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張首映>>傳媒卮言

文化在生活與藝術中的中介作用

張首映

2011年03月10日14:4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

  不久前,讀到柳詒征先生的《中國文化史》,其中講到“漢之文章,初承戰國之習,有縱橫之余風﹔文景以后,提倡經術,其文多爾確深厚。”(上卷第410頁)覺得很有道理。一個時代的文學與藝術與一個時代的文化氛圍很有關系。遠的不說,就說文革十年的極左文化氛圍中的文藝,文革后這十年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經濟政策影響下的開放型的文化氛圍中的文學術,其差異何其大也!可見,文化作為生活與藝術的中介,不僅可以通過橫向的文藝創作與欣賞得到証明,而且還能在文藝史與文化史中找到大量例証。

  有人也許會問:文化是個什麼東西?文化為什麼能在生活與藝術之間作為中介而存在?

  這兩個問題都很棘手,這裡,年前讀到朱謙之先生寫的《文化哲學》,裡面說:對文化哲學的自覺意識是從李大釗、陳獨秀開始的,到這本《文化哲學》出版,不過三十年,中國人所理解的文化的含義有幾十種之多,王雲伍主編的文化人類學方面的辭典,則說人們對文化的解釋有一百多種,美國人編的百科全書中又說有五百多種。我看,作為文化哲學家研究文化,可能還會有成千上萬種,但我們研究審美學、文藝學,主要從人及其精神產品這個角度來說明文藝的問題,就可以了。也就是說,文化主要指人的文化心理、文化行為及其創造或制造的精神產品。比如說,華羅庚立志把中國的數學搞事業上去,達到世界第一流的水平,這就是文化心理﹔華羅庚埋頭鑽研數學中的尖端問題,這就是文化行為﹔華羅庚寫出了一些數學作品,這就是精神產品。一般來說,在一個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國家中,多數人具有文化心理與文化行為,但是,這些人中間,有的從事物質生產,如鋼鐵工廠生產鋼鐵,農民種植庄稼,有的從事精神生產,如科學家、藝術家等等。生產后一種產品的人,一般叫專門從事文化工作的人,生產出來的產品一般也叫文化作品。這兩種人隻有分工不同,並無高下、雅俗的差異。

  按照這種觀點,文化之所以能作為生活與藝術的中介,其關鍵在於文化具有兩重性﹔一是帶有生活性,一是帶有藝術性。

  人們常說,打仗是軍事生活,讀書看報是文化生活。這就是在說,打仗是一種生活,文化也是一種生活。現在反復強調,我們的現代化建設要朝著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方向發展,盡可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與文化生活的需要,這裡講到文化生活,在公共汽車上,看到人隨口吐痰就埋怨說:這個人缺乏文化教養,也就等於說吐痰的人在文化生活方面不健全。問題在於,文化及其文化生活為什麼能把生活導向藝術,把藝術導向生活?可以從兩面方面來回答:第一,文化帶有生活性,本身也是一種生活,當然可以把生活導向藝術,把藝術導向生活,例如,魯迅先生本來就生活在文化氛圍之中,他把自己的感受、理解寫進作品中,就有了《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作品﹔同時,因為魯迅用一定的文化意識理解生活,認識到辛亥革命沒有發動農民的錯誤,分析了中國的國民性,觀察了農民特別是落后農民的文化心理行為不夠成熟的弱點,於是就用文化基礎與手段來表現這種生活,於是就有了《阿Q正傳》、《祝福》等作品,也就是說,要在比較廣泛的意義上理解文化的生活性,不要因為寫文化生活的就算是文化的生活性,不寫文化生活就不算了。至於讀者讀小說,觀眾看戲,看電影,看畫報,聽眾聽相聲聽音樂,本身就屬於文化生活的范圍以內的活動,人們從這種文化生活中獲得教益,便會在其他生活中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能力。第二,文化帶有生活性,但並不等於所有的生活,文化還有一定的自主性。文藝作家可以把對生活的感受理解融入自己的文化心理之中,外化的文化行為即文藝創作上,從而構成藝術品。比如,魯迅將自己的審美感受與對社會,對人生的理解結合起來,而又用審美方式把這些綜合的感受與理解表述出來,便形成了《一件小事》、《頭發的故事》等藝術品。人們讀這些作品,也將審美感受和理解與其他方面的感受與理解結合起來,在廣泛的生活中體現出這種審美感受與理解,對生活對社會產生作用。

  再談第二個方面:文化帶有藝術性。這還是用兩點來說明。首先,文化包括的范圍很廣,藝術文化就屬於其中。魯迅先生是文化巨人,不僅在於他寫了大量的小說、雜文、散文與詩歌,而且還在於他從文化的角度整理和翻譯了大量的古籍與外文書刊,撰寫了一大批學術論著,如《中國小說史綱》、《漢文學史綱》,翻譯的有《死魂靈》、《出了象牙之塔》等等。這種文化工作本身就是對藝術文化進行整理、研究、翻譯的工作、直接為提高藝術家的藝術文化水平打了基礎,在這個基礎上,藝術家能在藝術上“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讀者讀這些作品,是一種藝術享受,也是一種對藝術文化知識的學習與提高。其次,文化畢竟還不是藝術創造本身,不能用文化直接代替文藝。從文化角度反而可以從比較中更突出文藝的特點。文化成為藝術創造與欣賞的基礎,使作者創造時自覺不自覺地在一定的文化基礎上起飛,達到藝術的高度水准。讀者讀這些作品,也將這種藝術感受與文化其他系統的感受聯系起來,使自己的整個文化藝術素質得到提高,興趣的人可投入創作中去。

  文化在創作與生活中間,只是一個中介,象橋梁的中轉一樣,不能決定創作。決定創作成敗的根本在於生活,在於人民那火熱的斗爭與建設生活。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談話》所講的生活是創作的唯一源泉,文化與藝術文化不過是個“流”,是千真萬確的。從創作中看,沒有改革的生活,即使張潔文化修養再高,也寫不出《沉重的翅膀》。只是過去沒有重視毛澤東同志所說的這個“流”,忽視了涓涓細流可以匯聚成江河大海這一點,把文化對藝術創作欣賞的作用給一筆勾銷了。我們今天強調這一點,也不是用此替代生活的決定性的作用,恰恰相反,是為了更突出更科學地說明生活的決定作用,因為文化歸根結蒂都是生活的反映與表現,何況藝術呢?我總認為,我們這個時代是偉大的時代,是出世界第一流藝術家作家的時代。為了中華文學藝術的新崛起,我建議藝術家作家既要高度重視生活的決定作用,又不忘記文化對創作也不是可有可無的,從而在生活及其文化的基礎上寫出偉大的文學藝術作品,不辜負這幾千年文明的偉大民族與人民的期望。

                                      (原載《文藝學習》1987年第4期)
(責編:朱書緣、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