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中國龍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訪中國社會科學院何星亮研究員
何民捷
2013年07月23日15:2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龍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延續時間最長、生命力最強的文化現象之一,是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龍文化對中國人和中國社會影響深遠,可以說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紐帶、情感聯系的橋梁。那麼,龍文化是如何在中國興起的?中國龍文化有哪些特征?從龍文化中可以看到哪些中國古代的人文精神?這些精神在當代社會還有什麼價值?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員何星亮多年從事龍文化研究,記者近日就這些問題採訪了他。

  記者:我們都知道,龍具有許多動物的特征,既有足,又有爪﹔既有角,又有鱗﹔既有胡子,又有長須。龍這個形象是從哪裡來的?

  何星亮:關於龍的原型是什麼,是很多人感興趣的問題,學術界對此也有許多爭議。由於龍的形象包含著多種動物元素,而不少人僅依據某一特征論述其起源,所以就產生了多種關於龍的原型的說法。

  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龍的原型為蛇說。著名學者聞一多在上世紀40年代便探討了龍的原型,他認為,龍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態是蛇。聞一多之后,不少學者也都認為龍的原型是蛇。

  還有認為龍的原型是鱷魚的說法。最早提出龍的原型為鱷魚的是中國古史專家衛聚賢。他在1934年出版的著作中便說“龍即鱷魚”。一些外國學者也認為龍是鱷魚。

  此外,還有人認為龍的主干的基本形態是蛇、蜥蜴和馬,有的則認為龍是從閃電或彩虹演化而來的等。

  記者:中國人為什麼那麼喜愛龍?龍又是怎樣演變為中國的一種重要文化現象?

  何星亮:龍崇拜是怎樣產生的?是一個既有趣又復雜的問題。

  從考古學和民族學資料來看,崇拜神秘動物是宗教觀念產生的基礎。龍崇拜是在蛇崇拜基礎上形成的,龍是蛇的神化。蛇是原始時期人們普遍崇拜的動物之一。人們覺得蛇既神秘又恐懼,繼而對其產生了崇拜。蛇被奉為神物之后,人們又對蛇的形體不斷進行加工創造,給蛇添上足、翼和角等,逐漸成為龍。

  在中國,龍文化經歷了四個較大的發展階段:圖騰崇拜階段、神靈崇拜階段、龍神崇拜與帝王崇拜相結合的階段、印度龍崇拜與中國龍崇拜相結合的階段。

  在圖騰崇拜階段,中國遠古的某些部落把龍視為圖騰,作為自己部落的祖先和標志。根據歷史文獻資料和有關傳說,龍(原形為蛇)原為伏羲氏族的圖騰,后來成為太暤部落的圖騰。太暤部落是龍圖騰崇拜最為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在神靈崇拜階段,農牧業逐漸形成,宗教信仰也得到發展,從較為單一的圖騰崇拜過渡到多神崇拜。龍圖騰崇拜也發展為龍神崇拜。人們把龍神化,奉龍為水神、虹神。

  龍被神化后,又與帝王崇拜結合在一起。秦漢時期,中國大統一,要求有一個與之相適應的大神,以整合各地、各民族的信仰,龍崇拜便與帝王崇拜結合在一起。中國古代帝王把自己說成是龍神的化身或龍神之子,或把自己說成是受龍神保護的人,借助龍樹立權威,獲得人們普遍的信任和支持。這樣,龍獲得了更為顯赫的地位,對中國龍文化的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后是印度龍崇拜與中國龍崇拜相結合的階段。隋唐時代,佛教在中國迅速傳播,佛教中的龍王崇拜也傳入中國。在中國本土的龍崇拜中,原來隻有龍神崇拜,沒有龍王崇拜,龍王崇拜是在佛教傳入后引進的。隨著佛教的傳播,龍王、龍宮、龍女等也得到迅速流傳。

  記者:據說在世界其他文化中也有龍的形象,但各地對龍的理解並不相同。中國的龍文化有什麼獨特內容和個性?

  何星亮:的確,龍並不是中國文化所獨有,古代印度、日本、朝鮮、東南亞和歐洲、美洲等地都曾崇拜過龍。世界上各國所崇拜的龍,可分為三大類型,即中國龍、印度龍和西方龍。

  中國龍文化內涵豐富,從性質和內涵來看,龍文化可分為三大類型:宗教龍、政治龍和藝術龍。宗教龍即把龍當作聖物或神靈來崇拜,把龍視為主宰雨水之神或保護神等。政治龍是統治階級利用人們普遍崇拜龍的心理,把帝王說成是龍神的化身,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用以維護統治。藝術龍就是以藝術的形式表現對龍的敬仰和崇拜,即以雕刻、塑造、繪畫、舞蹈、神話傳說、競技活動等方式表現龍。

  中國龍文化具有鮮明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悠久性。中國龍崇拜歷史在世界上最為久遠。據考古發掘資料,最早的龍形象是在1994年發掘的遼寧阜新查海遺址中發現的,這一遺址中有一條距今七八千年的興隆窪文化石塊堆塑龍。在新石器遺址中,還發現了眾多的龍形象。至於玉龍和龍紋就更多。

  延續性。從考古發現中可推測,中國龍的起源至少在8000年以上。龍文化在中國歷久不衰,歷朝歷代延續不斷,可以說是延續時間最長、生命力最強的文化現象之一。

  多樣性。中國龍文化豐富多樣。龍的形象變化多樣,中國各朝代的龍形象均有所不同。各地與龍有關的民俗活動也各不相同,龍的神話傳說豐富多彩,祭龍儀式紛繁復雜。

  普遍性。中國大多數民族都崇拜龍,有龍抬頭節習俗,帶有“龍”字的地名、物名、人名遍布全國各地,龍也是中國的十二生肖之一。

  整合性。自秦漢之后,龍神崇拜與帝王崇拜結合在一起,龍獲得了更為顯赫的地位,這使各地區、各民族本來不同的龍文化得到整合。中國龍文化經過整合,具有更強的生命力和傳播力。

  記者:一個民族的文化是這個民族精神的載體。我們從多姿多彩的龍文化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國人哪些精神追求?

  何星亮:龍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從中也可看出古代中國人的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創新精神。龍文化歷久不衰,與古代中國人的創新精神分不開。龍文化經歷了若干發展階段,每一個發展階段主要是通過內部創新完成的。觀察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的龍藝術形態,從無角到有角,從無翼到有翼,從無足到有足,可看出龍形象是經過不斷創新而形成的。

  綜合精神。龍的形象是古代中國人綜合了走獸、飛禽、水中動物和爬行動物的優長而形成的。龍文化的綜合性還表現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龍不斷吸收外來的優秀藝術元素,從而使其形象更為完美。比如,唐宋時期龍吸收了印度佛教中獅子的形象,頭圓而豐滿,腦后披鬣,鼻子也近似獅鼻,增加了龍的權威感。

  包容精神。古代龍文化豐富多彩,與古代中國人的包容精神分不開。中國龍文化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曾受到來自印度的龍王信仰的沖擊,但中國人並沒有將其拒之門外,而是包容與改造,形成了中國化的龍王,豐富了中國龍文化的內涵。

  進取精神。從古代中國人描述的龍形象來看,龍具有很強的進取精神。龍的活動空間十分廣闊,能上九天,能潛深淵。各種藝術中的龍形象,大多是飛龍、騰龍或奔龍,朝氣蓬勃,奮發向上,威武不屈。神話傳說中的龍,大多是一往無前、勢不可擋、無所畏懼的。這些都是古代龍開拓進取精神的表現。

  獨立精神。中國龍的藝術形象是獨一無二的,與龍有關的種種文化現象也自成一體、獨具一格。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文化雖與儒教、道教和佛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始終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不附屬於任何一種宗教。

  記者:中國龍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我們今天對龍文化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怎樣繼承弘揚龍文化中的精華?

  何星亮:龍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這其中確實既有糟粕,也有精華。歷史上宗教性和政治性的龍崇拜,如祭龍求雨、祭龍求子、祭龍求平安和“真龍天子”等觀念,應予以拋棄。但藝術性和民間性的龍文化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如舞龍燈、賽龍舟等與龍有關的民俗活動,應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保護。

  在當代,還應當發揮龍文化的凝聚作用。龍文化形成發展的過程,與中華民族的形成融合過程幾乎是同步的。在歷史上,無論朝代怎樣更迭,龍文化的傳承始終如一。目前海內外華人均以“龍”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因此,在宣傳和弘揚龍文化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其具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作用。(人民日報 2012.02.23)

(責編:朱書緣、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部編者文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