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中國夢不是你輸我贏的零和博弈
——“中國夢的世界意義”系列訪談之二
2013年07月04日16:04   來源:解放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權威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實現的中國夢,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各國人民。

如今,中國夢對世界意味著什麼,越來越吸引著國際社會的關注:韓國總統朴槿惠在清華大學發表演講時說,韓國和中國正朝著“國民幸福”、“人民幸福”這一目標攜手並進,中國夢與韓國夢是一致的﹔俄羅斯副總理羅戈津要把俄羅斯夢與中國夢結合起來,實現共同繁榮復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要積極培育亞洲夢……中國夢將給世界帶來怎樣的機遇?如何使中國夢更好地引發跨文化的共鳴?

本報記者就上述問題採訪了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外交學院原院長吳建民。

■ 中國夢不是要取代誰,不是要打破美國夢,而是共贏的夢﹔中國夢不僅造福中國,也會造福世界

■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只是物質層面的,也包含精神層面的,即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

■ 中國人“走出去”時要與世界形成真正的共贏,要讓對方感受到中國夢真的能給世界帶來機遇

不爭霸、不稱霸,是毛澤東時代就確立了的

解放新論:您接觸到的各國人士對中國夢有哪些看法?他們認為,中國夢對世界意味著什麼?

吳建民:夢想是人類共同的追求,夢想引領和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中國夢這一提法很有話語親和力,國際社會一聽就明白,外界普遍反映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誤解。

不久前,我去美國訪問,有美國人問我:“幾年前曾出版過一本題為《中國夢》的書,書中稱,中國夢是中國要取代美國,領導世界,中國要建立全球最強大的軍事力量。這個中國夢和習近平主席講的中國夢是不是一回事?”我回答說,中國社會正在走向多元,關於外交和國際關系也會有各種各樣的意見,但是,能夠對中國對外方針作出權威闡述的是中國歷屆領導人。那本書所講的觀點,不符合中國歷屆領導人的政策聲明。首先,領導世界、與美國爭奪霸權,絕不是中國的主張和政策。不爭霸、不稱霸,是毛澤東時代就確立了的。1974年4月10日,鄧小平同志率領中國代表團出席第六屆特別聯大時曾明確闡釋,中國絕不稱霸,如果有一天中國人變了,也要在世界上稱王、稱霸、欺負別人,他號召世界人民和中國人民一起打倒霸權。當時我就在現場。其次,建立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也不符合中國的一貫政策。這種提法背后有一種思想,即似乎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就能夠稱霸世界。但實際上,美蘇軍備競賽正是導致蘇聯垮台的原因之一。所以,我們不搞軍備競賽,絕不重蹈蘇聯的覆轍。

習近平主席近期訪美時明確表示,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與包括美國夢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相通。這一表態與歷屆領導人的講話是一致的,都明確闡述了中國的立場,即中國夢不是要取代誰,不是要打破美國夢,而是共贏的夢﹔中國夢不僅造福中國,也會造福世界。

中國沒有獨吞經濟成果,而是在與世界分享

解放新論:在對中國的國際評價中,我們發現一個新現象,國際社會上有越來越多的人不是在誤解中國、在講“中國威脅”,而是在理解中國、在談“中國機遇”。您執掌外交學院時曾三次聯合京津等地的高校舉辦 “中國夢與和諧世界研討會”。更多人認同“中國機遇論”的背后說明什麼?中國夢會給世界帶來怎樣的機遇?

吳建民:舉辦這個研討會,基於幾方面原因:一是我任外交學院院長期間,常與青年人接觸。我發現,有些青年人缺少夢想,缺乏高尚的追求,他們追求的是個人價值或最多是家庭利益。但我覺得,一個人如果沒有夢想、沒有比較高尚的追求,就很容易被小利所誘惑,就管不住自己的行為,有夢想才能管住自己的行為。二是外交學院是涉外大學,很多學生畢業后要從事國際事務方面的工作,而中國夢與和諧世界涉及中國與世界的關系,通過研討,可以使他們更加正確地看待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並在未來的事業中推動中國與世界關系。三是需要認識世界的變化。和諧世界主張的提出,其實與我國對世界看法的變化直接相關。我們起來革命的時候高唱國際歌,唱的是“把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但現在我們提出構建和諧世界,這說明世界本身變了。四是隨著中國的崛起,國際社會的擔心憂慮也在上升,譬如擔心中國夢是不是侵略擴張的夢等。

中國夢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一條很長的路。如何實現偉大復興?必然要依靠改革開放,而開放的過程就是與世界合作不斷加深的過程。中國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夢將帶來幾個世界機遇:

一是增長成果分享的機遇。過去30多年中國快速崛起,但是中國並沒有獨吞經濟成果,而是與世界分享。以中美貿易為例。1971年中美貿易額為500萬美元,2012年中美貿易額攀升為5000億美元。中美貿易額快速增長的背后,必然是雙方的需要、雙方共同利益的實現。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與非洲、拉美、阿拉伯國家的關系迅速發展。一次,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兩位非洲元首說:“我們很歡迎中國的投資。幾年前,因為國際市場需求萎靡,一些非洲礦關閉了。但是后來,由於中國的需求上升,不僅原來已經關閉的礦又開了,而且還開了新的礦。”

二是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機遇。今天,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貿易總額全球第一,中國與很多國家的經貿往來日益緊密。中國的和平穩定與發展,會帶來世界的和平穩定。

三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的機遇。中國人很早就提出“和而不同”的思想,這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行為。例如,中國歷史上沒有爆發過宗教戰爭,而在歐洲歷史上宗教戰爭持續了幾百年。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華文明是早熟的。現在,和而不同,不僅中國人這樣說,外國人尤其是法國人也開始這樣說。隨著中國的崛起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而不同、尊重差異的中華文化必然會慢慢擴展,而這些給世界帶來的將是尊重文化多樣性基礎上的繁榮。

向世界介紹中國,要讓人家慢慢品味

解放新論:以經貿關系來加強中國與世界的聯系,讓世界看到中國機遇的實在內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在講中國夢時,除了經濟“硬實力”,是不是也要運用文化“軟實力”?

吳建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只是物質層面的,也包含精神層面的,即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任何一個國家的崛起,不可能離開精神層面和文化層面的支撐。我任法國大使時,時任法國總統的希拉克曾語重心長地對我講:現在世界對西方文明很了解,但是不了解東方文明、中華文明對世界的貢獻。

中華文明的特點是什麼?在全世界的古老文明中,唯有中華文明從未中斷。中華文明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原因首先是中華文明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是包容的,而不是排他的。我曾經去過馬六甲市,那裡一條街上有佛教寺廟、清真寺廟、基督教教堂等不同宗教的寺廟,當地人跟我講這與鄭和五下馬六甲有關。鄭和把具有包容性的中華文化帶到馬六甲並對當地百姓產生了影響。反觀中國,中國的寺廟可以供釋迦牟尼、太上老君,也可以供孔夫子。但是,這些現象在歐洲不可能出現。

要讓世界更好地接受中國夢,要用文化的力量,要提升中國自身的軟實力。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是要介紹中國文化。對外介紹中國,方式上不能強加於人,不能“搞運動”,大轟大嗡,而要“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要慢慢來,讓人家慢慢品味。人家品味得好,就會喜歡你。這會是一個很長的過程。

二是要認識中國文化。我們對自己的文化,其實還沒有好好地認識,也沒有很好地總結。例如,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是怎樣的文化和精神在支撐?對此,應該從一個個具體的例子上挖掘,尋找每個成功的中國人身上的高貴品質。當前,中國社會確實存在一些嚴峻的挑戰和丑惡的東西,但是中國取得的成績是巨大的。如果沒有一大批人在誠實地勞動,沒有高尚的追求,過去30年的成績是不可能實現的。

有外國人曾問我,中國經濟如此快速發展,在人類經濟發展史上並不多見,你們的秘密何在?我就講,我國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我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個他們聽,他們也懂,但似乎並不完全理解。我就舉了浙江企業家南存輝的例子。南存輝13歲時,父親受工傷腿斷了,南存輝被迫輟學開始承擔養家的重任。他先做鞋匠,后來經銷低壓電器,現在成為浙江有名的民營企業家。改革開放以來,像南存輝這樣的人千千萬萬,也正是因為有著這些人的努力奮斗,中國才慢慢起來的。這個例子,很好地說明了我國通過制度上的變革,把中國人發展生產、發家致富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這樣外國人就懂了,中國人那麼多,又那麼勤勞,中國當然會崛起。正在富裕起來的中國人會喜歡戰爭嗎?不可能,他們當然喜歡和平與穩定。所以,崛起的中國是維護和平與促進世界發展的因素。

三是要借助合適的文化載體。例如,若干年前電視劇《三國》在東南亞很火,但這是我們古代的文化。相比而言,現代的文化作品流向世界的少一些。要把中國人中真善美的東西,而並非獵奇的東西,通過文藝作品表現出來,通過影視作品、音樂、繪畫、舞蹈、電影、電視劇等表現出來。

文化鴻溝可以跨越,因為人類有相通的東西

解放新論:我國一直提倡建立 “和諧世界”,倡導和平共處、和合共生。但我們也常常發現,總是無法避免遇到種種隔閡,並引發著對中國夢的成見、偏見。所以,讓世界理解和接受這些善意的主張,前提是中國夢能更好地形成跨文化的共鳴。由中國夢到世界夢,需要跨過怎樣的文化鴻溝和政治外交壁壘?又應搭建怎樣的橋梁?

吳建民:世界上確實存在文化鴻溝,但這個鴻溝是可以跨越的,因為人類有相通的東西。

縱觀人類歷史,為領土主權打仗的不計其數,對此能不能找出一個解決辦法、中國人能不能有貢獻?在這方面,我國有成功的經驗,如“一國兩制”就是中國人的創造。“一國兩制”在香港和澳門獲得成功,受到世界的肯定與贊揚,是因為這一構想在中華民族包括港澳同胞的根本利益與外國在港澳的利益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實現了共贏。關於釣魚島和南海諸島的爭議,鄧小平同志的主張是:主權歸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這是一個大思路,這與中華文化中“和”的思想是本質相通的。通過共同開發來化解領土主權爭端,這個主張是中國人最早提出來的,這本身就是中華文化中能引發跨文化共鳴的東西。如果有一天,與鄰國的爭端通過共同開發把它化解了,仗打不起來了,大家都受益了,你說世界會不會贊賞中國,對中國的負面疑慮會不會大大減少?我相信,在黨中央領導下,我國搞外交的人有足夠的智慧將這個大思路變為現實,向世界彰顯中華文化的價值。

讓中國夢跨越文化鴻溝,實現互利共贏,不能只是講,還需要有具體行動、具體事例。例如,中國人“走出去”時要與世界形成真正的共贏,要讓對方心悅誠服地感受到與中國合作對自己有好處,感受到中國夢真的能給世界帶來機遇。這樣,人家會回過頭來再看中國的文化,找這種行為的文化根源,這時就會覺得中國文化、中華文明很好,世界需要這個東西,這樣中國夢就慢慢地走向世界了。而這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包括中國人在走向世界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在國際上的言論、流向世界的文藝作品等在內的中國給世界的一個整體印象。而這些最終會讓別人感覺到,中華文化熏陶出來的中國是可親的、中國夢是可親的。(記者 李小佳

(責編:吳斌、趙晶)

相關專題
· 凝聚中國力量 實現中國夢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