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一輪改革從哪突破?應該採取什麼措施?路線圖和時間表是什麼?在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上,與會嘉賓高度關注中國改革進程,他們認為,相比於重復強調改革口號,有一個解決問題的“明確預期”更為重要。
“社會主要矛盾沒變,但老百姓的物質文化需求變了。當前的發展理念和發展階段的訴求已經不相適應,這一點政府很多職能部門還沒有感覺到緊迫性。”與會嘉賓、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老百姓的發展需求強烈,強烈要求經濟社會發展、轉型。但是政府的發展理念卻不能適應這種需要。
遲福林指出,當前存在的一大問題是改革在推動消費主導經濟轉型上的潛力遠未發揮出來,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依然滯后,這與利益相關部門固守自身利益,不願觸及利益有關,而且觀念上的障礙比較多。
在論壇上很多嘉賓指出,不少地方政府投資“依賴症”嚴重,忽視了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根據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2012年消費對於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1.8%,超過投資貢獻率50.4%。但目前的普遍現象是居民消費率佔GDP的比重仍偏低,地方政府對於刺激消費不夠重視,也缺乏操作辦法。“政府主導型增長特征依然突出,這種常態化傾向反映了政府職能轉變滯后。”經濟學家張維迎說。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高尚全直言,改革的難度和阻力加大,改革領導力減弱,怕冒風險和畏難情緒削弱改革驅動力,甚至出現了打著改革旗號的“假改革”,這背后卻是政府自身利益的不斷固化。
“政府的定位沒有擺正,即便是一些立法,也是以對口部門來牽頭,就變成了部門利益的強化。本來是改革要取消部門利益,結果在一些領域是通過立法強化了部門利益。”高尚全說。
嘉賓們認為,一些既定的改革攻堅久攻不下、久拖不決,有的改革政策決策長期難以落地,這些“半拉子”改革也在貽誤改革進程。中華民營企業聯合會會長保育鈞說,市場准入阻力重重,“新36條”執行效果仍不明顯,2012年隻有5%的民營企業負責人認為市場准入有明顯改善。
遲福林說,中央提出“放寬市場准入,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但相關的政策體制障礙一直沒有破除,至今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等領域還面臨著比較嚴重的“玻璃門”現象。
今年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上海團審議時強調:改革“要勇於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和利益固化的藩籬,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國務院參事夏斌說,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經不能解決問題,必須要有明確的“頂層設計”。拖拖拉拉的改革也不為國人所容忍,所以必須要有徹底解決問題的“明確預期”。(新華社記者夏冠男)
來源:《改革是最大紅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