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
陳 劍
2013年06月12日15:38   來源:求是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中華傳統文化的輝煌與衰落,折射的是中華民族在歷史上的輝煌與衰落。復興中華文化中的“復”是“重新”、“再一次”的意思,是文化的更新,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再造,創造出新的文化,即古老傳統的中華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合而產生的新的中華文化。

  一、 為中國傳統文化注入現代文明, 通過現代化來推動中華文化復興

  近代以來,多少先哲為中華文化承續和創新嘔心瀝血,在他們的心底,一直希望找到這樣一條解決中華文化問題的道路:通過現代化來解決中華文化傳統問題,這就是探索活的文化、新的傳統。中國傳統文化是否有活力,不僅要看它在歷史上所產生的影響,還要看它能否穿越時空,回應中國和世界在當下與未來所遇到的問題。

  全球的現代化運動如何推動中華文化的復興?需要做兩方面的努力:一是吸收消化人類文明中有益的內容,特別是人類文明中最具活力及最具價值的思想理念,激發中華文化傳統中活的因子,通過與中華文化創造性的結合,進而轉化形成新的中華文化﹔二是通過對傳統文化本身的批判和反思,找出中華傳統文化中超越時空的思想因子,成為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貢獻或引領的內容,同時也成為中華文化復興的重要要素。所以復興中華文化,或文化更新、文明再造,既要把中國傳統文化作為當代中華文化向前推進與發展的重要資源,又要充分借鑒現代人類文明的成果,而這些文明成果恰恰是以儒家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所缺乏的。

  中華文化的復興,是在高度文化自信的基礎上,以開放的心態,平靜而理性地面對全球現代化運動帶來的沖擊,尊重和接受人類優秀文化的成果﹔是在高度文化自信的基礎上,保持中華文化的特色和基礎,借鑒和吸收人類文化的有益成果,與中華傳統文化有機結合,不斷增進中華文化認同,提升中華文化在人類文明價值體系中的地位,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之中,中華傳統文化不斷發展變化,命運跌宕起伏,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充分認識歷史上的中華文化優秀傳統,恢復我們的歷史記憶,提升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創新和弘揚優秀傳統道德和價值觀,重鑄中國人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民族性格,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這無疑是中華文化在當代的歷史責任。

  1.和而不同。中華文明本質上是一種“和”的文明。《禮記·中庸》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達到“中和”,天地才得以正,萬物才得以育。“和而不同”是中華“和”文明中極有意義和超越時空的內容。《論語》記載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現實中,“和而不同”就是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承認、包容乃至尊重差異,以達共存共榮。“和而不同”是中華文化為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之間的和諧共生共長所作的經典詮釋和處世准則,也是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所奉獻的核心價值理念。

  2. 天人合一。作為中華文化的主體精神之一,“天人合一”思想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不但塑造了中國人普遍持久的和平文化心理,而且對於今天人類追求和平與發展以及社會和諧仍具有重要啟迪。“天人合一”的觀念說明,人類只是天地萬物中的一個部分,天地自然按一定的規律運動,人也必須遵照天地規律去認識和改造自身,才能適應天地規律。當今世界,“天人合一”思想為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相處指明了方向。

  3.包容特征。中華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包容性特征。從中國歷史的長河看,儒、釋、道三家都有包容傳統,其中儒家以傳承夏、商、周三代文化為己任,主張“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中國人常用“海納百川”來形容一個人的氣度胸襟,這四個字也可以用來形容中華文明的包容品格。正是這種強大的包容性,使得中華文化遭遇各種外來文化的沖擊,不僅沒有消亡,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在挑戰中進行文化更新,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燦爛的中華文明歷史新階段。人類文明同樣需要海納百川的包容品質來促進不同文明的共同發展。

  4.人格價值。孟子提出:“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也。”將內在的善端擴充,使之變為主體的道德意志,以“大丈夫”氣概立於天地之間。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中國傳統文化著重強調個人對整體的義務、責任與擔當。林則徐說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就體現了這種責任和擔當。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傳統知識分子的人文情懷寓於他們的政治關懷和社會關懷中,宋代張載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人文情懷的典型表達。

  5.天下為公。“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謂大同。”(《禮記·禮運篇》)天下為公的理念,既顯示了作為志士仁人所追求的高尚道德境界,又顯示了理想的社會政治境界。

  6.人倫情懷。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非常重視人的社會關系網絡——人倫關系的建立。儒家認為,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落入一張已經織好的人倫網絡當中。正是因為倡導人倫義務,中國傳統文化充滿了人文氣息。

  7.開放變革。《周易》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其實,《周易》的“易”就是變易的意思。中華文化也包含著開放的思想。中國的漢唐盛世,都是開放的朝代。漢代通西域,帶來了中亞和西亞的文明。絲綢之路開通,形成雙向交融的文化格局,中華文化既得以向外廣泛傳播,同時也從外面得到啟示和豐富。明代鄭和下西洋,成為中華文明對外開放的壯舉。任何一個國家或文明,要繁榮發展,對人類文明有所貢獻,必須實行開放變革才有可能。

(責編:趙晶、朱書緣)

相關專題
·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8·19重要講話精神
· 《求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