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1955年10月,蔣介石簽署一道手令,要求台灣“國防部”協同“國防大學”,編纂一部中國古代戰爭史,要求從中抽繹出切實有用的軍事與政治原則,用以指導現代戰爭、提高軍中校官軍事素養。三個月后,一支編纂隊伍在“國防大學”集結:一方是久歷戰火的軍方將校,一方是飽讀典籍的歷史教授。從集結之日起,這些人,為著這部中國歷代戰爭史,在一條全新的路上,前行了16年。
他們的第一個工作,是為戰爭史搜選材料——建筑師要自備磚瓦!中國歷代史家,絕少知兵者,對戰爭懷有悲憫之心、畏禍厭戰之心,不願對戰爭做詳密介紹,關於戰爭,向無專門史著,有關戰爭史跡,流散於各種典籍當中。編纂者先行搜羅歷代典籍540余種﹔之后漫行其中,細密搜剔,凡與戰事相關者均做記錄,一絲一縷,而至豐宏,過軍事家、史家之目后,用以撰寫之資。
戰爭看似雙方軍人的對決,事實上,深層原因卻在於雙方政治經濟地理人文等各個方面,所謂形勢比人強者是。有鑒於此,編纂者將自上古至太平天國分18個時代,共18卷,這是縱向的安排﹔橫向上,每卷之初,即對這一大時代形勢作一全盤的論述,諸如國際形勢、政治經濟、地理地形、人物風尚,皆有全面精到敘論,務求讀者對這一時代有透徹之了解,以確立這一時代大背景,戰爭的觸發、決勝即以此為依憑。背景即立,即著手講論這一時代諸戰爭戰役,結構如次:先對這一戰爭的戰前形勢,作一全盤論述﹔再詳述雙方戰略指導、作戰經過、戰略戰術運用得失、戰后情況等﹔最后對該戰爭戰役加以綜合申論,以檢討其成敗,引戰爭原理原則相印証。層層展開,務使全程清晰如繪。
歷代戰事,成千上萬,何以取舍,何以敘論?才談得上用以指導現代戰爭?編纂者琢磨即久,一致認為:冷熱兵器時代,戰術迥異,但就戰略思想而言,則並無革命性變化。故全書詳於戰略而略於戰術。書中所重視的戰略有四:一是大戰略,即在國際間尋求共同目標,整合國際力量的戰略﹔二是國家戰略,即整合國內政治、經濟、心理及軍事的戰略﹔三是軍事戰略,即寧定的城塞、機動武力以和諧配置的戰略﹔四是野戰戰略,即實戰當中,雙方角力的總和。
這些方案,現在看來,也許被視為當然,但首創者踐行這些方案時,所付出的努力和艱辛,實非外人所能想象。草創之際,事倍繁碎,至1960年,一行人,5年工夫,才得40萬言。之后進展略順,至1972年,這部論史上起黃帝、下終太平天國,18巨冊,500萬言,近800幅戰爭地圖,4600年、500余會戰的皇皇大著,終於成冊。之后又經過5年的修訂,才交由黎明文化出版社公開發行。
巨作問世以來,海內外評議紛然。
現在,這部巨作終於安放在我的案頭。除將黎明版繁體豎排改為簡體橫排外,其余盡復舊觀。目視尚有濃郁書香的巨作,回望1955年,我看到一眾行者行走於歷史的原野,無暇他顧,只是低首向前。這些人,這部著作,都已成為歷史,難以磨滅。(《中國歷代戰爭史》(全18卷) 台灣三軍大學編著 中信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