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黨報談“錢荒”:央行的變臉是一次警示
田俊榮
2013年07月01日08: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題:“央媽”緣何變“后媽”?(金海觀潮)

■下一階段,央行應在堅持穩健貨幣政策的同時,適時調節銀行體系流動性,並通過發行定向央票、差別准備金率等舉措,更有針對性地管理那些流動性管理不善的銀行,避免“少數人感冒,大家都吃藥”

這些天,金融市場上最熱門的事情莫過於“錢荒”,而央行在其中的表現尤為引人關注。

發端於5月下旬的銀行間市場“錢荒”,到6月20日達到了頂峰。那一天,平常3%左右的上海銀行間隔夜拆放利率大幅上漲至13.44%,創下歷史紀錄,盤中還一度躥升至30%的驚人高位。以往,每當資金面緊張時,被業內昵稱為“央媽”的央行總會及時出手,通過多種方式釋放流動性。而這次,在資金“旱情”最重的時候,央行卻“冷眼旁觀”,一夜間由“央媽”變成了“后媽”。

央行的變臉是一次警示。此次“錢荒”,表面上看,是受外匯佔款增速下降、企業所得稅集中清繳、端午節假期現金需求增加、補繳法定准備金等多種因素疊加影響,導致市場資金面供不應求所致。但從深層次看,則是因為部分銀行的流動性管理出了問題。一些銀行表外業務發展過快,一邊拼命搞同業拆借、發理財產品,低成本吸收資金,另一邊通過信托、券商資管等金融工具對外融資,大量資金流向地方融資平台和房地產市場。這樣的“玩錢”游戲不僅會導致資金在金融體系內“空轉”,難以流入真正需要支持的實體經濟,還會因為“短借長貸”的存在,埋下流動性風險的隱患。一些銀行貸款沖動強烈,資金備付水平低,由於它們的存在,金融機構流動性是否充足的重要標志——超額准備金率已從去年末的3.3%下滑至5月末的1.7%,對流動性風險的承受能力下降。還有一些銀行流動性應急機制不完善,大多建立在依靠從外部融入資金的基礎上,一旦外部資金趨緊,這種應急機制也就形同虛設了。正是由於這些銀行的流動性沒有保持在合理水平上,才會在市場資金面供不應求時雪上加霜、更加吃緊。這個時候,它們都習慣性地指望“央媽”解圍,而央行的變臉,無疑給這些銀行一個深刻的教訓,督促其按照審慎經營的思路加強流動性管理,也倒逼其“把錢用在更合適的地方”,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更有力地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央行的變臉也是一次“可控的壓力測試”。雖然隨著“錢荒”的升級,出現了股市暴跌、債券招標未招滿、基金贖回壓力加大等現象,但整體來看,當前我國金融體系不大可能爆發系統性的流動性風險。5月末,我國廣義貨幣(M2)余額高達104.21萬億元,同比增長15.8%,流動性總量並不短缺﹔銀行業盈利平穩增長,資本較為充足,風險防御能力較強,銀行體系比較穩健﹔存款准備金率處於高位,央行擁有充足的“彈藥”來調節流動性。在這樣的形勢下,抓住“時機”給一些銀行糾糾偏,也有其可行的一面。

適度的“變臉”利大於弊,但如果不加控制任由“錢荒”持續,整個金融體系就有可能出現流動性過度緊縮﹔就會限制銀行的信貸投放能力,形成貸款“量少價高”的局面,不利實體經濟發展。下一階段,作為“最后貸款人”的中央銀行,應在堅持穩健貨幣政策的同時,適時調節銀行體系流動性,保持貨幣市場穩定。值得圈點的是,央行在6月25日表示,已向一些符合宏觀審慎要求的金融機構提供了流動性支持。此外,央行還可以通過發行定向央票、差別准備金率等舉措,更有針對性地管理那些流動性管理不善的銀行,盡量避免“少數人感冒,大家都吃藥”的情況發生。

(責編:萬鵬、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