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中藥裡的西方元素
楊雪
2013年06月24日10:3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在我們的中藥方裡,其實有許多來自西方的元素。比如“乳香沒藥散”。

“乳香沒藥散”見於明代《普濟方》:乳香、沒藥、當歸、砂仁、枳殼(米炒)、甘草各等分,研末內服,主治跌打損傷。《本草綱目》雲:“乳香活血,沒藥敗血,皆能止痛消腫生肌,故二藥每每相兼而用”。還有的醫學書籍記載說——乳香,氣香竄,味淡,故善透竅以理氣﹔沒藥,氣則淡薄,味則辛而微酸,故善化瘀以理血。其性皆微溫,二藥並用為宣通臟腑流通經絡之要藥。故凡心胃脅腹肢體關節諸疼痛皆能治之。乳香、沒藥因為功效相似,中醫師常一並使用,在處方上寫“乳沒”,意即“乳香加沒藥”。

追溯一下乳香與沒藥的來源,你會發現所謂國粹的中藥,亦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結晶。

乳香是一種由橄欖科植物乳香木產出的含有揮發油的香味樹脂,古代主要用於宗教祭典,也當作熏香料使用。乳香一詞是由意譯阿拉伯文“奶”而來,意思是樹脂從乳香木滴出時像乳液一樣。乳香採集時要在樹皮上割開傷口,流出乳狀汁液,接觸空氣后變硬,成為黃色微紅的半透明凝塊。乳香主要產於北非及西非,古代集散中心集中在現在的也門、阿曼的佐法爾和哈德拉毛地區。古埃及和古羅馬的祭司曾大量使用乳香在神廟中制造異香繚繞的神秘氣氛。據說羅馬皇帝尼祿在皇后的喪禮上燒掉了足夠供應羅馬城一年份的乳香。現今天主教的重要彌撒中仍常用到乳香。

2000年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阿曼的乳香之路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乳香之路,又稱乳香貿易遺址,包括了阿曼國境內四個遺址,分別是盛產乳香的杜克河谷、出口乳香的霍爾羅港口、保留古代往來沙漠商隊足跡的綠洲敘氏爾以及位於佐法爾省的巴利迪城,它們見証了當年乳香貿易幾百年的繁盛。乳香之路有兩條路線,海上航線和陸路商道。陸路通道起點是阿拉伯半島的南部地區臨近阿拉伯海的沿岸港口基納,一路向北進發,到達沙特阿拉伯的北部佩特拉后,轉至到美索不達米亞,即兩河流域。另外一路轉道到達大馬士革和其他腓尼基沿岸的各個城市。海上航線從阿拉伯半島南端出發,沿紅海北上,一直到埃及和其他地區,此航線完全由阿拉伯商人獨佔。公元11世紀,阿曼開辟至中國廣州、泉洲的海上航線,每年向中國出口數十噸以至上百噸乳香。北宋時皇帝尊崇道教,對乳香的消費大增,“道場科醮無虛日,永晝達夕,寶香不絶……襲慶奉祀,日賜供乳香一百二十斤”。

沒藥不是沒有藥,是阿拉伯文的音譯,意為“苦”,來自一種會滲出帶芬芳氣味的樹脂的灌木或喬木,樹的外皮和木質都有濃烈的香味,樹干和樹枝會自然地滲出樹脂,樹脂的味道苦澀且有點刺激。耶穌被釘上十字架時,有“拿沒藥調和的酒給耶穌,他卻不受”的記載。沒藥亦產自古代西亞及東非一帶,長在沙漠邊緣非常干燥的地方﹔可能早於乳香,或者一起來到了中國。《北史》中即有記載。在古代西亞沒藥是一種有神奇療效的藥物。希伯來人將沒藥制作成各種芳香劑、防腐劑和止痛劑,或者做成油膏涂抹在傷口促進傷口愈合,亦用來抑菌或為婦女清潔淨身。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沒藥可以調節甲狀腺機能,具有消炎、殺菌、止痛以及對抗病毒作用,對傷口發炎、表皮潰瘍、喉嚨痛等有很好的療效,並能增強免疫力,是重要的日常保健用藥。

非常奇特的是,乳香首先是一種香,亦可藥用﹔沒藥主要是一種藥,也有香味。西方兩種極其重要的香料和藥物,跋涉千裡,在中國被奇妙地使用,不但成了中醫的經典良藥,而且走出所謂的殿堂,飛入尋常百姓之家。其實這並不是個別的例子,在唐人編撰的《海藥本草》這本古代醫學專著中,專門記述了由海外傳入中國的藥物,注明外國產地的藥物達96種,如金線礬“生波斯國”、人參“出新羅國所貢”。

中西文化的交融也可見一斑。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