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與人息息相關,是最早與人類相伴隨的產業。它是古老的、悠久的、傳統的﹔也是最有生命力的,不斷現代化的。
農業是人的衣食之源,生命之源,也是人類家園中最重要的生物鏈、生態鏈。人類生存發展離不開農業,而農業發展取決於"天",取決於"地",更取決於人。天不助農,地不利農,人不愛農,農業就無從發展。農業與天、與地、與人同在 。天災、地患 、人禍,都可能影響和危害農業。
天有不測風雲,時節變化多端。農業要看老天臉色,自然風險無法預料。中國古人講天時,講天理。講天時就是指農業要順應天時。淮南子劉安發明24節氣,教導人們適時耕種,別誤農時,別誤農事。古人特別講天理,主張天人合一,要求人們認識自然規律,適應自然規律,按照自然規律辦事﹔要求人們懂氣候、季候、物候,一年四季,順天應變,以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不過,后來也還有人提出人定勝天,充滿了戰天的豪氣,但對人的智能的估量似乎超越了時代。然而從今天來看,隻要有科技創新精神,在某些方面"勝天"一籌,也許是能夠辦到的。人工降雨就是一個成功的范例。現代化農業既不能違天時、也不能抗天理,隻要識天象、得天力,實現天與人的良性互動,而不要盲目地去干與天斗的蠢事,現代農業一定能有一個新景觀、新氣象。
地有不同的形、不同的貌 、不同的質,農業生產必須因地制宜,不能擺脫地理環境制約。無地不能生根發芽,貧地不能豐產豐收。什麼地種什麼?是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中國古人講地利、講地氣。就是根據地形、地貌,擇地而耕、擇地而林、擇地而牧、擇地而漁﹔根據地質、地溫,適地選種、適時播種、及時收割、及時收藏。平原、草原、山林、丘陵、湖泊、濕地,不僅產出糧食作物,形成常規農業﹔而且產出無數土特產品,構成特色農業。現代人利用地理、地力,不僅形成大規模優勢產業帶,而且構成眾多特色產業區,成為農業經濟中一道道閃光的亮點。土地是一個深厚而博大的有機世界,蘊藏著供養人類的乳汁。隻要我們應用不斷發展的地理科學、生物科學,注意保護利用,合理開發,真正做到地盡其用,而不是盲目地去干過度開發的蠢事,就能開創一個生態平衡、特色鮮明、優質高產、安全的、可觀賞的新型農業。
農業問題,最關鍵的是人。中國古人講"人和",講"人治",十分重視人的因素。"人和"不僅是指人際的和諧,而且還包含著人與天地的和諧,即"天人互動"、"天人感應"。"人治"不僅是指對社會、對民眾的管理,也包含著對大自然的治理。傳統農業主要依靠人的體力。現代農業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和智力。智力勞動是一種創造性勞動,主要體現為科學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體現為經營管理的改革和創新。古代中國,農學由於統治者重農而受到重視,傳統農業科學技術長期走在世界前列。物候歷法、水利工程、傳統農具、育種技術等,稱之為古代農業"四大發明",對人類的農業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近代以來農業科學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出現了差距,農業勞動者的素質與現代農業的要求存在著距離。中國農業勞動者隊伍龐大,如果說在傳統的密集型農業時代是優勢的話,但在今天集約型勞動成為普遍選擇,農業勞動力大量過剩已成為嚴重的問題。中國現代農業面臨深刻的革命,成功的關鍵在於能否大規模地消化、轉移勞動力﹔能否整體地提高農業勞動力素質。說到人與農業的關系,人們還常常走入誤區:飢餓威脅之下,思農重農,大力興農﹔豐衣足食之時,往往輕農,甚至棄農。更重要的是一些統治者常常出台擠農之策,一味奪農、傷農、害農,以至使人厭農,不願言農,更不願務農。新時期,我們要緊緊圍繞不久的將來16億人的吃飯問題,把農業發展放在國民經濟的首位,既要想到國家糧食安全,又要體會"粒粒皆辛苦"。一方面要勤農勵農﹔一方面要補農助農。
傳統農業是生存問題、溫飽問題﹔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也是社會問題、政治問題。解決問題多數情況下靠"老天爺"、"土地爺"、"萬歲爺"。這個歷程既漫長,又痛苦。現代農業是質量安全問題、效益效率問題﹔很大程度上關系到現代化問題、全球化問題。解決問題最終要靠科技進步,靠資本投入,靠政策和制度創新。在知識經濟和信息化、全球化的時代,農業觀念和農業管理思想發生了重大改變,農業經營模式發生了重大變革,農業增長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大大加速。
農業現代化是200多年來世界農業發展的大趨勢。農業現代化從本質上說是生產方式的一場革命。具體地說,就是要把傳統的農業逐步轉向現代工業技術裝備的工廠化產業﹔轉向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高智能型的發達產業﹔轉向以市場為導向的高投入、高產出的高效益產業﹔轉向制度合理、管理科學、服務完善的社會化產業﹔轉向人與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產業。進入新世紀,我國農業正由簡單勞動和土地相結合的傳統農業,轉變為知識和資本為主的各種生產要素通過市場作用優化配置,產生更高生產力的現代農業。為了進一步推進中國農業現代化,把農業的弱勢變為強勢,建立城鄉一體、農工商一體的農業新體系,增強農產品的競爭力,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必須以科技改革為動力實現農業的改革性改造,提高農業生產力﹔必須實施市場化、產業化戰略,重組農業經濟結構、技術結構、管理結構。簡言之,就是通過推進科技改革、制度變革和結構調整,走出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使中國農業有一個質的飛躍,實現歷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