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首映
2011年10月10日10: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
新聞自由是個老問題,也是個新課題。說它“老”,因為早在1644年,密爾頓《論出版自由》就提出這個問題﹔說它“新”,因為它是一個歷久彌新、需要不斷探討完善的問題。
新聞自由在中美之間也既是一個舊題目,又是一個新話題。因為兩國的新聞自由存在“年齡”差距、性質差異、認識差距、功能差別。美國是一個年輕國家,新聞自由卻有兩三百年歷史﹔中國是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從嚴復翻譯《群己權界論》算起,現代意義上的“自由”在中國僅有一百年。美國新聞自由是資本主義新聞自由,美國媒體更多地是關心公共事務、監督政府。中國新聞自由是社會主義新聞自由,主張自由和社會責任的統一,與過去比已經取得顯著進步。
今天來的美國國會客人,有“中國通”,對中國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有一定了解﹔對中國新聞自由的過去、現在也有一定了解。這裡,我就我們所了解的新世紀以來中國新聞自由狀況,尤其是取得的明顯進步,向各位做簡要介紹。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進程明顯加快。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把人民民主作為社會主義的生命,把人民當家做主作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把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放在重要位置。十六大以后,我國政府逐漸建立電子政務制度、聽証制度、新聞發布制度、公民旁聽政府會議制度,加大政務信息透明公開程度。2008年被稱為“新聞發布年”,全年發布會:國務院新聞辦83場,部委521場,各省級政府有983場,加上媒體准確及時傳達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有力保障人民知情權。同時,保障人民參與權。每年“兩會”,我國媒體辟出大量專版、專題、專門時段解讀代表提案,在“兩會”和人民間搭起“直通車”,為人民參政議政提供便利。光是人民網就發了15000多篇“兩會”報道,征集網民提案4000多個,採訪“兩會”代表近300名。我國公民通過媒體行使充分表達權。尤其新世紀以來,急速膨脹的網絡空間拓寬了行使表達權的渠道。據統計,截至2008年底,中國網站數達287.8萬,網頁總數超過160億個,佔世界1/14,很多公民都有個人網頁。我們感覺,新世紀以來,中國民主進程非常快﹔作為中國民主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新聞自由在內的整個新聞事業對民主進程的發展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
第二,保障新聞自由的法律法規建設明顯加快。中國是一個正在走向法治的國家。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公民享有言論、出版自由,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據我所知,這幾年中國沒有一位記者、也沒有一位評論員僅僅因為報道新聞、發表評論受到法律制裁。近年來,我國陸續出台許多有關新聞傳播活動的法律法規,涉及報紙、廣播、電視、網絡、出版等。它們或對新聞傳播活動中的公民基本權利進行保護,或對新聞行業從業資格作出界定,或防止和杜絕新聞活動中的腐敗現象,共同構成新聞法制的主體框架。同時,地方政府也加快法律法規建設,以保護記者採訪、報道自由。2000年至今,廣州、河北、山東、新疆相繼通過法規政策,保障記者依法採訪、批評的權利,有的設立新聞曝光追查制度和新聞輿論監督中心。2004年12月30日《深圳市預防職務犯罪條例》施行,規定記者享有採訪、批評、建議和獲得人身安全保障的權利,有關單位和國家工作人員自覺接受媒體監督,及時調查媒體揭露的職務違法行為並及時向媒體通報。這是新世紀以來我國媒體行使監督權在法律上的較大突破。關於“新聞法”,當今世界,隻有少數國家採用統一的新聞法典形式,大多數國家新聞出版管理,如美國、德國等,都採用單行法規或判例體系。我國也如此。雖然沒有新聞法,但是已經建立起一定的法律法規體系。
第三,新聞界平衡新聞自由與社會責任的意識和能力明顯增強。我們把追求社會責任與新聞自由的統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自由的本質內容之一,既不是“談‘自由’而色變”,又不搞無視法律和紀律的自由﹔既履行新聞自由權利,又承擔其責任和義務﹔既遵循新聞報道規律,又考慮媒體傳播效果﹔既弘揚新聞職業精神,又恪守新聞職業道德。我國媒體積極推進和諧社會建設,自覺把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社會價值為主,以社會責任為先,以社會效益為重,以社會責任感為榮,盡量避免因報道失誤而引起民族、宗教、種族、地區之間的矛盾。我國新聞工作既強調做人與做事的統一,又堅持責任與自由的統一。2004年2月,新華社福建分社記者姜克紅外出採訪,途中遇到一名青年跳水自殺,在百人圍觀無人援救的情況下,姜克紅跳進冰冷的閩江水救出該青年。2006年,河南電視台都市頻道女記者曹愛文在現場採訪一起少女落水事件,危急之際放棄採訪而先對被救少女進行人工呼吸。這一幕被各大網站轉載,曹愛文被稱作“中國最美麗女記者”。
新世紀以來,中國新聞自由有了民主政治作基礎,有法律法規作保障,促進新聞事業不斷煥發朝氣活力。我國新聞的採訪自由、報道自由、批評自由、出版自由這四種形式,也都有明顯進步。
第四,採訪自由明顯進步。我國記者進行採訪活動,享有充分自主權。媒體鼓勵並要求記者深入現場採訪,獲取第一手資料,確保報道真實、准確、及時、客觀。有的媒體實行採編分開,擴大或提升記者自主權、主動權、創造性和靈活性。我們要求記者在第一現場第一時間發回獨家報道。在近幾年的重大報道中,我國記者的杰出表現贏得國際同行的好評。比如2004年對SARS的報道,大陸記者的報道比香港記者更快更充分。2008年汶川地震報道,新華社在地震發生10多分鐘后發出第一條快訊,播發英文快訊領先於所有外電,比法新社早6分鐘,比美聯社早8分鐘,這顯示出中國新聞自由的進步,成為中國新聞史上的一個亮點,一個時代進步的標志。外國記者在我國同樣享有採訪自由,甚至擁有更多採訪便利。截至2008年1月,中國有54個國家及國際機構的378家常駐新聞機構,約700名駐華記者。與2002年相比,機構數量增加100多家,人數翻了一番多。在面積不到兩萬平方公裡的北京,如果沒有新聞自由,外國記者根本無法工作。
第五,報道自由明顯進步。新聞報道內容多、范圍寬、速度快、傳播廣,沒有報道自由,媒體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如此大量、寬領域、重時效和市場的傳播。我國沒有新聞審查制度,媒體報什麼、何時報、怎麼報,在法律規定范圍內享有自由,編輯主要依據讀者需求、新聞價值和社會責任等對新聞信息進行選擇,版面主編到部主任至分管副總編等對稿件從導向性、真實性、可讀性等層層把關,在程序上與歐美沒有大的差別。特別是編採分開以后,編輯自主權更大,自由度也更大。在去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時,我國媒體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及時准確、公開透明地進行報道,有些報道被國外媒體廣泛轉載轉播。報道自由充分顯現。國際體育新聞協會主席吉亞尼•梅羅(Gianna Merlo)表示,中國在汶川地震中以“真實面孔出現,這種進步很難倒退”。情況還有另一面。近年來,我國媒體受眾、新聞傳播學界對於媒體報道的討論熱點,不在於報道自由不自由,而在於有的報道過度“自由”。比如上海有本期刊以每年揭露十大假新聞著名﹔受眾反對“軟新聞”、“軟廣告”﹔學界批判一些報道格調低下、品味低俗、侵犯私人權利、干預法律審判。我們下決心整治虛假報道、有償新聞、低俗之風、不良廣告這“四害”,目的在於更好維護報道自由,使之更規范、更專業,讓受眾滿意。
第六,批評自由明顯進步。批評自由主要表現為輿論監督,突出體現在監督、批評政府工作失誤和公務員腐敗以及社會公德低下的自由。2003年,媒體揭露了14位省部級領導干部的貪污腐敗行為,2004年也披露了9位昔日高官的罪行。2006年初,中國媒體報道了2005年開除幾萬名黨員黨籍的消息。2007年,媒體揭發了6名廳局級以上的高官。拿人民日報來說,2001年8月,我們揭露廣西南丹礦透水事故。這個集結官、商、黑、惡多種勢力的驚天大案被記者揭露后,多名涉嫌人員被查捕。半年后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很多條款吸取了南丹礦難教訓。這個輿論監督案例成為新中國首例由新聞記者揭露出來並影響國家立法進程的重大安全事故,獲得中國新聞獎。同時,我國媒體有監督和批評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重大問題的自由。2004年,新華社報道江蘇鐵本鋼鐵公司違法佔地九千畝、六千多農民無家可歸事件后,國務院嚴厲查處。“鐵本事件”查處后,投資過熱“一叫就停”。還有對三鹿奶粉事件、齊齊哈爾第二制藥公司假藥事件和安徽“欣弗”藥品事件等的監督,促進食品、藥品生產的科學規范,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近年來,由於群眾反映、媒體監督懲處的責任人增多,如華南虎照事件、南京香煙事件、雲南晉寧“躲貓貓”事件等,都是由網絡揭發得到查處的。可以說,我國媒體輿論監督力度越來越大、成果越來越多、社會效果越來越好。
第七,出版自由明顯進步。我國媒體隻要依法注冊,在法律法規范圍內進行採訪、傳播、經營活動,政府不予干涉。據統計,中國大陸公開發行的報紙有1938種,期刊9468種,圖書近25萬種,電台263座,電視台287座,廣播電視台1993座,教育電視台44座。面對如此龐大的數字,即使真要對實行新聞檢查、限制記者自由,也是做不到的。我國互聯網發展迅猛,網絡社區、博客、視頻網站數量龐雜,如何使這些網站、網頁依法注冊還在研究中,更不要說新聞審查了。新世紀以來,我國法律法規逐漸允許社會資本、民營資本、國外資本進入新聞出版業。我國新聞出版業對境外傳媒、境外資本實施有限開放,允許境外資本參與節目制作,批准8個境外電視頻道在珠三角、34個境外衛視頻道在中國內地三星以上賓館落地。我們報社旗下的《京華時報》,就是與北大青鳥合資創辦的,北大青鳥最近由民營資本控股。今年4月,中國新聞出版總署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鼓勵和支持非公有資本以多種形式進入政策許可的領域,為進一步開放發出積極信號。
第八,傳統媒體國際化程度明顯提高。進入新世紀,如何在國際平台上贏得媒體競爭,成為我國傳統媒體面臨的一大課題。在汶川地震報道中,中外媒體同台競技。新華社發出了第一條消息,中央電視台第一個啟動24小時滾動直播,共有113個國家和地區的298家電視機構轉播或部分使用了央視的直播信號。我們要進一步提升報道時效、提高編採水平和更新傳播技術,進一步提升傳播力競爭力,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也離不開中國。我國有專門報道國際新聞的知名報章,像我們報社的《環球時報》、新華社《參考消息》,日發行量都在150萬份以上,這在美國是沒有的。現在,在中國工作生活的外國人日益增多,我們有專門給他們閱讀的英文報紙、收聽的英文電台、收看的多語種頻道,讓他們看得著、喜歡看、有用處、離不開。4月20日,《環球時報》發行英文版,聘請外國記者編輯參與新聞報道,其中有紐約時報的,目的也在提高國際化程度。當前我們要積極構建定位明確、特色鮮明、功能互補、覆蓋廣泛的輿論引導新格局,積極打造語種多、受眾廣、技術先進、信息量大、影響力強、覆蓋全球的國際一流媒體。如果沒有充分的新聞自由,我國媒體想走向世界、報道世界、參與世界、甚至影響世界,是根本無法想象的。
第九,網絡媒體自由度明顯提高。2008年6月20日,胡錦濤總書記在考察人民日報工作時,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與網友在線交流。2009年2月,溫家寶總理做客中國政府網,回答網友提問,內容涉及經濟、民生、反腐、醫療等各個方面。外國媒體就此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的互聯網再一次証明其主流地位,不是靠行政級別,而是靠強大的信息整合方式及對2億網民的影響力。”這種開放度和影響力在國際上是罕見的。今年4月20日是中國互聯網誕生15周年紀念日。截至4月18日,中國網民數達3.16億,網絡普及率超過全球平均水平。其中,網絡新聞使用率提升了近5個百分點,用戶達2.3億人。幾年來,不僅新浪等商業網站,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中華網等重點媒體新聞網站增長迅速,各地方新聞網站,如湖南紅網,遼寧東北網等,影響力不可小覷。互聯網逐漸成為“大眾文化傳播的新途徑,社會公共服務的新平台,政治有序參與的新管道”。當今社會,“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傳播者”,網絡媒體憑借其交互性、自主性,成為近3億網民發布言論和進行批評監督的平台,形成強大的網絡輿論場。在拉薩3•14事件中,CNN和一些德國媒體報道失實,我國網民自發發起網絡聲討行動,形成強有力的輿論聲浪,迫使CNN致歉,有效地引導國際輿論。
第十,經營管理自主性明顯提高。上世紀末,我國媒體開始實行“事業屬性,企業化管理”。即便官方媒體,全部實行獨立經營、獨立核算、自收自支。2009年發布國辦114號文件,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現在,我國媒體都是獨立經營實體,部分媒體改制為公司甚至上市,報道方針除需遵循相關法律法規外,基本按照國外媒體運營模式運作。據統計,2008年我國新聞出版產業總產值超過8500億元,相當於汽車行業產值。我國擁有40多家報業集團,年經營收入大都超過億元,有的達到20多億元。僅以廣告來說,我國報紙從1983年開始登廣告,到2007年,報刊廣告年營業額達322.2億,平均年增長33℅﹔2007年全國廣播電視總收入1300億元,比1982年增長149倍。拿我們報社來說,現在有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兩份國際知名的紙質媒體,人民網這一重點電子媒體,還有20多種社屬報刊。去年,人民日報發行量達235萬份。辦報經費主要來自報紙發行、廣告和其他經營活動。你們看看窗外,北京市朝陽區聚集了《人民日報》、《北京青年報》等報業集群。這幾年,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等相繼投資近百億,在這裡建筑媒體大廈。像《紐約時報》、《讀賣新聞》那樣的媒體大樓,在我國各省會城市甚至有些地級市,都可以見到。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自由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遠工程。我們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和缺陷。我們將不斷地改革創新,加強同世界各國的交流合作,進一步提高媒體和隊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大繁榮大發展。
相關專題 |
· 人民日報理論部編者文匯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