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張首映>>傳媒卮言

報城一日游

張首映

2011年04月08日16:5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

  晨起,與朋友一起去茶樓喝茶,大家各拿一份報,邊喝邊讀邊聊天,逢精彩處,加上一些評點,很是愜意﹔早茶與報紙同品,意味著港人新一天生活的開始。

  步出茶樓,漫步街市,看到大街小巷星羅棋布的報攤,以及攤上那花花綠綠、五彩斑斕的資訊世界,深感朋友所謂香港是座“報紙城”的評語不虛。港島僅78平方公裡,報館幾十家,報攤逾千個,每4人擁有一份報,兩倍於世界平均數﹔香港作為與其國際金融、貿易、航運、旅游中心齊名的世界信息中心,報紙為其立下汗馬功勞。

  朋友說,港人時常把報社董事長及社長和報販頭稱為“老板”,把報館編輯叫做“報紙佬”,把記者當作“跑街的”。香港報業多為私人置業,報館是報紙的生產商,報販是報紙流通領域裡的發行商,兩者相互依存﹔編採人員和“攤員”屬“打工仔”系列,前者買房造舍,一擲千金,后者靠薪金度日,租屋而居﹔香港因此少有終身記者,一般少則數月,多則幾年,記者們皆“擇良木而棲”。香港報業體制、機制、等級地位等與工商企業並無二致,或者說它本是一種買賣資訊、為消費者提供信息服務的企業﹔企業家辦報,當然要記者“跑街”,還要滿世界跑,必欲拿回最新資訊而后快﹔記者不“跑街”,資訊何來?

  在銅鑼灣一個街道的拐角處,我們與一位擺攤的老人聊了起來,老人告訴我們,在香港看一家報館,主要看三條:報紙傾向、版面質量和重量、經濟實力﹔他根據報紙對中國的立場和態度,把港報分為左、中、中右、右等幾種﹔他說,港報資訊渠道近似,看誰家快、誰家有獨家新聞、誰家言論有意思,尤其是看誰家把“三經(馬經、股經、波經或球經)”念得好,猜得准,久而久之,在消費者心中打下烙印,他們往往定向買報﹔港報論斤數疊,少則二三十個版,多則上百個版,一般都是5元一份,版面太少的報紙,也是5元一份,很多人覺得不劃算,香港畢竟95%的人自己掏腰包買報,港人畢竟精於算計﹔報紙銷量與廣告收入成正比,主要靠廣告賺錢,報業經濟是透明晶體,報紙廣告量大小,人們一看九知道這家報館的實力如何﹔港報頭版可發整版廣告,世界華人報紙獨此一家,原因在於頭版價位高,也向消費者顯示實力。

  從銅鑼灣驅車到位於香港仔海旁道的文匯報社,張雲楓社長熱情地帶領我們參觀編輯部、廣告部、印刷廠、會客室、電影室、康樂室和食堂﹔文匯報社在這座20多層的興偉中心大廈買下3層,全社幾百人在此辦公,這裡秩序井然,整潔明亮﹔張社長說,香港報業採取企業化經營,高度重視成本核算,文匯報社原在灣仔的社址現要重起高樓,那裡寸土寸金,新樓可獲較高價值﹔現在許多原在港島辦公的報館遷至九龍和“新界”,原址改為商業經營﹔香港報業除了主要做好報紙經營外,在地產、物業、貿易、咨詢、公關、廣告、商業、印刷、証券等方面展開經營活動,在內地和歐美置業,提高經濟效益,因為這是報業的生命錢。

  午后,我們乘坐星島集團主席胡仙博士的游艇,泛舟維多利亞港灣﹔朋友介紹,星島報系兩度挂牌上市,籌資近2億,澳洲地產失手后,再度進行資本重組分折,期以現代企業方略,重振昔日虎豹雄風﹔明報企業有限公司上市時,核定資產為8.7億元,《明報》及其周刊月刊版權值達5.8億元,股權兩次交易后,智才公司取得了明報公司的控股權,這已是查良鏞(金庸)賣出明報公司主要股權后的一段時間的故事了。香港報業股份化勢頭,仍有增無減,讀者既可看報,又可得到報業股份並參加分紅,較大股權持有者,還可加入報業管理行列﹔報社與讀者共建命運共同體,以經濟關系聯系在一起。

  晚上,朋友約了幾家報社老總級人士圍桌夜話,大家表示,香港報業競爭激烈,市場那隻“無形的手”有力地操縱著報業。1995年年底報業打起減價戰,不少報紙發行量狂瀉,具有33年報齡的《快報》一度停刊,《香港聯合報》、《電視日報》等近10種報刊至今未見復刊,不少人至今仍心有余悸﹔97年5月14日,香港發行量最大的《東方日報》宣布開始減價,許多報紙又相繼不同程度地減價。繼1996年12月18日58歲的《星島晚報》“休克”后,1997年7月26日,具有44年報齡、屬於《大公報》報系的《新晚報》也因經濟原因,宣布停刊,至此,香港進入無晚報時代。報社之間,版面上口誅筆伐、相互攻殲早已屢見不鮮,訴訟案此起彼伏,也是見怪不怪,意在爭取讀者,贏得市場,至少不願意割讓既得地盤,有的還想制造轟動效應,也像在鬧市中罵街的潑婦,情不自禁地引人注目。香港報紙的公信力正日益受到挑戰,有的報紙新聞的真實性、准確性正受到商業性和傾向性的強烈侵蝕,有的“七虛三實”已屬“客氣”,嘩眾取寵和造謠惑眾的“假新聞”,不勝枚舉,更不用說那些時常印行的帶有黃色的所謂副刊了,報業競爭到了動搖報紙公信力的嚴重程度,有關報館的確該反省反省了,這幾乎是今晚幾位老總的共同心聲。

  席間,一位資深報人還給我們講了香港報紙市場的“戰斗史”。據戈公振《中國報學史》的權威考証,中國第一張日報1858年在香港誕生,名為《中外新報》﹔從那時至今,滄海桑田,香港報業市場幾經變化,先是在期刊和廣播“劫后”得以蓬勃發展,后是在和電視的爭奪戰中與之平分秋色,正面臨著“無紙化”電腦資訊的打擊﹔新興媒體層出不窮,壓力和壓強均“較大”,“老大”的確不好當,弟妹們一個比一個厲害,香港報業從來都不敢等閑視之﹔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日出而作,日入也作,香港報業就這麼周而復始地運轉著,仍將富有成效地運轉下去。競爭的歷史總是默默地書寫著不平凡的未來。

  乘著港島美麗迷人的夜色,我們來到位於中環的報刊批發中心,目睹了報紙批發的全過程。這裡像北京的蔬菜批發市場,總經銷商將報紙迅速分給二級分銷商,他們再賣給報攤主人,日出時分,報販們寄予在這個水泥森林的不同角落,開始新一天的營生﹔讀者們在攤前選擇並交易,背負最新世界信息,步入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區間。

                             (原載於《人民日報海外版》1997年5月8日)
(責編:朱書緣、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