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陽樓,有一副楹聯引人深思。上聯是“四面湖山歸眼底”,下聯為“萬家憂樂到心頭”。它道出了兩種難能可貴的品質,那就是寬廣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懷。近代以來,三湘大地人才輩出,“惟楚有才,於斯為盛”,與此不無聯系。在新世紀,面對新的形勢、新的挑戰,要更快更好地推進我們的事業,各級領導干部應具備這兩種品質。
所謂眼界,就是人們的視野與見識的范圍。眼界有寬窄之分:限於一己,囿於一域,勢必眼界狹窄、見識短淺﹔胸懷全局,放眼世界,方能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寬廣的眼界什麼時候都需要,今天尤其如此。因為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已經和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世界多極化與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這使得國與國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日益緊密,其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程度大大增強,任何國家和民族如果自我封閉,不但難以發展,甚至無法生存﹔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無論是誰如果閉目塞聽,就不能進步,甚至會被時代淘汰。在這樣的形勢下,各級領導干部要把握正確的方向,確保工作的成效,就必須具有開闊的眼界,具有全局眼光和世界眼光,既從整個國家的大局和自身情況出發,又從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的變化出發,自覺運用聯系的、發展的觀點去觀察、認識和處理問題。正如江澤民同志深刻指出的,全黨同志特別是中青年領導干部務必加強學習和實踐,使自己具有開闊的視野,學會敏銳地觀察世界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種變化,始終走在時代發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前列。
但在實際生活中,一些領導干部恰恰缺乏這樣的品質。他們不是目光遠大而是目光短淺,不是放眼未來而是患得患失。有的隻從自身或者局部利益出發考慮問題﹔有的思想僵化、因循守舊,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浪費了時間,耽誤了事業。這些同志沒有意識到,在當今的國際國內形勢下,目光短淺,患得患失,墨守成規,不思進取,終將導致工作的被動與落后﹔隻有胸懷全局,放眼世界,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主動。
寬廣的眼界從哪裡來?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界是否寬廣,取決於心胸是否博大。眼界與胸懷,二者一表一裡,決定著思維的廣度和深度,體現出領導者的境界與修養。隻有視野開闊,才能掌握盡可能多的資源和信息,才能培養廣納群賢、博採眾長的氣度﹔反過來說,隻有胸懷博大,才能容得下不同意見和觀點,才能正確對待個人的榮辱得失。一個部門、一個單位能否出現“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部門或單位的領導是否視野開闊、襟懷坦蕩。如果看到的只是一己之利,容得下的只是鮮花和贊美,熱衷於搞形式主義,對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事卻敷衍塞責,甚至不聞不問,就不可能干好工作,不可能把“三個代表”的要求落到實處。
強調領導干部應該具有寬廣的眼界與博大的胸懷,並不是說可以忽略腳踏實地的工作。荀子說得好:“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著眼全局、虛懷若谷,是為了准確把握自身定位,取人之長,減少失誤﹔立足本職、腳踏實地,則是解決問題、推動工作的關鍵。有“掃天下”之志固然重要,但倘若沒有“掃一屋”的態度和行動,滿足於高談闊論,輕則會導致眼高手低、華而不實,重則會造成工作延誤和事業損失。隻有將放眼世界、胸懷全局的氣度與腳踏實地、嚴謹細致的作風結合起來,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才能真正把各項工作做好。
(人民日報2002年1月31日第九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