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最重要的變化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人們可以從不同角度給出答案,但不論從哪個角度看,人的變化都是最根本的。一旦人的視野打開、素質提高、思想活躍了,聰明才智得到發揮,任何奇跡都可以被創造出來,物質財富消耗了可以重新生產,體制機制落后了可以進行創新。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所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最重要的就是解放和發展人﹔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出來,生產力就會獲得生機和活力,實現蓬勃發展。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極大地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原因就在於它打破了僵化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的束縛,解放了人,使人能夠充分發揮活力和創造力,從而為生產力發展開辟了廣闊空間。“一放就活”,“放到哪裡,活到哪裡”——這雖然說的是改革開放之初的價格改革,但實際上反映了束縛人的社會經濟關系被打破之后,人的活力和創造力充分釋放和發揮的生動景象。實踐証明,哪裡早改革、早開放、束縛少,哪裡活力就強、發展就快。
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者、受益者,而人是在一定社會生產關系下推動發展、分享發展成果的。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就能夠充分調動和發揮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反之,則會抑制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束縛生產力發展。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就是要打破束縛人的生產關系和經濟制度,釋放人的活力和創造力,從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改革開放不只是“破”的過程,還是“立”的過程﹔既要打破舊的生產關系和經濟制度的束縛,又要建立和完善新的生產關系和經濟制度。人不僅是生產力發展的主體,還是生產關系變革的主體。改革開放以來,從聯產承包責任制到農業產業化經營,從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到把股份制作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從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人的思想一旦得到解放,體制的束縛一旦被打破,人的活力和創造力就不僅體現在創造新的生產力上,而且體現在創造新的生產關系和經濟制度上。人與制度、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長期互動發展,就會形成特有的發展道路及其制度保障﹔對其中規律性認識的總結提煉,就會形成對實踐具有指導意義的思想理論。30多年來,正是由於我們始終堅持在實踐中學習、在探索中創造、在發展中完善,不斷改革創新,一套新的體制機制才得以逐步確立,一條新的發展道路才能夠日益明晰。
可見,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最大的變化,外在表現是經濟繁榮、社會發展,基本保障是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和制度模式,內在原因則是人的解放和發展。
改革創新帶來了我國經濟30多年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未來發展依然要靠改革創新。特別是隨著我國經濟規模的擴大、發展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依靠大規模投入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外延式發展已難以為繼﹔另一方面,可供我們引進和模仿的技術成果、產業模式越來越少。這就對改革創新提出了更高、更緊迫的要求。我們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一步增強經濟活力、激發人的創造力。當前尤須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健全各種經濟主體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法律保護的體制機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健全科學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創新體系,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實現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健全法律制度,使經濟主體在可預期的、穩定的制度環境中創新創業。
(201206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