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四個自我”的理論詮釋
在近日召開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實踐活動要著眼於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並且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黨要“增強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這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重要戰略部署,對於中國共產黨應對“四大考驗”亦即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和外部環境考驗,克服“四大危險”亦即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和消極腐敗危險,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從政黨自主性與政黨適應性的理論視域來考察,“四個自我”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基於自主性的適應性”意識,這種“基於自主性的適應性”從深層的理論維度構筑了“四個自我”的重要價值。政黨自主性與政黨適應性是政黨研究中的兩個重要的學術概念。政黨自主性,指的就是政黨相對獨立於組織內部個別政治力量和組織外部特殊社會群體的性質。沒有自主性的政黨意味著沒有自身的價值理念和行為規范,而成為從屬或依附於某一個別力量或特殊社會群體的工具性組織,由此必然會限制其社會組織、社會動員和獲取社會支持的能力,最終影響其政治生命。政黨適應性,指的就是政黨組織適應環境挑戰的能力和存活能力,其考察的是政黨組織的靈活性程度。政黨適應性對於政黨的生存和發展極為重要。任何政黨都不可能總是處於一個固定不變的環境中,需要根據環境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調適以不斷獲取自身生存和發展的資源和能量。而一旦政黨組織適應環境挑戰的能力弱化、腐化或喪失,政黨就會遭遇衰退甚至滅亡的風險。
“四個自我”可以分解為兩個組成部分:一是“自我”﹔二是“淨化、完善、革新、提高”。“自我”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於政黨自主性的追求,強調的是自身的價值理念和相對的獨立性質。“淨化、完善、革新、提高”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於政黨適應性的倡導,強調的是因應環境的變化而與時俱進的靈活調適性。“淨化”、“完善”、“革新”和“提高”四者的具體內涵又是存在分別的:“淨化”著重強調的是黨的形象的塑造,這種形象的塑造並非簡單地回歸革命黨的傳統形象,而是要基於環境的變化不斷塑造具有廣泛認同性的作為執政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形象。“完善”“革新”著重強調的是黨的能力的提升,這種能力的提升需要建構在對環境變化的信息監測和靈活反應的基礎之上。其中,“完善”主要指的是因應環境的變化而注重黨的存量資源的更為有效的運用和發揮﹔“革新”主要指的是因應環境的變化而注重黨的增量資源的更為積極的開發和利用。“提高”著重強調的是黨的建設的績效,是“淨化”、“完善”、“革新”三者有機整合的結果,綜合了黨的形象塑造和黨的能力提升兩方面的內容。
“四個自我”中的“自我”與“淨化、完善、革新、提高”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中,“自我”是基礎,脫離“自我”的“淨化、完善、革新、提高”,難免使黨迷失方向而墮落成為趨炎附勢的工具性組織,限制其理性化、常規化和非人格化的發展﹔“淨化、完善、革新、提高”是核心,缺乏“淨化、完善、革新、提高”的“自我”,就會使黨淪落成為剛愎自用的封閉性組織,限制其從社會中汲取生存和發展的能量和資源。由此而言,“四個自我”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基於自主性的適應性”意識。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強調“自我”,追求政黨的自主性,是因為中國共產黨肩負著推動和組織現代化的歷史使命,必須具有自身的價值理念和行為規范,必須朝向理性化、常規化和非人格化的方向發展,不能為黨內個別政治力量和黨外特殊社會群體所掣肘和牽制,否則就會在從屬或依附中迷失方向。“四個自我”中的“自我”,從組織內部的層面來看,要求中國共產黨必須抵制黨內抗拒理性化、常規化和非人格化的個別力量的影響,必須抵制超越憲法、法律、制度、紀律的組織和個人的特權現象,擴大其現代化的結構,提升其制度化的水平,防止政黨發展的內卷化和非理性的激進強制性變遷。從組織外部的層面來看,要求中國共產黨必須抵制外部特殊社會群體,尤其是伴隨著社會轉型而出現的新生精英群體的牽制,維護自身的相對獨立性質。隻有這樣才能維持其廣泛的代表性和決策的自主性,才能實現社會的平衡與和諧發展,獲取普遍的社會支持。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不僅強調“自我”,而且還強調“淨化、完善、革新、提高”,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在追求政黨自主性的基礎之上,倡導政黨的適應性,是因為中國共產黨不僅肩負著推動和組織現代化的歷史使命,而且在推動和組織現代化的過程中外部環境也對中國共產黨自身的價值體系、治理制度、組織架構和運行機制不斷產生沖擊,要求中國共產黨必須保持調適性和靈活性,以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改革開放帶來了中國經濟社會環境的深刻改變,適應經濟社會環境改變的新要求,中國共產黨不斷改進、調整和創新,推動自身從一個職業革命家的政黨逐漸向更具代表民意與回應民情的政黨轉變。
(作者單位:上海市委黨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