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馬宏偉:開放是思想的解放
2013年07月29日15:5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為什麼要發展對外貿易,直接把別人的東西搶來豈不更好?但歷史上,這種思維所帶來的封閉、敵對和戰亂總是導致人員損傷、物資消耗、生產下降。相反,凡是和平開放、互市發達的地方,則經濟繁榮、民生富足。人類經濟發展史証明,開放是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的必要條件。

市場經濟天然是開放的,它立足於交換,著力於獲取不盡的價值,因而創造出源源不絕的財富。而自然經濟之所以長期停滯,就在於它是封閉的,其生產的目的是自給自足。經濟的開放、貿易的發展意味著市場的擴大,市場的擴大使得人們隻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經濟活動,就可以獲得更高的收入——這就是社會分工的深化和比較優勢的發揮。社會分工的深化必然帶來生產要素的流動,即各種生產要素向更能高效利用它們的地方和生產者集中——這就是資源的優化配置。而這些反過來又強化了專業分工,並使不同區域和國家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市場交換更加擴大。

起初,比較優勢通常被理解為要素稟賦的不同,也就是說人力和資源豐歉是決定分工和交換的基本條件。但后來人們發現,很多資源貧乏的國家和地區吸引了大量的外部資源,取得了驕人的經濟成績。這是由於,社會生產不僅僅是資源投入和技術活動,而且是經營管理活動和社會活動﹔經濟競爭不僅僅是商品和技術的競爭,而且是管理能力和制度效率的競爭﹔因而比較優勢不僅僅局限於自然資源和人力,而且包括對經濟活動的組織管理和制度安排的相對優勢。

最近幾十年,信息技術革命和交通運輸發展大大縮短了時空距離,全球貿易和世界市場迅猛發展,資源的全球優化配置真正成為可能,從而使世界經濟發展進入全球化階段,並對各國的經濟制度和思維方式產生重要影響。相應地,人們發現管理能力和制度環境日益成為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比較優勢。擁有這方面的優勢,就可以高效組合利用全球資源,就可以佔據全球生產價值鏈的高端。相反,資源稟賦條件雖好卻不善於組織利用,則往往會淪為簡單的資源提供者和打工者,難以在國際分工中獲得較高利益。

可見,開放是有層次的。從最初的商品貿易、互通有無,到生產要素流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再到技術知識和制度知識的傳播擴散,開放的層次不斷提高。開放進入制度競爭的層次,就為制度創新創造了條件。因為,開放帶來更激烈的競爭,也帶來更廣泛的合作﹔參與國際合作競爭是揚長避短,也是互相學習。伴隨著全球生產、技術擴散,制度作為組織經濟活動的知識也在傳播、變革、創新。另一方面,隻有開放的、善於學習的制度,才能具有較強適應性和變革能力,才能獲得和保持比較優勢。

在競爭中學習,在學習中創新,在創新中競爭——這就是市場經濟在開放中發展的奧秘。而競爭、學習、創新都是人的有意識的活動,制度也是人創立並用來激勵和約束人的,因而開放中的經濟競爭和制度創新,比的主要是人的因素。從殺出一條血路、設立經濟特區,到加入世貿組織、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我國改革開放30年的歷程表明,開放說到底是思維的開放,是思想的解放。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這並非說人的體力有多麼強大,而是指人的思想潛力是無限的、創造能力是無窮的。思想解放、開風氣之先,必然引領時代﹔思想僵化、閉關自守,難免落后於人。

思想意識從根本上說是由社會經濟基礎決定的,而生產力和社會制度的變革又往往是由思想觀念的更新引起的。文藝復興開啟了歐洲資本主義時代,新文化運動砸爛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精神枷鎖,真理標准問題大討論引領了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開放兼容才能強國——《政府工作報告》中這擲地有聲的論斷,其內涵已不局限於經濟貿易領域,而且涉及制度創新、觀念變革、思想解放,涉及當代中國人對世界的基本態度。

(人民日報20080513) 

(責編:萬鵬、朱書緣)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部編者文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