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發展哲學社會科學 高校應該有所擔當
朱崇實
2013年06月05日10:53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作者簡介 朱崇實 廈門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2月廈門大學經濟系畢業,1990年5月原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大學國際經濟系畢業,獲經濟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經濟法、國際投資與國際投資法教學和研究工作,著有《外商投資的經濟社會效益評價》等著作。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任務,大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這為我國高校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一步繁榮哲學社會科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任務,也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創新帶來了新的機遇。

大學的誕生與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密不可分。中世紀晚期形成獨立的大學組織和建制化的高等教育實踐,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當時出現了學術復興,西方文明出現了長足的進步,包括以希臘哲學為理論基礎的哲學社會科學出現了發展和創新。從歷史上看,高校引領著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和創新,有力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今天,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成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隊伍有40萬人左右,佔全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力量的80%,匯聚了一大批學術領軍人物、學科帶頭人和教學科研骨干,學科綜合優勢明顯,全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85%以上的研究成果集中在高校,也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和輸送了大批的高層次哲學社會科學人才,並成為推動哲學社會科學服務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

可以說,高校已成為了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的主陣地和示范區,成為繁榮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主要力量,成為建設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的主體之一,在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創新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要進一步深化認識,把握形勢,發揮特色,深入推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

充分發揮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育人功能

高校的根本使命是培養人才,努力解決好“培養什麼人、如何培養人”這一重大問題。當前時代正處在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各種思潮涌現,思想意識差異性增大,大學生往往會產生不適應,形成困惑和不解,給高校育人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要充分發揮育人功能,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哲學社會科學教育教學全過程,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青少年的頭腦。大力推動十八大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

要進一步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要教學相長,加強教師和學生在哲學社會科學教學過程中的互動,使雙方都能從“傳道、授業、解惑”中獲得收益。要推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保証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生既會“讀書”,又會“走路”,既懂理論,又能實踐。要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科研與教學相結合,將研究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將科研優勢轉化為教學優勢,不斷激發學生創造力,提高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

加快構建高校的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

創新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創新能力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對高等學校而言,創新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靈魂,也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選擇。

高校要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成就和寶貴經驗,不斷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要在創新科研體制上,加快建設文科重點研究基地建設和文科“2011協同創新中心”建設,通過匯聚多學科人才,組建跨學科研究團隊,大力構建交叉集成、聯合攻關,形成更多標志性成果。要促進社會科學研究與自然科學研究實現交叉融合,注重採用新方法來研究和解決學術前沿問題和社會現實問題,在此基礎上形成新的方法論和學派。要加強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的融合,一方面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另一方面高度關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現實問題,形成前瞻性、指導性的成果。

進一步發揮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在服務社會中的作用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服務社會,既是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功能,也是高校的重要任務。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目的在於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發展,落腳點在於人民精神文化需求。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隨著我國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

高校作為文化傳播的主要力量,應順勢而為,肩負起相應的責任。要以“國家需求”為導向,圍繞重大現實問題,增強社會服務能力。要不斷加強哲學社會科學的成果轉化和應用,促進高校的學術文化向社會的大眾文化轉化。要通過產、學、研的有機結合帶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服務於人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進一步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作用

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哲學社會科學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高校作為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力量和載體,必須把文化傳承創新作為義不容辭的重要責任。

高校應成為社會主義優秀文化的弘揚者、引領者,在借鑒世界各國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大膽探索,勇於創新,重點實施對傳承中華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有重大作用的學術文化工程,不斷推出更多代表國家水准、民族特色、具有世界影響的優秀成果,努力推動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走向世界,為建設文化強國作出應有的貢獻。

大力推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

提升國際話語權是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核心問題在於學術話語權的創新。加快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步伐,對提升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擴大中國學術的國際影響力,增進世界對我國的認知,展現我國文明、民主、開放、進步的形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高校要在哲學社會科學各領域形成國家水准、世界影響的一流成果,形成有說服力、感染力、影響力的中國話語體系。要實現教師和學生走出去、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走出去、研究機構和研究團隊走出去,擴大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的國際影響力,提升哲學社會科學教師的國際化程度。要努力在國(境)外高校設立研究機構,或者與國(境)外高校互設研究機構,實現研究人員互聘和開展科研項目合作。要加快建設孔子學院,借由孔子學院的平台,通過多種合作形式有目的地推動中華文化在國外的傳播。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