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馬宏偉:市場經濟不能沒有合作
2013年07月29日16: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大千世界,百味人生。千百年來,人們體察大眾心理,探尋社會百態,既有“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的喟嘆,也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追求。人人都有好勝之心、逐利之念,希望成為競爭的贏家、社會的強者﹔又有悲憫情懷、向善本性,會同情弱者、扶危濟困、奉獻社會。這兩者是矛盾的嗎?傳統經濟理論認為自利才是理性的,而利他則是非理性的。誕生於20世紀90年代中晚期的神經元經濟學則認為,人們的行為不僅從自利的原則出發,通常還會顧及他人或團體利益。這種利他行為同樣是理性的,是經過自然與社會的雙重選擇和長期進化之后,被固化在我們身體和心智中的品質,它對於維系人類社會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也就是維系人類社會的合作效率和組織效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利他行為是理性的也好,是非理性的也罷,但不管是傳統理論還是新興學說,都不否認人既有競爭自利的一面,又有合作奉獻的一面。以此來看待和分析社會經濟現象,會有新的認識和體會。

人們知道,競爭是市場經濟的精髓,沒有競爭就沒有市場經濟。因為競爭,才有生產效率的不斷提高,才有生產組織形式的持續改進,才有社會財富的涌流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水漲船高。而競爭的原動力則是人們的逐利心理和行為。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其實,合作也是市場經濟的必要條件,沒有合作同樣沒有市場經濟。因為合作,社會分工得以實現,人們得以各展所長,經濟得以有效組織,人類社會得以超越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進入文明時代。不能排除合作者有自利的動機,但合作能夠超越血緣關系普遍擴展、不斷深入,則奠基於人們的利他心理和行為。

人們需要合作,緣於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人類是萬物之靈,但個體的人又是大自然中的弱者。人類的祖先能夠在物競天擇的生存競爭中脫穎而出,靠的就是團結合作﹔而利他合作也就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成為人類的生物稟賦。工業化的推進、市場經濟的發展有賴於合作,同時也把合作推向了新的高度。現代工業和市場經濟是建立在社會分工基礎上的。有分工,才有交換﹔有交換,才有市場。而有分工,就需要合作﹔有合作,才有社會化大生產。分工意味著專業化,意味著人盡其長、物盡其用。但若沒有合作,無論個人、企業還是區域都難以發揮自己的優勢,就不可能享受到分工的利益。不同產品和服務的生產經營者需要有合作意識,為使用者著想,為社會公共利益著想﹔同行也並非就絕對是“冤家”,各種行業協會、同業公會、合作社就是生產同類商品、提供同樣服務的個人和企業的合作組織。

人們需要合作,緣於社會公平和正義的需要。善良的人遭災落難,人們會感同身受﹔違反規則的人得不到懲罰,人們會憤憤不平。同情心和進取心一樣是與生俱來的,關愛弱者、扶危濟困是人類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優秀品質。如果從競爭的角度來觀察人類社會制度的演進,勝出的制度總是那些更有利於增進社會公平和正義的制度。

現代社會,人們不僅保留著利他合作的遺傳基因,而且將其外化為制度和程序,成為經濟和社會正常運轉的基本保障。除了各種行業協會、商會以及合作社,社會保障制度是典型的互濟合作的制度安排。通過這類制度,競爭中的失利者有了東山再起的機會,社會中的貧弱者不再擔心流離失所,“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社會理想得以實現。這是源於人們互助合作美德的制度,是維護社會和諧的制度,也是保障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制度。

自利和利他都是人類的天性。片面強調利他,忽視個人利益,不會有效率﹔片面強調自利,忽視合作互助,也不可能有長期、可持續的社會福利提升。追逐利潤,但不能唯利是圖﹔鼓勵競爭,但不能不擇手段﹔推崇效率,但不能踐踏公平。要尊重人們對自身利益的追求,也要弘揚利他合作精神﹔要建立和完善競爭機制,也要為開展合作鼓勁、搭台,從而使“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從自發走向自覺。

(人民日報20070428) 

(責編:萬鵬、朱書緣)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部編者文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