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的一切奮斗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利益關系是解釋社會經濟現象的基本視角。就我國經濟生活中比較突出的結構問題來說,為什麼一些明顯不合理的經濟結構卻長期存在、難以改變?因為它們雖然從宏觀和整體上看是不合理的,但從微觀經濟主體來看則是合理的,是人們在特定條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結果。這啟示我們,分析經濟結構問題應從利益關系上去尋找原因,解決經濟結構問題需要發揮市場調節利益的基礎性作用。
關於內外需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過於依賴外需。過於依賴外需,是我國經濟遭受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沖擊的直接原因。本來,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我國經濟應該具有很強的內生性,因為單是滿足國內市場的龐大需求,就可以成就一批世界級的產業和企業。然而現實情況卻是,對外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偏大,而且出口的產品大都附加值低、可替代性強,國際市場一有風吹草動,我們就容易傷風感冒。這裡邊有發揮國際比較優勢、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等合理因素,但不可否認,與人為干預和市場扭曲也有很大關系。譬如,土地、資源、勞動力成本被壓低,因而發展了很多高消耗、高污染產業﹔一些地方招商引資重數量、不重質量,引進的大多是產業鏈的低端環節,缺乏核心技術,出口數量很大卻隻能賺取一點加工費﹔行政壁壘、地方保護造成國內市場分割,各地與國際市場聯系的緊密程度甚至高於各地之間的經濟聯系。
關於投資與消費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過於依賴投資。國內消費不足,是導致大量過剩產能涌到國際市場尋找出路,進而導致內外需失衡的重要原因。這除了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原因,還與以下因素有關:一是資金和資源要素價格低,因而投資的成本低。二是一些國有企業預算軟約束的問題仍然存在,特別是一些政府部門直接成為投資主體,投資不計成本,不考慮風險,沒有把市場需求、經濟效益放在應有的位置。三是行政性壟斷勢力強大,不僅壓縮了社會投資空間,妨礙了資源優化配置,而且導致收入分配向企業傾斜,壟斷利潤大部分又轉化為投資。壟斷還拉大收入分配差距,導致中低收入者消費能力不足。
關於產業結構不合理,缺乏技術創新能力。我國高投入、高消耗、資源型產業發展過快,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經濟增長帶來的就業增量不斷下降。其主要根源在於:資源和環境價格偏低,不僅高消耗、高污染的低端產業仍有獲利空間,而且技術水平低下、管理粗放的企業也能生存下去﹔企業可以通過廉價地使用資源和勞動力獲利,就不會冒風險去搞技術創新﹔一些重要的服務性行業存在壟斷和市場准入問題,社會資本難以進入,投資單一、缺乏競爭的結果必然是發展緩慢、創新不足。
此外,區域經濟同構化問題突出、區域分工和專業協作發展不充分的原因在於,地方保護、行政壁壘限制了商品和要素流動﹔城鄉二元結構難以打破、農村發展滯后的原因在於,脫胎於計劃經濟的戶籍制度及其上附著的各種權利和利益依然存在。
可見,我國一些長期存在的經濟結構問題固然有市場盲目性的原因,但主要還是緣於市場經濟體制不健全、市場機制作用發揮不充分。調整經濟結構,無疑需要我們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作為,特別是有關政府部門應通過制定實施科學的產業政策、技術標准,通過提供全面准確的市場信息等手段,引導企業等微觀經濟主體的投資發展和轉型升級。但應明確,結構調整實際上是一種資源重新配置,必須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利益機制是長期起作用的基礎性機制,有什麼樣的利益導向,就會有什麼樣的經濟行為,形成什麼樣的經濟結構。調整經濟結構,基礎性的工作是健全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讓市場利益機制來引導資源配置。在此基礎上,“看得見的手”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人民日報20091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