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是一種品格、一種氣概、一種境界,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表征。
“山不辭微塵故能成其高,海不絕細流故能成其深”。山之高大、海之深遠,蓋因其具有包容萬物的胸襟。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夢的重要論述,之所以引起黨內外、軍內外、海內外的強烈共鳴,之所以成為當今中國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幟,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它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可以說,中國夢之美,美在包容。
中國夢是歷史夢與時代夢的統一
一個民族的共同夢想,積澱著這個民族共同的歷史、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價值,因而具有民心同向、眾願同歸而又穿越時空的包容性。
中國夢是一個長長的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1840年鴉片戰爭擊碎了大清帝國“天朝上邦”的迷夢,泱泱中華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也使“民族復興”成為中國人刻骨銘心的字眼。
這是一個承前啟后的夢,一個前赴后繼的夢。“振興中華”最早是孫中山先生提出來的。我們黨成立以后,承擔起領導人民振興中華的神聖使命。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同志都對民族復興作了大量論述。“團結起來,振興中華”這一改革開放初期提出的響亮口號,始終回響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業的征程上。
從新中國成立“站起來”,到改革開放“富起來”,再到新世紀“強起來”,中國發展的每一個進程,每一步跨越,無不依靠實現民族復興偉大夢想凝聚起億萬人民的磅礡力量。
習總書記關於中國夢的重要論述,把中華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連接起來,把民族復興的大業與幾代人的夙願聯系起來,把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和國家的前途命運聯系起來,凝練概括了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追夢、圓夢的歷史進程,高度總結了中國人民自強、奮斗的歷史經驗,深刻闡釋了中國共產黨人致力於民族復興事業的歷史使命。
正如習總書記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所指出的:“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從歷史縱向坐標上看,中國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幾代人孜孜以求的歷史任務﹔從時代橫向坐標上看,中國夢是國家、民族在綜合國力競爭中趕超現代化潮流的現實課題。如同歐洲文藝復興不只是回歸古希臘文明的復興,實質是西方走向現代化的思想啟蒙。我們的中國夢,恰恰是在悠久文明基礎上實現大國崛起,以現代化國力和形象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鳳凰涅槃。
在一個古老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關鍵節點,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以“中國夢”凝聚共識、激勵人心,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它承載著幾代中華兒女的深厚情結和美好願景,代表著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體現了我們黨對國家、民族的庄嚴承諾和使命擔當,也反映了中國人民包括海外同胞、全世界華人的共同心聲,必將激勵廣大人民群眾戮力奮斗,共同創造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中國夢是國家夢與人民夢的統一
中國夢是整體、厚重、宏大的,又是個體、具體、細微的。
中國夢包括兩個層次的深刻內涵:從整體上把握,中國夢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之夢﹔從個體上把握,中國夢是生活幸福、人生出彩之夢。“宏大敘事”的國家夢與“具體而微”的百姓夢緊緊相連,相輔相成,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在中國夢的豐富內涵中,“人”無疑是核心要素。中國夢的包容性,集中體現在它把國家夢和人民夢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是與每個社會成員息息相關的夢。
“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習總書記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中國夢的核心價值,也指明了中國夢的動力源泉,具有極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中國夢既是國家和民族的大義,又是老百姓實實在在的利益。當我們強調“大河沒水小河干”時,不能忘了“小河有水大河滿”。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將個人之夢寄托於國家之夢、民族之夢,夢想才有成真的可能。同時,中國夢最終是由一個個鮮活生動的個體夢想匯聚而成的,其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民。中國夢的實現,就體現在解決老百姓關心的一件一件具體事情上。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人民群眾這些要求很普通、很平實,但又關乎民之本、國之本。你的夢,我的夢,大家的夢,合起來就是偉大的中國夢。當我們把“國”與“家”、“民”與“族”融為國家、民族的力量,實現中國夢的構想就會變成現實的生活狀態。
其實,共產主義的最終理想就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建設無差別的人類共同體。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個體夢想的實現,是國家夢想實現的重要前提和必備條件。民族復興的光明前景,又最大限度地兼容了每個人的根本利益。實現中國夢,就是要將個人的奮斗與民族的發展有機統一起來,使之凝結成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和創造精神,讓人民群眾“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讓人人看到希望,人人有奮斗舞台,匯聚起每個人最大的能量,這就是中國夢的魅力所在。
中國夢是實現民族復興之夢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夢的統一
如果說,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兩個百年”是實現中國夢的階段性戰略部署,那麼,貫穿其中的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雙重任務”。
這“雙重任務”是密切相關、不可分割的。實現民族復興是我們的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也是我們的夢。從一定意義上說,兩者實際上是一個夢。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凝結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根本的夢想”。
翻開中國近代以來的發展史不難看到,無論是照搬西方資本主義制度,還是照搬別國的社會主義模式,都不能解決中國的生存發展問題,都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中國必須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隻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夠發展中國。這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民族復興之夢的必然要求。
改革開放之初,美國《時代》周刊曾稱鄧小平為“中國的夢想家”。如今,我們以30多年快速發展的巨大成就,向世人展示了一個夢想成真的中國。1910年,國人隻能在小說中幻想中國舉辦萬國博覽會的景象,100年之后,盛況空前的世界博覽會在上海成功舉辦。奧運夢、飛天夢、潛海夢、航母夢,這些前人想都不敢想的夢,如今都已成真。歷經磨難的中國人民的百年夢想,正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一步步變為現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夢,是共產主義最高理想在現階段的具體體現,也是中國夢的重要支柱和實現形式。不論哪個社會階層、哪個利益群體,隻要他是愛國的中國人,都自然而然地對民族復興抱有強烈的渴望,都認同和接受中國夢,因為無論哪個階層、群體的發展和利益的實現,都離不開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復興,而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是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根本保証。
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公平正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文明和諧、改革創新、永不停滯的價值取向,也決定了中國夢具有海納百川的包容性。不同層面、不同群體的願望和要求,都可以在走中國道路上得到匯聚,形成一種追求夢想的強大合力。當前,我國經濟社會正在發生深刻變革,人們的思想觀念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社會思想意識日益活躍,呈現出多元、多樣、多變的發展趨勢。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既要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又要堅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在包容多樣中確立主導,在尊重差異中謀求共識,大力倡導一切有利於發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導一切有利於用誠實勞動爭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於人民和社會的勞動和創造,通過中國道路的整合功能和激勵作用,把人民群眾的思想和行動引導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上來。
中國夢是中國夢與世界夢的統一
中國夢是復興之夢、發展之夢,也是和平之夢、和諧之夢。
在全球的坐標上,中國夢是在與世界的互動合作中鋪展的。中國人憧憬、追求中國夢,並非熱衷於“夢回大唐”,重溫“中央帝國”的威儀,再現“萬國來朝”的盛象。“要和平不要戰爭,要發展不要貧窮,要合作不要對抗,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是全球化時代中國夢內在的新的“世界夢”。
中國夢的包容性,源於中華文化的包容性。“仁者愛人”“和而不同”“和諧與共”“美人之美”,中華民族特有的包容性造就了中國夢的“世界性”。回顧歷史,西方國家的崛起,往往以殖民擴張和海外掠奪為依托,而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七下西洋”,播撒和平友誼的種子,“絲綢之路”,留下互利合作的足跡。飽嘗列強入侵和連年戰亂之苦的中華民族,不會也不能做“歐洲夢”“美國夢”。實踐已經並將繼續証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和平、合作、和諧發展的新道路,中國的發展壯大打破了“國強必霸”的傳統模式,帶給世界的是更多機遇而不是什麼威脅。和世界共發展,與世界同分享。我們要實現的中國夢,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體現了兼濟天下的大國胸襟和分擔全球責任的鐵肩道義。
和平不等於苟安,包容不等於軟弱可欺。中國夢是強國夢,也是強軍夢。強國夢是強軍夢的基本依托,強軍夢是強國夢的有力保障﹔強軍夢不圓,強國夢也難圓。中國夢的實現以追求和諧、和平為先決條件,提倡各個國家、民族在發展中實現共存共贏,絕不會以犧牲他國利益為實現中國夢的代價,但也絕不會吞下犧牲國家、民族安全和發展利益的苦果。這也是中國夢真理性、包容性、時代性的題中應有之義。
“世事滄桑心事定,胸中海岳夢中飛”。百年民族復興夢,承載了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燦爛文明的古老民族的自尊、自強與自豪,也包含著一個愛好和平、銳意進取、充滿活力的發展中大國對於人類美好未來的憧憬和追求。一個和平發展的中國,終將完成民族復興偉大事業,也必將成為世界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