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程中原:《國史稿》第三卷編寫的最大難題
第三卷主編、研究員程中原
2013年06月19日10:05   來源:當代中國史研究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題:參與《國史稿》第三卷編寫工作的一些體會

結合20年來參與《國史稿》第三卷(1966∼1976年)的編寫工作,主要有八點體會:

第一,從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這一光榮事業,必須具有使命感、責任心、自覺性

參與國史編研工作是人生一大機遇,是十分難得的光榮事業。有沒有使命感、責任心、自覺性,是可以由實踐來檢驗的,即是否認真負責做好工作,保質保量按時完成任務﹔是否盡心,念念不忘《國史稿》的編寫。同時,在遇到挫折、曲折、不順利時,能否堅持,能否堅守,充滿信心,毫不懈怠。

第二,《國史稿》總的指導思想和大的框架結構必須十分明確

《國史稿》編寫一開始指導思想就很明確,十分強調要“維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利益和榮譽”。以后又強調要發揮國史資政、育人、護國的功能,要服務於全黨全國工作的大局。在實踐中逐步形成必須遵循的若干原則,如必須運用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努力做到實事求是,做到歷史與邏輯的統一,力求寫出一部具有國家水平的權威性的信史﹔遵循中央的兩個歷史決議,同時要有創新精神﹔維護國家的利益和榮譽﹔緊緊抓住新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大力弘揚成就和經驗,正確認識錯誤,總結教訓﹔注意體現國史特點﹔夾敘夾議,文質兼備,詳略得當。

第三,十分重視檔案史料的查閱、搜集、整理

為寫好《國史稿》第三卷,除在中央檔案館查閱檔案以外,還在中央辦公廳、國家經委、鐵道部、冶金部、教育部、文化部以及一些地方檔案館查閱了大量檔案,還查閱了“兩案”審理的部分材料。大量查閱和研究檔案材料,使《國史稿》第三卷具有不少新材料。

第四,十分重視口述史料的採訪、搜集、整理

採訪的作用,不僅能了解史實,收集史料,還能得到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刻認識和正確判斷。例如,當代中國研究所請鄧力群系統講解了所親歷和了解的新中國發展過程中的要人大事,后來編印成《國史講談錄》(七本)﹔還邀請相關部委和基層負責人來所作專題報告,他們都提供了寶貴的口述歷史。但要注意,口述史料往往需要與檔案資料等綜合起來考察和運用。

第五,心裡挂著問題,時時處處留心

毛澤東寫批語推薦的徐寅生的《怎樣打乒乓球》,其中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把日常遇到的事情同打乒乓球聯系起來,從中受到啟發,改進、提高打乒乓球的技術。做好國史研究編寫工作,道理也是一樣的,而且更加重要。讀書看報,搞剪報,搞摘記,長期積累,時時留意有用的史料、好的文章和語句、別人的觀點和自己閃光的思想。

第六,要注重理論思考

弄清史實(來龍去脈)、辨明聯系(前因后果)、作出判斷(是非曲直)、提煉概括(探尋規律)、回答問題,歷史研究與編纂的這些基本環節,都需要注重理論思考。在《國史稿》第三卷編寫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大致有兩類。第一類是對理論問題和歷史問題的總的判斷。例如,對毛澤東關於理論問題談話的理解和評價問題,可以說是寫第三卷遇到的最大難題。我們沒有採取簡單化的全盤否定的辦法,而是聯系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以及當時條件,對談話本身和實際影響作了比較辯証的分析。第二類是比較重要的一些具體問題,如關於1975年“整頓”中斷的歷史必然性。我們運用恩格斯關於社會悲劇的論述(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事實上不可能實現),從現實、路線、理論三個層面分析鄧小平和毛澤東的分歧,說明1975年“整頓”中斷的歷史必然性。

第七,要多寫

研究心得和學術成果要形諸文字。從想再到寫,是多次概括,多次升華。採用的形式可簡可繁,可長可短,可大可小。筆要勤,有所得時就寫。可以寫隨筆、記事和論文等各種類型的文章﹔要重視資料整理編纂﹔要選定專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寫出專著﹔要在某個領域取得發言權或者話語權,逐漸成為領跑者﹔還要注意學術成果的大眾化,使我們的研究成果為公眾享用,並傳播到海外去,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歷史,正確認識中國,喜歡中國。

第八,要虛心求教

筆者在當研究室主任時,不僅抱著虛心向室內成員學習的態度,而且向所外同行虛心求教。同兄弟單位團結合作,這是做好國史編研工作的重要一環。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當代中國史研究》
· 程中原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