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中國工程院院士魏復盛:美麗“中國夢”是老百姓共同的追求
張亦筑
2013年07月01日09:51   來源:重慶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人物簡介 魏復盛,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研究員,研究方向包括環境化學、環境污染與健康、環境監測分析技術與方法等,曾組織並承擔了科技部一系列重大攻關課題,取得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近十余年還承擔了多項中美科技合作課題。

  核心觀點

  以犧牲環境換來的經濟發展絕不是“中國夢”。環境保護並不排斥經濟發展,相反,環境保護可以優化經濟發展,促進二者協調發展,達到“互生雙贏”。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每天喝上干淨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生活質量越來越高,過得既幸福又健康,這就是他們心中的“夢”

  重慶日報:最近,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您是如何理解這個“夢”的?

  魏復盛:“中國夢”看似很宏大,其實離我們的生活很近。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每天喝上干淨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生活質量越來越高,過得既幸福又健康,這就是他們心中的“夢”。

  在十八大報告中,首次出現的“美麗中國”無疑是最能激起全社會的共鳴、最受老百姓歡迎的詞。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說到底,這也是老百姓對美麗“中國夢”共同的追求。

  重慶日報:為什麼會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如此高度?

  魏復盛:從歷史發展階段來看,發達國家通過200多年的工業化發展,已經進入后工業化社會,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基本得到解決。但我們的工業化起步時間比較晚,發展隻有30多年時間,目前還處於工業化中后期,工業化還在加速,城鎮化也在加速,“兩化”同時加速,資源的消耗增加,環境污染的風險也增大。

  過去我們並不是不重視環境保護,但一是缺乏經濟實力,二是認識不太到位。很多地方政府在處理經濟和環境的問題時,如果發生矛盾,往往是犧牲環境保經濟增長,把經濟放在第一位,把環境放在次要位置,造成環境欠賬太多。

  由於過去的經驗教訓,現在黨和國家逐漸意識到這個問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科學發展,已經到了非轉不可的時候。

  另外,老百姓的環保意識也大為提高。所以說,盡管落實到行動上還有一定距離,但上上下下都形成了環境保護的共識和氛圍,以犧牲環境換來的經濟發展絕不是“中國夢”。

  雖說目前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還沒有得到根本扭轉,但估計在2030年—2050年期間,我們的環境質量將達到與發達國家相當的水平

  重慶日報:從環境監測結果來看,我們目前的環境狀況如何?

  魏復盛:如今,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污染、治理環境,但實際上,控制污染的速度卻趕不上污染產生的速度。比方說,雖然有很多企業都說自己排放達標,但以前隻有一家企業在排污,現在是100家企業在排污,即便是都達標了,環境也是承受不了的。

  不過,從國際經驗來看,當人均GDP達到5000—7000美元時,政府就會拿出更多的錢來治理環境,環境污染就會從上升期進入平台期,再經過一定階段的治理,環境污染又將進入下降期。中國人均GDP已經超過了5000美元,正在進入平台期。

  我們提出要在203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2050年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那麼,雖說目前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還沒有得到根本扭轉,但估計在2030年—2050年期間,我們的環境質量將達到與發達國家相當的水平。

  另外還想說明的是,如果與歐美發達國家進行同階段的環境質量比較,實際上我們現在的環境質量比他們過去更好,因為我們在發展過程中,也吸取了他們的教訓。

  所以,我們還是應該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待環境污染問題。只是必須正視的是,目前中國工業化還未完成,仍是發展中國家,環境保護的確面臨很大的壓力。

  重慶日報:那我們該如何更好地解決環境保護面臨的困境?

  魏復盛:針對現階段的環境問題,我們應該有具備中國特色的環保路線圖,實現全過程的污染控制與修復,採用法律、行政、經濟、工程和科技等綜合措施來實現環境保護的目標。

  首先是源頭控制。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採用高新技術從源頭上降低資源消耗,減少污染排放,減輕環境的負擔。這是最為關鍵的。如十八大報告所說,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

  其次是末端治理。在減少污染以后,很多生產過程並不能完全做到零污染、零排放,因此末端治理不能淘汰和取消。

  另外還需要進行生態修復。對過去沒有認識到或由於技術和資金原因,已經遭受污染的區域和流域,利用天然生態系統進行修復和淨化,實現綜合治理。

  這並不是一系列具體措施,而是一種發展理念和思路。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環境保護的目標。

  世界上並沒有什麼廢物,只是它被放錯了地方。在某一些地方它是廢物,在另一些地方它就成了資源。環境保護並不排斥經濟發展,相反的,環境保護可以優化經濟發展,促進二者協調發展,達到“互生雙贏”

  重慶日報:如今,發展循環經濟已成為一種全球趨勢。這是否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魏復盛:循環經濟一詞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作為資源缺乏的國家,日本發展循環經濟走在了世界前列,在資源重復利用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過去,我們的經濟發展依靠的是“原料——產品——廢物——污染”的線性經濟發展思路,造成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這已經不再適應現在的發展形勢需要。要真正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應該摒棄“三高一低”的模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低物耗、低能耗、低污染和高產出、高效益。我們應該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

  如何發展循環經濟?比如,可以倡導建立很多生態工業園區,在園區裡,一家企業的廢料可以成為另一家企業的生產原料,形成一個循環經濟的產業鏈。

  舉個例子來講,鋼鐵廠在鋼材深加工中,需要用鹽酸對鋼材表面進行酸洗除鏽處理,產生的廢水若直接排出會污染環境,若進行酸鹼綜合處理則需要大量氫氧化鈣。但如果附近有一家企業,專門生產自來水廠用的淨水劑,那麼鋼鐵廠產生的廢水和鐵鏽都可以作為原料為其所用。

  所以說,以環境保護的眼光來看,世界上並沒有什麼廢物,只是它被放錯了地方。在某一些地方它是廢物,在另一些地方它就成了資源。環境保護並不排斥經濟發展,相反的,環境保護可以優化經濟發展,促進二者協調發展,達到“互生雙贏”。

  發展循環經濟,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需要社會各界廣泛參與,這也關系到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城市和鄉村。隻有大家都行動起來,我們才能真正感受到,天是藍的,水是清的,地是綠的,環境是優美的,生活是賞心悅目的,真正實現美麗“中國夢”。

(責編:吳思瑤、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凝聚中國力量 實現中國夢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