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范玉剛:“中國夢”的胸懷與情懷
范玉剛
2013年06月18日08:09   來源:文匯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從現代性視野看,不只是當代中國處於偉大復興的歷史拐點,在共時態的語境下,整個人類社會的生存方式都需要轉型——一種新的文明時代的到來。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和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理想感召,既是一種新的文化觀,也是一種新的發展觀,它為中國的現代化事業和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了現實基礎。它雖有著高遠的價值指向,卻把目光落在生活中每一個人的幸福感上

  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夢”以來,實現“中國夢”就成了全體中國人的願望。說到底,中國夢既是中國人追求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追求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夢。兩個維度的統一,就把中國夢的願景是具有感召力的民族的偉大復興,與中國夢實現的起點是現實中每個人共享美好生活的幸福感關聯起來。因此,對“中國夢”的領悟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

  基礎資源與文化土壤
  ——“中國夢”實現的傳統文化基礎:和合文化的再闡釋。
  從中國歷史上看,和合文化是支撐中國傳統社會超穩定結構的文化土壤。正是在和合文化的基礎上,提煉出了中國傳統社會一以貫之的核心價值觀“仁、義、禮、智、信”,可以說,正是這種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在社會民眾心理上樹立起對於共同道德信念的權威感和歸屬感,成為斯時人們普遍認同的人之為人的根本原則,從而一直穩固地延續下來,直到中國社會邁入現代化進程,開啟了整個社會的現代轉型和文化轉向。
  從價值導向上看,“和而不同”是和合文化的主導價值取向。和與同的區別在於“和”承認差異性,“同”只是同類項的疊加。“和而不同”的哲學智慧成就了中華文明的輝煌,形成了“和而不同”的社會主流文化心態,這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今天,“中國夢”的實現仍離不開對和合文化的汲取,以及和合文化對現代人心靈的滋潤。在“文化全球多元化”的語境下,培育“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態有助於形成人對世界發展的清醒認識。和合文化作為被激活的文化傳統,已與中國當代社會生活相融合形成主流文化內涵的一部分,其中蘊涵的某些價值觀,如友善、和睦、和平、和諧、天人合一、以人為本等等,成為支撐中國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資源和文化土壤。但是,不論過去如何輝煌,我們對待傳統文化不能一味回歸“過去”,而是要多維度地認識文化傳統的內核,努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真正汲取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

  新的文化觀與新的發展觀
  ——“中國夢”實現的現代文化支撐:時代內涵及其人文價值與情懷。
  在中國融入近現代世界的大潮中,無數仁人志士為著民族的振興付出了生命和鮮血,歷經磨難、矢志不渝,終於迎來了政治獨立、經濟崛起,同時也鑄就了現代中國新文化的恢宏氣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可以說,“中國夢”離每個普通中國人並不遠,隻要心系中華、胸懷祖國、自立自強,依靠自身的力量都有可能過上美好的生活。
  從現代性視野看,不只是當代中國處於偉大復興的歷史拐點,在共時態的語境下,整個人類社會的生存方式都需要轉型——一種新的文明時代的到來。早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就提出偉大的“兩問”: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種時代強音有著宏大的歷史感、宏闊的人類文明視野和深邃的理論洞察力。在此深厚人文情懷的眷注下,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和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理想感召,作為一種現代文化價值觀,成為今天“五位一體”的科學發展觀的內核,這是一種新的文化觀,也是一種新的發展觀,它為中國的現代化事業和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了現實基礎。它雖有著高遠的價值指向,卻把目光落在生活中每一個人的幸福感上。

  “中國向度”和“世界向度”
  ——“中國夢”的實現要有開放的胸懷:在中國全面崛起的進程中,作為異質文化的“他者”必須進入民族偉大復興的視野,成為我們引領人類文明發展的參照系。
  所謂參照不是對立面,而是在全球化平台上我們與“他者”的文化共榮共在,中國文化與世界文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沒有新質文化的刺激、互動,“中國夢”的實現就是一句夢囈。鄧小平同志強調要善於從“全人類的高度”去觀察和解決問題,把“中國向度”和“世界向度”統一起來,重視吸收和借鑒世界文明的積極成果,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創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深化拓展。因此,“中國夢”的實現要立足當代中國實踐,既繼承優秀傳統,更要借鑒世界文明成果。在有判斷力和勇氣“拿來”的同時,也要堅持文化“走出去”。在全球化語境下,隻有克服全球化進程中的危機和挑戰以及遭遇的困境,才是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應有內涵。和而不同,共同發展,建構一個和諧的現代社會,要以這樣的文化心態作基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歷史使命與責任擔當
  ——“中國夢”的實現不能缺失主體意志: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與責任擔當。
  夢由人所創造,“中國夢”的最好載體是有生命力的鮮活的人,是帶血的搏動著的心。“中國夢”的實現尤其離不開這個特殊的群體,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引領者、組織者,同時也是積極建設者的中國共產黨。這是一個有著神聖使命感和文化擔當的群體,有著超越性的價值取向,她以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因此,“中國夢”的實現不僅要落在外向度的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上,更要落在內向度的對人類精神境界的眷注上。這種眷注要求中國共產黨人要勇於擔當歷史使命和責任,特別是在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中要在文化上回答:我們是誰?什麼是社會的主流精神和核心價值訴求?在使命擔當中,必先立乎其大者,明晰人類社會發展中最根本的靈魂性的東西,否則隻會跑偏或舍本逐末。在凝聚社會共識和力量的動員中,“中國夢”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而又通俗化的表述,有利於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融入每一個有作為的尋常百姓的日常踐履中,從而使之轉化為每一個有文化素養的現代公民堅守的信念,成為每一個中國人實現夢想的引力。(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責編:朱書緣、趙晶)

相關專題
· 凝聚中國力量 實現中國夢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