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張首映

媒體研究機構是什麼怎麼做

張首映

2011年02月10日14:4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新聞傳媒業“勃發”的時代,也是一個注重研發的時代。新聞媒體研究機構應運而生。這對於提升從業者思想文化素質,促進他們實現學習、實踐、研究、創新的良性循環,對於媒體機構形成濃郁業務氛圍,提升“軟實力”,應對競爭市場,促進行業理性發展,繁榮新聞傳播文化,大有裨益。當然,比起業已“成熟”的新聞傳媒業和高校新聞傳播教研機構,媒體研究機構相對“年輕”,對於任務和定位、思路和做法,或是什麼、怎麼辦、當下怎麼做,仍在探索。現在,根據相關情況,主要就我們實際,談點體會。

  一、媒體研究機構是什麼

  “是什麼”是“做什麼”的前提。明確新聞媒體研究機構“是什麼”,可以更好地明白“做什麼”乃至“怎麼做”。

  (一)媒體機構的“思想庫”與“筆杆子”。媒體機構的“思想”和“圖文”主要由兩部分組成。首先、首要和主要的是媒體的。媒體是思想、新鮮信息和圖文的聚散地,大進大出,材料源自外面,向外傳播。其次是媒體機構本身的。媒體研究機構有政府研究室職能,也有企業研究院功能,在提供有關新聞傳播的信息、評論、市場調研等方面發揮作用,在提供有關媒體發展思路和戰略、政策和市場應對舉措、重大項目開發、重大活動參考咨詢等方面發揮作用﹔在起草有關文件、講話、報告、論文、論著等方面,發揮“筆杆子”作用。在媒體機構內,記者主要為媒體服務,研究者主要為辦媒體服務。怎麼把媒體辦好,辦得導向正確、引導有力,辦得受眾喜歡、影響廣泛,辦得高出一籌、同行敬慕,辦得可持續發展,媒體研究機構就怎麼“研究”、怎麼“思想”、怎麼“服務”。歷史上,眾多“幕僚”、“師爺”、“軍師”、“參謀”、“智囊”等,名家如諸葛亮、劉伯溫、基辛格等,在帷帳中作出過彪炳史冊的貢獻。現在,有人把“智庫”作為排在政治、經濟、軍事、媒體之后的“第五力量”,雖未必科學,卻給業者以鼓勵。媒體是一本寫不完的書,媒體研究也是一本寫不完的書,“戰場”廣闊,發展無限。隻要狀態在“前線”,思想更“前沿”,筆法更“多樣”,能提供豐富有用的信息、意見和建議,就能發揮“思想庫”、“智囊團”與“筆杆子”的作用。

  (二)媒體的“評論員”與“分析師”。媒體是作品,作品需評論。新聞媒體是時新作品,需即時評論。沒有即時評論的媒體是寂寞的,沒有專業評論的媒體是散漫的。現在,媒體批評理論與實踐日漸成熟,受眾調查和市場跟蹤機制日趨完備,專職閱評員集“專家”與受眾代表於一身,對媒體發表當日評論、質檢意見、比較不同媒體並提出改進意見的水平也有所提高,參與編採活動的力度日益加強,影響日益擴大,成為新聞傳播的一支方面軍。同時,隨著傳媒競爭日熾,市場政策、環境、狀態如何,流行什麼、將要什麼,做了什麼、還缺什麼,哪些必須堅持,哪些需要補進、引進、改進、更新、創新,“分析師”要進行具體分析。在經濟界尤其是企業和股市,“分析師”的定位越來越明確,角色越來越活躍,作用也越來越大。在專業人士看來,“醫學”水平越高,“醫生”診治力就越強﹔“分析師”水平越高,“評論員”的穿透力就越強,對媒體作用力就越大。隻要研究與評論兩個輪子一起轉,“評論員”或“分析師”就能夠提高對新聞編採和媒體發展的鑒別力、判斷力和推動力。

  (三)媒體研究“基地”、“領地”與“高地”。這是媒體賦予研究機構的基本職能和媒體研究機構構筑的影響力。一般來說,研究機構分基地、領地、高地三種。基地即基礎之地、職業之地,媒體機構調配人員研究問題、提出解決問題思路之地,能分析當前新聞輿論傳播現狀、媒體形態變化,媒體經營管理發展,新聞歷史和現實等,其影響力主要集中在研究機構本身,尚未走出媒體、影響行業。“領地”指能勝任“思想庫”與“筆杆子”、“評論員”與“分析師”等職責,能調動整個媒體研究資源,引領媒體機構的業務研究,提煉選題,集思廣益,研究成果能直接作用於媒體業務發展,能形成與媒體地位相當甚至有所超越的影響力。1990年以來,新華社新聞研究所每年舉辦社新聞學術年會,對於組織全社開展新聞研究發揮積極作用。我們也想辦報社新聞研究年會,構建學術平台,努力使之成為學術盛會、傳播合會、激情文會。“高地”就是“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創新思想能影響媒體發展,研究成果能影響全國乃至走向世界,研究機構能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的一個研究中心或戰略要津。應該說,我們的有關成果,《新聞戰線》雜志,與《中國記者》雜志、央視索福瑞之媒體傳播抽樣調查等一起,都做出了名堂,產生了社會影響。基地是領地的基石,領地是基地的升華,高地是前者質的飛躍。“三部曲”,“三步走”。雖難度一級比一級大,研究大型傳媒集團及其主要媒體的難度更大,但是,隻要明確目標,打牢根基,迎難而上,奮力進取,創新品牌,推出有重大影響的成果,就有可能進軍“高地”、成為“高地”。

  (四)培訓隊伍的“搖籃”和“孵化器”。現代社會,培訓成為解放思想與統一思想、改革創新與推動工作、融洽人際關系的重要舞台。事業日進,素質要求與日俱增,“知識恐慌”、“本領恐慌”隨之而出,培訓成為人之必需。大學教研一家,媒體研教不分家,研究機構同時是研教機構,以研為主,以研促教,以教促研,研教互動,成為培訓隊伍的“搖籃”。媒體業務培訓屬動員性、針對性、實用性培訓,以媒體需要改進培訓內容,引導同事討論和交流,動員編採人員將有關內容直接用於實踐中、體現到媒體上,有“孵化器”作用。人事局1998年成立培訓中心,干部培訓取得實績。研究中心2002年10月開始履行培訓職能,既發揮傳統優勢,又在編採業務培訓方面取得進步。2004年5月、2007年10月舉辦“三項學習教育活動”培訓班,緊密結合實際,突出編採業務培訓,社領導帶班,部主任作專題報告,學員對編採改革提出多項意見,取得良好效果,成為全國新聞界學習典范。

  (五)媒體的“資料庫”和“博物館”。一家大媒體,開有四門:編採一門,經營一門,管理一門,研究一門。非編採和經管的,諸如圖書館、資料室、博物館等文化局統轄范圍,一般由研究機構管理。它們是媒體機構的精神財富、“活的傳統”和實力體現,是記者編輯勞心勞力的結晶,也是現實需要。1996年,經濟與合作發展組織(OEECD)的報告《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提出知識4W概念,即知道是什麼(know—what),知道為什麼(know—why),知道怎麼做(know—how),知道是誰(know—who)。所有這些“知道”,都需要“知道”和利用圖書館。新聞報道就是讓人“知道”新聞,新聞傳媒經濟也是一種“知識經濟”,充分利用前人、今人成果和作為“知識庫”、“記憶庫”的圖書館,是從事新聞傳播及其研究的必要條件,是做好當前和今后新聞傳播及其研究的法寶。報社擁有全國新聞界最大圖書館,藏書百萬,資產過億,珍本善本價值連城,走服務型、支持型、研究型路子,創造不少佳績。08年9月,將它劃歸研究中心。27日,我們到書庫、報紙庫、資料庫、微縮間等調研,深感圖書館是一座“金礦”、“富礦”,既為新聞傳播持續發展及其研究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之水”,也為擴建一座別具一格的優秀博物館奠定基石。現在,在實力雄厚的媒體機構和有關直屬機構中,博物館已成為其再現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顯示恢弘豪邁景象、吸引受眾矚目的殿堂。

  (六)媒體在新聞界的“耳目”、“喉舌”、橋梁和紐帶。這主要就媒體研究機構與新聞界的關系而言。媒體置身新聞界,服務對象更多的卻是非新聞界。媒體研究機構立足媒體,聯絡更多的則是新聞界尤其是新聞學術界。發揮這一優勢,媒體研究機構就能成為媒體有關新聞傳媒界、新聞學術界的信息提供者,媒體重要活動的宣傳者,從業者與退休者、本媒體從業者與其他媒體從業者溝通的橋梁,本媒體與其他媒體尤其新聞傳媒業界媒體、業界與學界聯系的紐帶,此地與彼地、國內與境外媒體交流的學術通道。新聞界是一個廣闊天地,用活用足,“吃深吃透”,媒體研究機構可以大有作為。

  二、媒體研究機構怎麼辦

  思路決定出路。媒體研究機構的基本職責包括研究媒體及其發展和自身管理三方面。理清這三方面的思路,媒體研究機構的“出路”就在其中矣。

  (一)以服務媒體為根本。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主流媒體服務社會的首要工作,也是媒體研究機構服務媒體的根本任務。媒體研究機構的“根”在媒體,本職工作之“本”在媒體,抱本盡職、守土盡責、以服務媒體為根本,天經地義、理所當然。不能以服務媒體為根本,不能為媒體提供服務,根本站不住。自身方面,“根深”才能“葉茂”,“入乎其內”才能“出乎其外”,媒體研究機構隻有深深扎根於媒體,更加自覺、更加主動、更加科學地當好媒體的“服務器”,優質高效服務於媒體,才能不斷擴大內涵外延並茁壯成長。編採工作是媒體的中心工作。要緊緊扭住這個中心不放鬆,圍繞這個中心工作而工作,想之所想、想在前頭,憂之所憂、憂在接受,研之所研、研在當口。唱響編採主旋律,演好媒體的“評論員”、“分析師”以及上述種種角色,堅持做到做好“10個一”:一天一評報、一周一《閱評》、一周一《信息》,一月一《研究》、一月一研究報告、一月一對外推介,一月一講座、每月有培訓、兩月一大培訓、天天開館服務等,強化信息服務、評論服務、研究服務、培訓服務、圖書資料服務,加強即時服務、動態服務、創新服務,促進媒體提高核心競爭力,努力成為編採工作的“推手”。

  既是根本,也是目的。發展是硬道理。科學發展是真理。以促進媒體科學發展為目的,是媒體及其研究機構的必然要求和共同願望。無論研討什麼、怎麼研討,都以促進媒體科學發展為主題和目的,多科學、少盲目,多理性、少激動,多促進、少促“守”,常促進、不促“退”。要傾心投入報社“科學發展、改革創新”的研究工作,在促進媒體科學發展方面顯示用武之地、英雄本色﹔協助制定發展戰略、綱要和規劃,提供產業或行業政策方面的根據和建議﹔分析傳統媒體哪些屬“金磚”、“展望”或“新鑽”,哪些需要改造或再造,當年如何提高覆蓋面和效益,分析月度、季度、年度不同媒體的坐標圖,評論近期報道是否有利於媒體發展﹔在“新媒體”蓬勃發展的今天,分析我們已有的網絡和手機報發展到了什麼階段,與國內外先進比較有哪些優勢和差距,還有哪些還是空白,提出推動科學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二)以研究為中心。採訪部以採制新聞為中心,編輯部以編排媒體為中心,媒體研究機構當然以研究媒體為中心。研究是研究機構的旗幟和“招牌”,是區別於媒體其他機構的顯著標志。有研究則機構存,研究興則機構興,研究旺則機構旺,無研究則機構亡,這是個生死存亡問題。新聞理論與歷史、媒體經營管理等研究,非扎實研究莫能為,非精細研究難以高品質完成﹔辦刊辦學,非深入研究不能出新出彩,這是個規律問題。這就需要“研”字當頭,“究”字當先,真學、真研、真干,深究、細究、精究,以研究為榮,以研究為樂,強化研究意識,不僅各研究室須以研究為中心,辦刊辦學等都要以研究為中心,“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顯現研究這一“看家本領”。2003年以來每天評報的經驗顯示,5至10分鐘的口頭陳述,隻有把導讀式、質檢式、特點式、反饋式、批評式與比較式、綜合研究式、建議式以及“分析師”式等綜合起來、“化合”起來,才能成為受歡迎的“專業表演”。今年研究成果超過去同期,調研報告、工作建議、報紙評論取得明顯進步,正是大家以研究為中心的結果。確立以研究為中心的思路,既由研究機構的性質和任務所規定,也是從實踐中得出的結論。

  (三)以思想創新為關鍵。思想是媒體的靈魂,也是研究機構的靈魂。對新聞媒體而言,新聞強則媒體強,輿論強則影響大﹔對新聞研究機構而言,思想強則機構強,理論強則影響大。對於新聞研究而言,思想是“神”,其他是“形”,思想強則研究強,理論強則成果質量高。王羲之說,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隻有創新思想、刷新題材、更新方法,包括新命題、新理念、新觀點、新見解、新概括、新提法、新方法,一定程度上也包括新體會、新點子、新角度、新材料、新結構、新表述,新聞研究才能做到“神形兼備”、“神形一體”、“神靈活現”,媒體研究機構才能成為媒體的思想庫或“智囊團”,才能通過思想創新推動其他創新。08年,《新聞宣傳貫徹落實“十六字”總要求的調研報告》、《人民日報社所屬報刊數量和行業覆蓋居全國新聞單位首位》、《名人即效應》等受到領導和同事們贊揚,在於提出了新命題和新觀點﹔有關定量分析的閱評受歡迎,在於有新方法、新角度和新論証。必須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認真研究新情況、總結新經驗、探索新問題、破解新難題、反思新話題、提煉新思想、活用新方法、概括新句子,以創新思想激活政策和知識,以創新主題對題材提綱契領,以創新見解帶出其他見解,以創新形式表達創新內容,凝聚具有品牌質量和效應的思想理論。

  (四)以專業性、對策性、實踐性、實用性為研究個性。一個研究者要有自己的研究個性,一個研究機構也要有自己的研究個性。上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陣營中,法蘭克福學派影響最大、人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主要因其以“社會批判理論”、致力於批判資本主義社會而著稱。在麥克盧漢的“冷媒體和熱媒體”、鮑德裡亞的媒介批判理論中,可以看到“社會批判理論”的影子。媒體研究機構既是媒體的研究機構,也是媒體的工作機構,具有極強的專業性、對策性、實踐性和實用性。這就要求悉心體認服務對象的地位、性質、氣質和特征,學以致用、學用一體,把知識力轉化為實踐力,把基本原理或基本經驗對象化,提出對服務對象有用、管用的意見和建議。07年,國務院頒布《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突發事件應對法》,理論界尤其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新聞研究機構做過很多探討。我們要做的,主要是對全國新聞界尤其是中央新聞單位的貫徹落實情況進行分析評估,拿出符合報社實際的貫徹建議。08年初,報紙改版,兩博士提出創新版面風格的“設想”並被採用,有“學”有“術”,寓“學”於“術”,體現了媒體研究的專業性、對策性、實踐性、應用性和實用性。當前尤其要抓好媒體戰略發展、意識形態闡釋、黨報評論和新興媒體探索,“四管齊下”,建立起我們新聞研究的初級品牌和立體形象,同時,適應社會和媒體需要,不斷調整和優化專業布局,形成具有鮮明個性風格的成果。

  (五)以打通現實與歷史和未來為研究方式。學問之道,貴在打通,包括打通古今中外,打通社會人生,打通文史哲用,打通理性感性。新聞之學,亦貴在打通,除打通以上種種外,尤在打通媒體與受眾。新聞傳播學是一門綜合性邊緣學科,純粹“單打一”,難以成就新聞傳播,難以成就學問,難以成就新聞傳播研究事業。媒體研究機構集新聞傳播理論、當日評論、史學和發展戰略於一身,單位分割、專題各異,打通之理卻一以貫之。評報評網,不知昨日,難評今日,不諳趨勢,難以創新。理論研究,從來都是史論結合,以論帶史,論從史出,打通現實與歷史和未來。歷史研究,雖著力過去,卻立足當今、面向未來,把研究過去與服務現實結合起來,思考和解決其中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提出有深刻啟發的見解。文獻梳理,堅持當代文獻與歷史文獻兩手抓,為今人用、后人看。中心新來的博士碩士隻有把學校所學與媒體所用結合起來,用心用力掌握有關政策法規、時政時務、媒體性質和流程,打通報社品性品格、報史社史、網絡等新興媒體、傳播反饋、發展趨向等,才能提出實事求是並與時俱進的分析、判斷和創見。

  (六)以培訓隊伍為依歸。依歸就是依靠和歸宿。同事是培訓的依靠,增強同事素質是培訓的歸宿。要堅持干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走服務性、研究性、實效性路子,集中抓好理論、編採業務、綜合素質三方面培訓。要圍繞“一個中心”:報社中心工作﹔突出“兩個主體”:干部和職工﹔辦好“三大件”:局處級干部培訓、採編骨干培訓、新入社應屆生和復轉軍人培訓﹔串好“三條線”:記者站有關業務培訓、財務人員培訓、職工技能培訓﹔豎起“三個點”:採編、外語、電子文本制作,實施全覆蓋、多手段、高質量的培訓。堅持按需培訓,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廣泛征求部門意見,針對理論和實踐中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精心策劃,科學設置議題,拓寬培訓思路,更新現代知識培訓課程,開發特色課程,增強培訓工作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實效性。開發培訓資源,創新培訓方式,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會培訓等優質培訓資源納入教育培訓體系,把課堂講授、研究式、案例式、體驗式、模擬式結合起來,辦好“人民講堂”,推廣“在線學習系統”,活躍討論交流氣氛,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培訓質量。加強培訓管理,嚴格培訓紀律,堅持勤儉辦培訓,提高服務品質,增強服務本領,不斷滿足同事對繼續教育培訓的需求,努力成為“干部職工繼續教育之家”。

  (七)以圖書資料建設為基本建設。做研究,要深植“三基”,即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做文章,需體現“三基”,即基本觀點、基本材料、基本章法﹔“做”研究機構,既要抓“軟件建設”,還要抓好基本建設或硬件建設,既要提高“軟實力”,也要提高“硬實力”。報社為中心創造的條件是較為優越的,辦公設備齊全,培訓經費充裕,有一定的研究和會議經費。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機構的完善,還會提供相應資源,全面建設好發展好研究中心。現在,圖書館面臨拆遷,現有館樓即將拆掉,圖書資料需安排到周轉房,將來再搬到新址,要做好安全、運輸、保管、繼續服務、持續發展等工作,體現安全第一、服務至上、做精做強之原則。要主動向北大圖書館學系等學習有關知識,向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和兄弟新聞單位借鑒有關管理經驗,配合有關部門做好規劃,利用數字技術等先進科技,把圖書館、資料室建設好利用好,盡最大努力,讓資料室煥發“新活力”,讓圖書館成為同事成就事業的“充電器”、涵養心性的“精神游泳池”、金台園之新景觀。

  (八)以現代企業制度為主要管理之道。這是管理媒體及其研究機構的必由之路。我國媒體的基本性質是“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實行“企業化管理”,按現代企業制度的有關精神和章程進行管理,建立健全適用管用的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做到職權清晰,職責分明,分工明確,彰顯團隊精神和人文精神,成為加強媒體及其研究機構管理的有效舉措。最近,各處室開展職能化、專業化、成果化、效益化建設,活用“GDP效應”,進行適度計量與質量效益評估,做到處處明確工作職責,人人手握工作清單,研究人員每月撰寫3—5千字的研究報告,每月有考評,事事有檢驗,以“掙工分”、“比工分”形式,突出個人工作對中心工作的貢獻率,強化集體對報社的貢獻率。這就是找管理要效益,通過有效管理,不斷向“領地”和“高地”邁進。要建立健全業務崗位目標責任制、課題管理制度、專項課題經費、文獻管理制度,檔案管理制度,圖書管理制度、優秀成果評獎制度、學術委員會制度等,形成研究、評論、編輯、培訓、圖書資料管理五位一體的工作格局,使各項管理規范化和制度化。

  (九)以人才強中心。一切研究,關鍵在人,靠高水准研究人才。隻有成為“人才庫”,才能成為“思想庫”。這是辦好媒體研究機構的普遍規律和迫切要求。要堅持以人為本,尊重知識、創新和勞動,促進人力資源向研究部門傾斜,形成研究激勵機制,盤活現有人力資源“存量”﹔優化人才結構,推動現有人員交流和輪崗,強化各種形式的業務培訓,引進新聞傳播專業和其他專業人才,加強與其他媒體研究機構和高校新聞傳播教研機構的交流,提高政治理論素養、理論思維能力、政策水平和業務研討會層次,提高“增量”﹔營造開放創新的環境,讓創新激情充分迸發、創新才華充分施展,扶持中青年業務骨干承擔重要項目,提高其獨立主持項目的業務水平和組織管理能力,努力引進或推出幾個響當當的名家﹔貫徹“民主、公開、競爭、擇優”原則,完善選人用人機制,提高用人的准確性和公信度,促進德才兼備、實績突出、大家公認、善於領導科學發展的干部脫穎而出。各位也要自強不息、自加壓力、奮發圖強,不斷提升研究層次,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出高品質成果。

  (十)以新聞界為行業依托。立足媒體、依托新聞界,是媒體研究機構的生存和發展之道。50多年來,《新聞戰線》以新聞界為行業依托,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在新聞理論界樹立旗艦地位。要加強與新聞傳媒主管部門的聯系,廣泛搜求第一手資訊﹔加強新聞信息快報,深化信息處理和研究﹔深化與媒體尤其主流媒體及其媒體研究機構的聯系,舉行聯席會議,盡可能多地了解其他媒體的新情況、新經驗和新做法。參與相關學會,吸收最新成果,豐富研究閱歷,調動社會資源,擴大成果和影響。發揮媒體聯系廣泛的優勢,通過新聞界聯系其他各界,吸收其他各界營養,推行“非零起步”、“拿來主義”和引進創新,豐富新聞研究、培訓和各項事業。按照有計劃、有分量、有深度的要求,精心組織,加強對外傳播,推廣報社創新成果和良好形象,當好“揚聲器”。“走出去”,弘揚老報人傳統,立足今天可做的、能做的,爭取對新聞界和社會作出貢獻。從04年到今年,在邵主席、於總帶領下,我們與記協、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合作,寫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一書﹔08年4月,協助三聯書店編輯《謊言與真相》一書,均取得較好社會效益,擴大了中心的影響力。

  三、當前著力抓什麼

  “是什麼”是“抽象”,思路是“具體抽象”,工作是“具體”。把“抽象”、“具體抽象”化為“具體”,需要“抓手”。在今年國內記者工作會議上,張研農同志強調學習、敬業、協作和創新的重要性,提出學習推動工作、敬業成就事業、協作實現共贏、創新贏得未來。作為報社一分子,我們要內強素質,外樹形象,身體力行。這裡,結合當前工作,從8個方面抓貫徹落實。

  (一)抓最新成果學習。學最新成果成為常態,創最新成果才能進入狀態。學最新成果,最重要的是學馬克思主義及其在當代中國的最新成果,學馬克思主義宣傳思想和新聞傳播觀及其在當代中國的最新成果。這是一個中央機關報研究機構的首要任務,佇立於新聞學界的“金子招牌”,能否充任“思想庫”、“分析師”、“領地”和“高地”、“搖籃和孵化器”的前提,也是一個中央機關報研究者的“看家學問”,檢驗學習和研究成果的“水平線”。當前,尤其要認真學好十七大報告、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精神、胡錦濤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的講話和本報發表的重要文件和會議精神。要反復深入地學,一句一句地學,融化在大腦中、體現在文本中學,研究式地學,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及其新聞傳播理論的最新成果為主線或“紅線”,把其他學問和新聞實踐“穿”起來,形成新成果。同時,學好《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深入領會中央關於黨建、意識形態、新聞傳播等方面的文件精神,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研究工作。消化吸收國內外新聞傳播領域的最新成果,哲學、政治學、科學社會主義、經濟學、社會學、史學、文藝學等的最新成果,具有“21世紀性”的概念、句子和論述,努力在科學世界觀上見高度,在正確導向上見力度,在主流新聞觀上見深度,在專業領域見精度和亮度,體現大國大報新聞傳播思想探索者的風范和水平。

  (二)抓服務中心課題。課題決定成敗,決定研究者和研究機構的成敗,是研究的支柱,也是研究機構管理的杠杆。上什麼課題、主攻什麼課題、想在主攻課題上取得什麼樣的成效,如同企業上什麼項目、想在這個項目上取得多少績效,是多數理性研究者和研究機構領導者的當務之急。媒體研究機構以服務媒體中心工作為根本,自然以抓服務媒體中心工作的課題為第一要務。今年第一季度起,我們每季做統計,歸納前一季度課題情況,部署下一季度和下半年課題,同時整理出“2003年——2007年中心主要研究成果”。回顧這幾年圍繞中心做課題的范圍,主要在10個方面:重大報道、重大選題、重大理論、重要講話、重大調研、重大改革、重要發展、重要培訓、重大活動、重要外事活動。在這些方面,努力做到不失語、不亂語,多出彩、多出精品,規范、扎實、創新、簡明,盡可能取得理想效果。今年上半年,我們集中精力起草講話稿,下半年集中力量抓國際大傳媒體課題。還有,抓服務中心課題,包括抓服務新聞界的中心課題、服務社會的熱點課題,使研究成果取得相應的社會效益。要雙管齊下,內外兼修,先內后外,由內而外,既成為媒體的研究中心,又成為新聞傳媒界某個或某些方面的研究中心。“兩手抓”,才能在媒體獲得機會和發展,在學術界獲得尊重和榮譽。

  (三)抓面向明天研究。黑格爾說,哲學像“密納發的貓頭鷹”那樣,“等到黃昏到來才會起飛”,到現實結束其形成和完成過程之后才會顯現。這只是歷史哲學和現實哲學。哲學還包括審美哲學、希望哲學、未來哲學、預言哲學等。現代“智庫”受重視,因為它運籌帷幄,面向明天、為了未來。行話說,歷史是昨天的新聞,新聞是今天的歷史。新聞媒體研究既要立足昨天和今天,研究並顯示歷史和現實,還要面向明天、思考明天、探尋明天、展望明天,總結過去的若干明天,分析先行者經過的明天,把握今之后、將之來,探索新聞及其媒體具體的明天、抽象的未來,目的是為了明天少風險、更美好。事實上,戰略研究包括面向明天、為了明天的研究,工作建議的重頭戲在建議,所“建”多為明天之“議”。現在研究奧運后的輿論引導,是立足當下的研究﹔探索國際大傳媒,既包括國際上已有的大媒體和大傳媒集團,也包括國家傳媒戰略和所屬媒體明天將要展開的所作所為﹔討論平面媒體的未來,深化對網絡等新興媒體的研究,是未雨綢繆,主打的在下一步、明年、后年乃至十年之后。所有這些,是為了把關於新聞及其媒體走向明天的研究搞起來,把描繪明天的藍圖做出來,不斷向未來進發,努力給人智慧和啟迪,也給人希望、鼓勵和精神動力。

  (四)抓創新質量。創新需研究,研究為創新。創新是一切研究的本質特征、動力源泉和目的要求。從方法上說,善創新者善結合。結合匯總情況、豐富經驗、迸發火花、鍛造思想、改造現狀、經緯天地文章。敢於和善於結合,既體現專業水准,也反映素質能力或智商情商。媒體研究者是專業工作者,在對新聞媒體進行專業研究、稟持一定專業素質和標准的同時,要善於把上級精神與媒體實際結合起來,把受眾反映與新聞傳播、國內需求與國際趨勢結合起來,把宏觀與微觀、共性與個性、現實與未來、此行業與彼行業、此專業與彼專業等結合起來,邊結合邊創新,在結合中創新,在創新中結合,形成結合、構建與創新的有機鏈條,不斷推出實事求是的創新成果。同時,要解放大腦、放飛想象,大膽假設、小心求証,突出抽象思維、兼顧形象思維,採用評估、借鑒、嫁接、比對、論証、模擬、模型以及虛擬、想象、猜想、預測等方法,使研究創新化、創新科學化。從管理上說,要處理好任務與創新、集體創新與個人創新、部門創新與整體創新的關系,把上級要求與自身積累、對象特性與材料組織、集體智慧與個人構建結合起來,全面、辨証、發展、專業地分析和解答新聞及其媒體問題,提高研究的針對性、科學性、前瞻性和預見性,增強獻計獻策的准確性、建設性和有效性,讓領導滿意、讓同行敬慕。

  (五)抓調研報告文體。“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干”則“殆”。媒體研究者既是“靈魂工程師”,也兼任“工人”,最好做到“八級工”。要熟練掌握論文寫作。研究是“因”,論文是“果”。論文是研究的主要體現、必然成果、著作主體、影響力所在。對記者而言,除了會寫消息、特寫、通訊、評論“四大件”,還能寫論文,屬錦上添花﹔對研究者而言,不會寫論文,屬不合格。要熟練掌握工作文本的樣式、格式和要求,有效把握論文和報告的主題、前提、性質、框架、結構、段落、領句、句式句子、引文規范、詞語配置以及“進出口”,像“庖丁解牛”那樣,做專業的熟手、能手、快手。世界上文體眾多,一家一人不可能窮盡,總是以一種或幾種文體打拼天下。有人說,新華社以消息和通訊見長,人民日報以評論和通訊見長。這幾年,我們承擔最多、寫得最多的文體是調研報告。調研報告是准論文、大新聞述評,經世致用之文、寓學於術之論,是新聞與理論學術結合最緊密、媒體研究機構常用常新的文體。平著走,它是工作報告、工作總結、戰略分析、述評等﹔往上走,是論文、研究性講話乃至科學著作﹔往下走,是具體評論、思辯性通訊、思想性突出的散文。寫法多樣,可以事見長,也可突出思想和理論。熟練掌握這一文體,是媒體研究機構的“看家把勢”,也是其出成果、出人才的在文體方面的“抓手”、著力點、突破口、拉動力。看新來畢業生,三年能獨立完成調研報告,就是好樣的,五年能做深做實做精,就是出類拔萃的。俗話說,一招鮮,吃遍天。把調研報告做好了、做到家了,寫論文、文件、報告以至編著和專著,就有了“迎刃而解”的經驗,可以做好與之相關的其他文體,尤其是論文和報告。

  (六)抓科學態度。馬克思說,真理佔有我,而不是我佔有真理。怎樣追求真理?他說,最好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厲害,發射的光輝就越燦爛﹔因此,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隻有不畏艱險沿著崎嶇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他用這種真理觀寫《資本論》,成就了這部不朽巨著﹔他這樣追求真理,樹立了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作風的典范。其中,包括極端負責、極端認真、極其嚴謹、極其踏實。拿踏實來說,踏實是立業之基,不踏實什麼都做不好。孟子說:“學問無它,求其放心而已。”隻有踏實務實,才能讓人放心。媒體不乏喧囂,媒體工作卻是踏實的,媒體研究者尤要踏實。一篇好稿,多是“七稿八稿”、精益求精才“搞”出來的。要以過硬心理素質、良好精神狀態,或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或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甘於和善於做一名真理追求者、新聞研究者、傳媒探索者,立實心、下實勁,取實據、講實話、求實理,出實招、求實績、顯“絕活”,做“清流”而不做“清客”,樹“清風”而拒“清談”,抵制懶惰懈怠、輕浮急躁、拉拉扯扯、跑官要官和追名逐利,防范“小聰明、大失誤”、“小九九、大失算”、“小冒進、大倒退”。心態決定狀態。要以誠實取信於人,以踏實攻克難關,以扎實成果取悅於人,扎扎實實地成就自己、成就媒體及其研究機構,讓道德文章經得起實踐和時間檢驗,既開拓新聞傳播研究格局,也提高自己的信心和境界。

  (七)抓體制機制。體制是全面之制、整體之治,機制乃局部之制、具體之治。貫徹“是什麼”,落實“怎麼是”,把“抓手”變成現實,關鍵是抓好體制機制。抓體制,最重要的是抓機構,機構設置時須全面規劃,改造時須系統設計,再造時須科學論証。02年成立研究中心時,按照“三部一室”編制,“三部”即三個副局級單位:研究部、《新聞戰線》編輯部、培訓部,各設三個處室,“一室”即辦公室。當時,這三個單位各有所屬,這麼組合有其歷史必然性,運轉幾年,取得不少成績。今年,報社花幾月時間研討改造方案,突出研究,在保留新聞理論研究室、新聞報道研究室的同時,增強發展戰略研究,增加網絡與新興媒體研究室、新聞史與社史研究室、圖書館,取消研究部、培訓部,“三層變兩層”,實行扁平管理,這是合乎時代發展、順應媒體變局作出的科學決策。大局既定,就要制定5發展綱要,描畫10年藍圖,把現實安排與長遠發展結合起來。同時,在機制上大做文章,借鑒報社有關管理成果,把研究管理提到議事日程,制定相關政策,建立健全評報評網、課題管理、學科帶頭人、研發基金等管理制度,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保障,努力釋放研究生產力、提高核心競爭力,盡可能使研究工作、辦刊工作、培訓工作、圖書管理工作等做好、做亮、做響。

  (八)抓和諧合作。北京奧運會,突出一個“和”字。這既是弘揚傳統和諧文化,又是偉大民族開展偉大復興的顯著標志。對研究中心,高舉和諧合作旗幟,把內抓和諧、外抓合作作為立足之本、發展之基、政策策略,形成和諧、嚴謹、求實、創新風氣,夯實和合根基,理順情緒、化解矛盾,盡量消除破壞和諧合作因素,既有普遍意義,又有特殊價值。中心有報社委派的局級專家,有來自不同部門、高校和軍隊的同事,從事研究、辦刊、培訓、圖書管理等工作,又是新組建和改建單位,“以和為貴”,克服小我、顧全大我,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可以促進政通人和、安定團結、融和融通,形成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圍。要組織各處室參與學術討論、聯合調研、教育培訓、文體活動、心理咨詢等,促進處室與處室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促進人內心的和諧。加強與報社多方面的協調協作,主動溝通,強化服務,“和氣生財”,多建議、少議論,多協作、少滯阻,多“栽花”、少“栽刺”,爭取機會和資源,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效益﹔加強與有關部委和地方研究室的聯系,加強與國內外同行業的交流與合作,以和合精神來凝聚“氣場”,用和合方式來成就事業,更好地為報社提供行業信息和智力支持。

  媒體像一條河,研究機構像航行其間的一條船。河流有平緩有湍急有曲折,航船也有一帆風順時和隨機應變時,要明辨航向、抓住時機,確立新重點,樹立新亮點,興起新高潮。河流無窮盡,對其研究從無窮盡,對研究機構的研究亦無窮盡。我們在這航船上相遇相知,是機遇也是緣分。要珍惜緣分,敬業樂群,勤奮學習,求真務實,改革創新,做好當前和今后各項工作,為河山壯行,為同行鼓勁,推動船艦穩健快暢地向前進。
(責編:朱書緣、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