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張首映>>傳媒卮言

鄭榮來及其報人隨筆

張首映

2011年02月22日15:4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

  報紙沒有隨筆,好像人沒有呼吸道,不能喘氣。文人不寫隨筆,好像隻吃葷,不吃素,像《水滸》裡的鎮關西。

  魯迅、曹聚仁兩先生一生為報紙寫隨筆。他們是享有盛譽的學問學、隨筆家、雜文家。我亦師亦友的鄭榮來先生不是學問家,卻不乏學問﹔不是隨筆家、雜文家,卻寫了五本散文、雜文等文集。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報人,間或做過幾年的圖書出版,與他30多年的辦報生涯比,好像只是一次客串或走穴,他的散文和雜文,就是報人隨筆。

  報人隨筆有許多種。鄧拓先生作為“三家村”的主筆之一,屬於那種思想性和歷史高度統一的報人隨筆﹔趙超構先生的隨筆,屬於現實性與時代感非常強烈的報人隨筆。出身於復旦中文系、長期在文藝界尤其在文藝評論界游走的鄭榮來先生,他的報人隨筆則屬於別一世界。他是經過理論武裝了的,內心不乏純淨和靜穆,處於入世和出世的邊緣,有那麼一點點宗教情懷。他的題材,沒有驚濤拍岸,沒有詭譎怪誕,多是他自己的人生履歷、生活小事,多是他的故鄉、母校、家庭、書本,他的文聯小屋,他的小庄金台園,他的良心、良知、體悟和情感。他的筆,不是投槍,不是匕首,更像是刻篆治印的小刀,細細的,溫婉的,拖著泥,帶著水,又非常敏銳、犀利、迅捷、暢達。他的散文隨筆,或隨筆化散文,基本上就是這麼一種“三合一”,日常的,白描的,素朴的。

  他的文風,素朴為主,又有些感傷,甚至有點柔韌。他的文字的確是平實的,平實得像泥土,像流水,像山泉溢出的小溪,以及小溪邊的小草,但是,這平實裡頭的蘊含並非只是平實,其中有感時傷世,有悲天憫人,有世態況味,有蕩氣回腸,有浩然正氣,有錚錚鐵骨,有通達人生,有歷史反思……平實這杆秤,似乎度量不出這麼豐厚的底蘊。鄭榮來先生的散文和隨筆,是完全的現實主義,有著現實主義的情感傾向和思想意識。同時,看看這樣的句子:“生活不完全由我,給我安排了一個‘裁縫’的位置,裁縫是匠人,或許我就適合為工匠。做事少有獨特的匠心匠意,卻留下一條屬於我的小道,一個工匠人生的心路歷程。”這是高度自謙的話語,是對歷史人生必然性的描繪,透出的是客觀必然性以及必然的走向。

    翻檢報人與作家、學者們的隨筆集子,我的感受是,兩者之間的聯系是那樣的密切,有時甚至是如膠似漆,大面上似乎也有若干區別。哲學點說,報人隨筆在客觀性、時間性、紀實性、速寫性、必然性和追尋普遍性諸方面,鑄造了一個有實力和戰斗力的方陣﹔作家學者們的隨筆,多在主體性、空間性、靈感化、鋪張揚麗、講究轟動效應、追求永恆方面,顯示自己的才華和智慧。榮來先生的報人隨筆至少是這樣的,把存在及其時間放在第一位,突出白樂天式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奮力張揚現實感、使命感、責任感、針對性,毫不掩飾地書寫“遵命文學”,執意讓客觀、時間、理性、理趣、必然、普遍、情節、細節、素朴、感傷諸如此類,佔去他太多的運籌時間、思維空間和文稿篇幅,盡可能在這種方圓裡尋找自己最大的、最恰如其分的、最美好的、最個性化的發揮。發揮到一定程度,就能夠在循規蹈矩中顯現他心儀已久的“隨”,使文氣攀升到另一層境界。這樣的散文隨筆,與劉白羽那樣寬闊的空間感、秦牧那樣的融通畢生所學、楊朔那樣的清詞麗句、周濤那樣的詩化以及余秋雨的所謂文化,是截然不同的,有屬於報人隨筆和榮來先生自己棲息的處所。

                                    (原文發表於文藝報2006年11月10日)

  
(責編:朱書緣、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