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世紀新階段,怎樣才能打開新局面,增創新優勢,求得新發展?這是各級領導干部都應當認真思考的大問題。就經濟工作而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無疑是基本的態度和方法。這就需要我們對因地制宜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因地制宜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方法,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有相當的難度。時至今日,產業和產品結構雷同仍然是我國經濟生活中的一個頑症,嚴重制約著經濟的發展和競爭力的提高。比如,在為數不少的各類經貿交易會上,從東南沿海到西北內陸,展出的東西幾乎差不多﹔一種產品熱銷,一個產業興起,許多地方就會不顧實際,競相上馬。這實際上反映了對因地制宜這一工作方法並未真正理解和把握。
根據經濟學原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經濟組織結構的演進源於勞動分工的精細化和生產的專業化,以及與之相伴的商品交換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每個地區、每個企業、每個人都生產自己最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然后再到市場上去交換,這顯然要比大家都搞大而全、小而全,自給自足、互不交換,把有限的資源配置到自己沒有優勢的領域更有效率。同時,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的結果,又會留下競爭力更強者。在這樣的相互作用下,分工和交換不斷發展,經濟組織和市場結構不斷完善,各地區、企業和個人的競爭力不斷提高,國民財富不斷增長,國民經濟的素質和效益不斷提高。反之,如果各地的產業、產品結構雷同,生產的東西都差不多,也就沒有了交換的必要。大家都自給自足,沒有商品經濟,沒有市場,豈不又退回到自然經濟去了?經濟怎能發展起來,競爭力怎能提高呢?
客觀地看,不同地方的資源稟賦、要素條件、經濟基礎、人文環境等是有很大區別的,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人都有自己的優勢。發展的新思路,改革的新突破,開放的新局面,需要立足於這些特色和優勢。離開了特色和優勢,談不上因地制宜,不可能揚長避短,實際上也背離了實事求是的要求。而產業、產品結構之所以雷同,恰恰是由於脫離實際,對自己的長短優劣沒有清醒的認識和准確的把握,硬把特色給抹平了,把優勢給磨掉了。這就人為地削弱了競爭力,抑制了經濟發展。
庄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對這段話,如果從唯物主義角度看,可以認為,天地萬物自有其法則和規律,這是大美。所謂“聖人”,就是要能夠理解、順應天地自然之規律,把天地自然之大美表現、說明出來,而不一定要有什麼特殊的作為。這也就是“順天行事”。“順天行事”必須尊重客觀規律,而不能把自己的主觀意志強加於天地萬物,違背規律。“聖人”的“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與我們今天所說的因地制宜是相通的。這就啟示我們,一個地區、一個企業在制定發展思路時,既要了解和借鑒別人的做法,更要研究和分析自身的優勢所在,也就是因地制宜。須知,特色就是優勢,就是競爭力,就是生產力。沒有扎實的工作作風,不作深入的調查研究,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和特點在哪裡,不尊重規律,盲目跟“風”,互相“克隆”,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必然導致結構的趨同,這隻能是“死胡同”。
因地制宜,揚長避短,關鍵是要深入實際,尊重規律,把黨的方針政策與本地區本部門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能否做到這一點,把天地之大美發掘出來,是領導者領導藝術和領導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反映。退一步講,不順天應人,而欲以己之小美、不美改變天地之大美,豈可得乎?
(人民日報20020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