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方與伊朗加緊較量,伊朗形勢更趨緊張
西方進一步加大對伊朗施壓。政治上,採取合縱連橫策略,在國際上孤立伊朗,力圖說服中、俄等大國聯合對伊朗進行制裁。軍事上,西方聯合對伊朗進行武力威懾。美國“林肯”號航母與美、法海軍護衛艦通過霍爾木茲海峽,與“卡爾文森號”航母會師 ,三艘航母同時聚集海灣地區﹔英國也派遣大型驅逐艦前往海灣,對伊朗形成強大軍事威懾。經濟上,歐盟宣布對伊朗石油禁運。1月23日,歐盟外長會議決定,禁止成員國從伊朗進口、轉運石油和成品油,並對伊朗中央銀行實施制裁,禁止為伊朗的石油貿易提供融資和保險服務。
伊朗不斷示強並以靈活務實策略應對壓力。在外部壓力不斷加大的背景下,伊朗在霍爾木茲海峽舉行大規模海上軍事演習,軍演結束當天試射了艦對艦、地對艦等最新式國產中程導彈,在與阿富汗交界的地帶進行陸地軍事演習,發出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的威脅,旨在顯示伊朗具有強大的軍事防御和反擊能力,警告美西方不可輕舉妄動。針對歐盟的石油禁運制裁,伊朗一方面再次暗示封鎖海峽的可能,另一方面表示主動中斷對歐盟的石油供應,打擊歐洲經濟。同時,伊朗加緊外交斡旋,積極爭取國際支持。從9日開始,內賈德出訪委內瑞拉、尼加拉瓜、古巴和厄瓜多爾,在行程中不斷批評美國對伊朗政策,爭取盟友同情與支持。在重啟核問題談判上也表現出一定靈活性。總體看,美伊仍在加緊博弈,尚未到最后攤牌階段。但雙方態度強硬,不斷出台對抗舉措,伊朗局勢緊張程度加劇。
(二)敘利亞局勢日趨惡化,國際社會密切關注
從2011年3月至今,敘利亞國內動亂已有10個多月,至今仍然僵持不下。盡管阿拉伯國家聯盟(阿盟)已經向敘利亞派遣了觀察團,但敘利亞局勢仍日趨惡化,沖突不斷升級,甚至觀察團成員也遭到襲擊。在國內局勢僵持不下、國際壓力持續不斷的情況下,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於1月10日在大馬士革大學發表公開講話,爭取民眾和國際社會的同情。
國際社會一直持續關注局勢變化。美國等國家堅持要求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下台,俄羅斯航母卻在敘利亞上演“一日游”。阿盟處在風口浪尖 。阿盟觀察團19日結束在敘利亞為期近一個月的觀察任務,觀察團未能阻止暴力沖突繼續發生,也未能如美西方所願,達到對巴沙爾•阿薩德政權施壓、促其下台的目的,觀察團以失敗告終。22日,阿盟再次召開敘利亞問題外長會議並通過決議,要求巴沙爾•阿薩德向第一副總統移交權力,並在此后兩個月內成立由當局和反對派共同參與的聯合政府。同時,阿盟與西方國家加緊磋商,推出以阿盟新倡議為基礎的涉敘問題安理會決議草案。安理會隨后舉行閉門會議,討論阿盟與西方共同提出的涉敘決議草案。俄羅斯冷眼面對西方輿論大舉圍攻,堅決阻攔涉敘提案。阿盟新倡議旨在敦促阿薩德交權下台並為其后的權力過渡作出安排,在遭到敘利亞政府和俄羅斯等國的堅決反對后,阿盟有意通過尋求安理會支持使敘利亞問題國際化,為有關各方特別是西方進一步公開介入創造條件。
(三)美日韓加緊商討朝鮮半島形勢,朝鮮對韓、日示強以凝聚國內民心
1月17日,美日韓三方會談如期舉行,就朝鮮半島局勢和其他地區和全球性問題進行磋商。三國重申對2005年9月六方會談聯合聲明的承諾,包括“以和平方式在朝鮮半島實現可核查去核化”的核心目標﹔一致同意朝鮮重返談判、通過對話改善同美日韓關系,維護半島局勢穩定﹔期待同中、俄及其他重要伙伴進行接觸。可見,美日韓對朝工作重點旨在保持半島局勢穩定,防止朝鮮做出冒險舉動。
朝鮮對內突出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對日韓則示強以凝聚國內民心。22日,朝鮮召開金正恩主政后的首次內閣擴大會議。會議強調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主調,突出內閣在具體推進經濟工作中的作用。對日韓不斷示強,朝中社發表社論,批評日本在朝鮮哀悼期間的不當言論,譴責“日本從未在朝鮮問題上做過善意舉動”。朝鮮祖國和平統一委員會抨擊李明博在新年演說中要求朝鮮中斷核活動是“不自量力的妄言”,強調朝鮮是全世界公認的擁核國家,核遏制力是朝鮮最重要的革命遺產。朝鮮近來舉措更多出於樹立金正恩政權權威、凝聚國內民心等考慮,朝鮮“擁核自重”既為增強安全保障,也為未來談判提高籌碼。
(四)奧巴馬發表國情咨文,為競選連任主張定調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1月24日晚發表的任內第三次年度國情咨文,也是奧巴馬本屆任期中的最后一次,既打“經濟牌”,也打“外交牌”,為今后內外政策走向尤其是競選連任主張定調:一是強調增加就業,提升經濟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主張採取有力措施重振制造業、促進外遷企業回歸、發展本土能源、投資教育,以促進就業﹔改革金融、鼓勵創新、增加出口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二是建立公平的經濟體系,改革稅收機制,主張限制利益集團對國會決策的影響,拉攏和爭取中間選民,取悅中產階級。但在內政和經濟方面乏善可陳。三是大打“外交牌”,展示外交成就,闡述對外政策。渲染終結伊拉克戰爭和擊斃本•拉登兩大政績﹔強調“美國將堅決阻止伊朗獲取核武器,不惜一切手段實現這一目標”,同時,提出和平解決伊朗核問題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前提是伊朗放棄謀求發展核武器﹔發出重視亞太的信息,重申美國是“太平洋國家”, 意在突出其亞太政策。
此次國情咨文中五次提到中國,與前兩份國情咨文相比,提及中國的次數逐年上升,對華貿易態度趨於強硬,指責中國不按規則行事、盜版、財政補貼,提出建立“貿易執法機構”,專門負責調查中國等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但有關措辭卻第一時間遭到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的反駁。總體看,在美國經濟增長乏力、失業率高企、選舉因素升溫、黨派斗爭激烈的背景下,此次國情咨文的主調是為自己政績貼金,為競選連任鋪路。
(五)標普、惠譽輪番下調歐盟成員國信用評級,歐債危機雪上加霜
國際主要信用評級機構標准普爾公司1月13日宣布下調法國等九個歐元區國家的長期信用評級,稱歐元區目前所出台的政策仍不足以遏制主權債務危機的進一步蔓延。標普認為,歐洲領導人近期採取的政策措施不足以全面應對歐元區內部存在的系統性壓力。歐債危機的根源並不僅僅是寅吃卯糧的財政問題,而是歐元區核心國家和邊緣國家競爭力差距不斷拉大的必然結果。
“屋漏偏逢連夜雨”,繼標普下調歐洲九國主權信用評級后,27日,國際三大主要評級機構之一的惠譽評級公司也宣布下調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時、塞浦路斯以及斯洛文尼亞五個歐元區國家的主權信用評級,或致歐債危機進一步惡化。惠譽警告歐元區持續的債務危機將進一步危害這些國家的融資能力,歐債危機正成為全球經濟發展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危機正在向歐元區核心國家蔓延。標普、惠譽輪番下調歐盟成員國信用評級的做法,也遭到業內人士的質疑。歐洲央行執行委員會理事斯塔克稱,這種做法令人擔憂,對於結束歐債危機沒有幫助,反而會令形勢進一步惡化。
(六)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召開,尋求塑造全球新模式
1月25—29日,第42屆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在瑞士達沃斯舉行,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600多名代表與會。會議以“大轉型:塑造新模式”為主題,這一主題設置表明,世界經濟論壇充分認識到目前全球各領域存在的深層結構性問題,需要改變以往治標不治本的做法,進行全面深入的變革,促使人們從更深層次思考一些根本性問題。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現任主席施瓦布教授指出,經濟危機表明資本主義制度亟待改革,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未能從2008年國際金融和經濟危機中吸取足夠教訓,無力應對債務危機等新風險,“試圖通過過時的制度解決現在面臨的問題,隻能使世界陷入新一輪危機”,造成經濟螺旋式衰退、社會動蕩、貿易保護主義和民族主義盛行。必須對現行資本主義模式的一些弊端進行革新。
歐債問題成焦點。歐債危機因為波及范圍廣、影響深,成了幾乎所有討論的焦點。年會前夕,標普、惠譽等評級機構先后下調了歐元區部分國家的評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大幅下調了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並警告歐債危機會拖累全球經濟的增長。愈演愈烈的歐債危機陰霾籠罩在達沃斯上空,引發與會者對全球經濟前景的擔憂和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反思。歐債危機在某種意義上說是資本主義制度為拖延危機而採取的“飲鴆止渴”辦法導致的惡果,而危機的解決既考驗歐洲領導人的政治智慧,也很可能成為制度或模式創新的嘗試。
此外,1月21日,埃及人民議會選舉結果揭曉,伊斯蘭政黨贏得71%的席位,伊斯蘭主義勢力已在埃及政壇佔據主導地位。29日,古巴共產黨(古共)首次全國代表會議在哈瓦那閉幕,古共第一書記、古巴國務委員會主席勞爾•卡斯特羅強調全黨放棄舊有的思維模式,呼吁全黨與腐敗現象作斗爭。會議宣布打破公職官員終身制,這是古巴革命以來最有力的政治改革措施,將有助於實現領導層新老交替,防止權力過度集中。(執筆:孫炳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