要解決的問題也很有新意。

從內容看,“為民務實清廉”既反映黨的群眾路線一貫要求,又有新特點。“為民”,是群眾路線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務實”把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緊密相連,既講從實際出發制定政策的思想路線,又講扎扎實實的工作態度和工作作風。因為無論為了人民還是依靠人民,都需要從實際出發,扎扎實實地工作。“清廉”,可以說是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前提,也是對執政黨黨員干部從政的基本要求。干部隻有清廉,才能取信於民,具有動員群眾的人格力量。從理論邏輯上講,“為民”、“務實”、“清廉”是群眾路線內在的要求,從現實生活看,也正是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

這次教育活動的又一特點是明確提出克服“四風”。優良黨風是黨的群眾路線在實際工作中的體現,不正之風是貫徹群眾路線的對立面。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既是思想認識問題,也是黨的群眾工作不適應新情況的表現﹔形式主義與官僚主義是孿生兄弟,官僚主義助長形式主義,形式主義又掩蓋官僚主義,二者相互影響、惡性循環,成為頑疾。享樂主義是指沉湎於個人過度的物質享受、玩物喪志。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為崇高理想、為人民幸福奮斗,是黨員、干部的精神支柱。享樂主義腐蝕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使黨員、干部丟掉精神支柱,忘掉黨和人民的事業。奢靡之風是官僚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化和普遍蔓延的產物,會產生嚴重的腐蝕作用,也是滋生腐敗的溫床。古人雲:“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對共產黨人來說十分危險。不難看出,上述“四風”正是貫徹群眾路線的大敵,以糾正、克服“四風”為活動切入點,表明教育活動絕不是空洞的“坐而論道”,體現了黨中央部署這項工作的強烈針對性和解決問題的堅強決心。

■讓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薪火相傳,夯實黨執政的群眾基礎,是中國共產黨鞏固執政地位的重中之重

這次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一方面要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提高黨的戰斗力、凝聚力,保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的完成﹔另一方面還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即為國家的長治久安提供政治保証。蘇共歷史証明,一個大黨老黨執政幾十年后容易出現大問題,而最大的問題是出在黨群關系方面。尼克鬆在上世紀80年代講,東歐的共產黨人早已喪失理想和斗志,多數是追名求利的官僚。蘇共依靠人民支持取得政權,又由於脫離群眾、喪失群眾支持而最終失敗,這是蘇共由盛轉衰的歷史軌跡。從黨的組織方面看,新黨員大量增加,干部隊伍新老交替不斷進行,改革開放以來入黨的黨員和參加工作的干部成為黨員和干部隊伍的主體,這些黨員、干部有突出的優勢和優點。但和老同志相比,他們沒有經過艱苦生活鍛煉,缺乏與群眾同甘共苦的實踐經歷,對群眾路線理解不深,缺乏做群眾工作的經驗辦法,更缺少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面對群眾思想的新特點,不知道如何做群眾工作,存在著群眾工作的“本領恐慌”。加上執政、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和外部環境的影響,黨脫離群眾的危害和危險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嚴重。

中國共產黨要帶領人民繼續前進,直至實現遠大歷史使命,必須採取有力措施,讓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薪火相傳,夯實黨執政的群眾基礎。這是中國共產黨鞏固執政地位的重中之重。

■堅持思想教育領先、制度跟進,建立健全群眾工作的長效機制,使教育實踐活動取得持久效果

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幾次集中教育活動是有效的,在不同程度上解決了一些問題,証明了我們黨有自我淨化、自我提高的能力。但在一些地方,似乎效果不能持久。久而久之,一些干部患了“活動疲勞症”,一些群眾因此失去信心。究其原因,一是黨風建設是長期艱巨的任務,不正之風是有頑固性的,這種頑固性與黨的建設面臨的深層次問題有關。舊問題解決了,新問題又會重新出現。加上一些干部思想深處的問題沒有解決,活動結束后就出現反彈。如何防止少數干部活動結束后舊病復發,防止一些消失的東西死灰復燃?是這次群眾路線教育活動需要探索和解決的關鍵問題。根據以往經驗,答案是:從查找問題開始,思想教育領先,制度跟進,建立健全群眾工作的長效機制。

教育要扎實、深入、到位。一般地講群眾路線重要性是不夠的,當前特別需要強調兩點:一是,從唯物史觀的高度理解群眾路線。毛澤東精辟地說,剝削階級講愛民,同愛牛差不多,為的是用牛耕田,從牛身上擠奶。我們不同,我們黨是人民的代表,是人民的一部分,要組織人民為自己的利益奮斗。共產黨來自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為了人民,這就是堅持黨的宗旨和群眾路線的根本道理所在。二是從權力的屬性和來源上理解群眾路線。執政黨的權力觀可以概括為兩句話:“權由民所賦,權為民所用”。黨的領導是人民的選擇,干部手中的權力來自人民的授予﹔為人民服務是義務、是責任,而不是對人民的恩賜。這樣認識問題,才能有為人民服務和堅持群眾路線的自覺性、堅定性,才不會把貫徹群眾路線看成一陣風。

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比一個人的思想作風更重要,因為制度作為根本的規范,對發揚優良作風具有促進和保証作用,對不正之風具有防范和糾正作用。隻有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及時建章立制,才能鞏固思想教育的成果。制度也不是唯一的,在教育領先、制度跟進的基礎上還要再進一步建立健全機制。機制是以制度為依托建立的有明確目標、實行辦法和保証措施的工作系統,是落實制度的方式。現在,黨聯系群眾的制度不能算少,可是沒有形成機制。經驗証明,有制度無機制,制度還是難以執行。

首先,要建立健全群眾利益表達機制。即充分發展民主,暢通民意反映渠道,讓群眾能夠理性、合法地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黨組織真正了解了民情、民意、民需,才能切實做到為民的動機與惠民效果相統一。

其次,要建立健全服務群眾機制。為群眾服務不只是為群眾辦幾件好事,其內涵十分豐富:在政治上代表群眾利益,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協調不同群體利益,動員社會各方為群眾辦事,組織人民群眾自我服務,黨組織黨員干部直接為群眾排憂解難等等。隻有不斷拓寬服務群眾內容,創新服務方式,形成服務群眾的工作系統,為群眾服務才能堅持下去。

再次,要建立健全動員教育群眾機制。作為先鋒隊,黨組織不能成為群眾的尾巴,其任務是帶領群眾前進。新形勢下動員群眾不能照搬過去“思想政治工作加行政命令”的老辦法。現在的群眾動員,要更多地講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的統一、整體利益與個體利益的統一﹔要體現人文關懷,不僅強調要努力工作(包括為未來做出適度的、必要的犧牲),更要讓群眾親身體會到創造性勞動帶來的愉快,增強群眾現實的幸福感。這種動員才是最有效的。

最后,要建立健全群眾對黨員干部表現的評價機制。黨組織貫徹群眾路線究竟如何?干部是不是真正做到“為民務實清廉”了?不能隻由領導認定,更不能靠黨員干部的“自我感覺”,歸根結底要由廣大群眾來評判。在黨的領導、組織下,由人民群眾評價干部的表現和政績,會起到有力的督促、激勵和監督作用。機制是管長遠的,在教育實踐活動中通過深化改革建立起一整套群眾工作新機制,將為貫徹群眾路線提供有效載體,黨的群眾路線就會始終如一地堅持下去。

(作者為北京市委黨校教授)

分享到:
(責編:朱書緣、謝磊)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