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全面實行增值稅轉型改革、實施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加快地方政府機構改革、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歲末年初,我國密集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這是對改革開放30周年的最好紀念,也是應對全球金融海嘯沖擊的根本舉措。把應對危機作為深化改革的契機,我們就能在危機中把握機遇,在調整中積蓄力量,在改革中更好發展。
把應對危機作為深化改革的契機,是基於對當前經濟增速下滑原因的深入分析。為什麼國際金融危機會對我國實體經濟造成明顯沖擊?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我國外貿依存度偏高,外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偏大。因而世界經濟蕭條、國際市場萎縮,直接導致大量外向型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而它們本來是我國經濟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外貿依存度高的另一面就是內需不足、國內消費不振,根源則在於投資率過高、產能過剩。投資與消費結構不合理、投資率過高是我國經濟運行中長期存在的突出矛盾,投資率高、消費不足必然導致產能過剩,國內過剩的產品隻能到國際市場尋找出路,這就導致外貿依存度節節攀升,經濟增長過於依賴外需。因而國際市場一有風吹草動,我國經濟就容易受到波及。可見,如果說國際金融危機是一場風寒,那麼,國內投資與消費結構不合理、內需與外需失衡則是我國經濟容易受到感染的內因。
啟動消費、擴大內需的方針早在10年前就提出來了,為什麼時至今日投資率依然偏高、消費率仍然難以提升?一個直接原因是國民收入分配過於向企業傾斜,而廣大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不快。有研究顯示,資源性、壟斷性企業在資源需求高漲時賺取了巨額利潤,但絕大部分並沒有上繳國家、回饋社會,而是轉化為自己員工的高薪特別是新的投資擴張的資金來源。一個重要制約因素是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人們需要積攢養老錢、看病錢、救急錢,利息再低也要存錢。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是政府職能轉變滯后,片面追求GDP增長的政績觀以及增加財稅收入的利益驅動,使一些地方仍然具有很強的投資沖動。這就對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完善市場競爭機制,對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形成合理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對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對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提出了緊迫要求。
為什麼我國外貿出口規模擴張高歌猛進,而國際競爭力和抵御風險能力提升卻步履蹣跚?一個直接原因是我國的生產成本低,商品物美價廉。這是我們的競爭優勢,但它也使不少企業喪失了進取和創新的動力,而沒有認識到這樣的經濟增長和出口擴張,相當一部分是用勞動者的低收入、用低廉的土地成本、用過高的資源環境代價來支撐的,是難以持續的。導致這種局面長期難以打破的深層原因,一是資源和環境價格沒有理順﹔二是企業缺乏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處於國際分工產業鏈低端。附加值高的研發設計、技術標准、品牌營銷大多在別人手裡,我們承接的則基本是耗費能源資源、影響生態環境而且利潤微薄、沒有價格抗跌能力的加工制造環節。這就對深化資源和環境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提升產業結構,對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培育自主品牌和研發能力,對深化教育培訓體制改革、加快人力資本積累,提出了緊迫要求。
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了我國實體經濟,影響了經濟增長速度,同時也使我國長期高速增長下累積起來的矛盾和問題集中暴露,為進一步深化改革帶來了壓力和動力。誠然,歷史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對經濟的沖擊、對發展的影響,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及時應對,但它對改革的影響、對體制的沖擊可能更帶有長遠性、根本性。我們隻要深刻認識金融危機的根源,把應對危機作為深化改革的契機,把應對金融危機沖擊的短期擴張性政策與長期改革舉措緊密結合起來,不斷深化市場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能開創科學發展的新局面。
(人民日報20090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