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到多國,從蘇聯模式到中國道路,走過了五百年。當我們用肅穆的雙眸回望這一歷史進程時,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邏輯會有更加清晰、更加深刻、更加堅定的認識。
現有資料表明,“社會主義”(social-ism,詞根源於拉丁語sociare,意指聯合或共享)一詞,最早可能是意大利傳教士朱利安尼在1803年提出的,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而就思潮或學說而言,從莫爾1516年發表《烏托邦》算起,社會主義至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在16-19世紀這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生發展的時期,西方社會一方面出現了生產力的巨大進步,但另一方面也呈現出勞動人民的普遍貧困,資本主義制度對於勞動人民而言是“一幅令人極度失望的諷刺畫”。正是出於對勞動人民貧困和苦難的同情,一些資產階級優秀知識分子開始反思和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空想社會主義應運而生。空想社會主義反映了早期無產者利益和願望,雖然它含有十分虛幻和空想的性質,但是它是對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矛盾最早的批判,它提供了啟發工人階級覺悟的寶貴思想材料,提出了對未來社會的許多天才設想。
19世紀中葉,隨著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不斷發展和資本主義社會各種矛盾日益尖銳,工人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工人運動迫切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引。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實現了人類思想史上的壯麗日出。科學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夠超越空想社會主義,就在於它超越了道義批判,立足於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這兩個偉大發現,不僅根據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來揭示所有制關系的演進,而且根據人與自然關系的矛盾運動來探討人的自由發展,在哲學和經濟學的結合上走向歷史深處,科學証明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歷史性及其最終命運——它必將因對生產力發展和人的自由個性發展的雙重阻礙而被社會主義公有制取代。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特點。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不斷由西方傳播到東方,在俄國的影響力日益擴大。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科學社會主義遭遇因時代變化而引發是否“過時”的國際論戰,俄國社會出現了“向何處去”的激烈爭論。列寧將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與時代特點和俄國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提出並成功實踐社會主義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勝利的理論,帶領布爾什維克奪取十月革命偉大勝利,實現了社會主義由理論到現實的偉大轉變,並對俄國這樣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偉大的探索。
列寧逝世后,斯大林領導蘇聯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基本上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並在實踐中取得很大成就。在這一過程中,蘇聯逐步形成了以高度集中為主要特征的經濟政治體制。蘇聯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揮過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嚴重弊端。后來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體制障礙。蘇聯和東歐國家在不同時期進行過一些調整,但這種調整偏離了正確方向,在各種因素綜合作用下,最終導致蘇東劇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出現嚴重曲折。
在中華民族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時期,各種主義和思潮都進行過嘗試,資本主義道路沒有走通,改良主義、自由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無政府主義、實用主義、民粹主義、工團主義等也都“你方唱罷我登場”,但都沒能解決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問題。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引導中國人民走出了漫漫長夜、建立了新中國。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我們黨在成立之初,就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期望,鮮明提出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最終方向是社會主義。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人民,對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落后的大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艱辛的探索。盡管探索艱辛坎坷,但是我們所取得的積極成果是極其寶貴的,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准備、物質基礎。
在深刻反思世界社會主義的歷史經驗、深刻總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裡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高難度的歷史課題,進行了一以貫之的接力探索,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偉大事業,譜寫了科學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發展的新篇章。當前,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正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道路奮勇前進,繼續開拓創新,正在譜寫科學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發展的嶄新篇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它“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別的什麼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証統一,是植根於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到多國,從蘇聯模式到中國道路,這一歷史進程,標示著深刻的歷史邏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曾幾何時,因為二戰后西方發達國家的自我調整和暫時繁榮,特別是由於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蘇東劇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谷。然而,20世紀90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特別是當前席卷歐美諸國的國際金融危機,再次暴露出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考驗和比較中展現了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前景。中國不但沒有在不絕如縷的“崩潰論”中停滯甚至倒退,反而“風景這邊獨好”。我們可以用歷史的方法、比較的方法、實証的方法來作分析:中國和印度都是人口大國,新中國1949年成立,印度1947年獨立﹔1952年,印度人均生產總值是52美元,中國是48美元﹔印度選擇資本主義道路,中國走有自身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60年后,中國生產總值佔世界總量的9.5%,人均生產總值5414美元﹔印度生產總值佔世界總量的2.31%,人均生產總值1389美元。又如,前蘇聯解體后的第一年即1992年,俄羅斯經濟總量排名世界第八,中國排名第十﹔到2010年,俄羅斯經濟總量排名世界第十,中國排名世界第二。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才能指引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縱觀世界社會主義史500年,社會主義經歷了紛繁復雜的流派演變。除去一些假借社會主義之名而行其他主義之實的派別以外,各種社會主義流派盡管都有自己的體系,但它們具有共同的價值指向:批判資本主義及其所造成的罪惡,試圖以理想的社會制度取而代之。正如捷克學者考斯特所言:“隨著資本主義的出現而形成的一切社會主義思潮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這就是擺脫(資本主義)的經濟剝削和社會壓迫。”盡管資本主義“垂而不死”,但馬克思、恩格斯關於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分析沒有過時。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不僅清楚地表明所謂新自由主義走向窮途末路,同時也表明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全面危機。美國著名左翼經濟學家大衛·科茨最近明確指出:“資本主義在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有其自身矛盾,而這些矛盾最終會引起資本主義的制度危機”。社會主義是作為資本主義的對立物、批判物、取代物而產生的,無論是懷有偏見,還是心存疑慮,都無法改變社會主義成為人類社會的追求目標這樣的歷史走向。
當今時代,既是和平與發展作為時代主題的時代,也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制度、兩種前途、兩條道路、兩種力量的反復較量和生死博弈的時代。西方把資本主義標榜為最理想的社會,並認為是“歷史的終結”,實際上是孤芳自賞,一廂情願。隨著世界金融危機的進一步加深,西方的一些政治家和學者不得不修正他們的極端觀點,對中國的發展進步表示“出人意料”。1992年春,當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出現嚴重曲折時,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指出:“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收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目前相對於西方資本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在煥發勃勃生機,這無疑在向世人昭示:社會主義能取代資本主義,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規律,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民族一定會走向偉大復興。
當然,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准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必須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實際出發,必須毫不動搖堅持與時俱進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