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試論公正問題的重要性
王建太
2013年05月27日17:06   來源:甘肅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強調必須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公正問題是當前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一個不公正問題,往往對一個地方、一個系統會產生很大影響。本文從公正問題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方式入手淺談公正問題的重要性。

公正問題對個人的影響方式

從主體的層面講,公正是人們對一定社會行為方式及其過程、結果,以一定的價值尺度為標准所作的一種判斷和認定。這種認定對人的心理預期、社會評判、思想行為都有很大影響。影響的過程大體是:

感受。分直接感受和間接感受。直接感受主要來自親身經歷和親眼目睹的某一社會行為或某一事件﹔間接感受主要來自社會成員之間的交流和各種渠道傳遞的信息。

評判。是對直接感受的特定社會行為和間接從各種信息渠道傳遞獲得的社會行為經過思考整理之后作出的初步判斷。

認定。是依據感受和判斷對特定社會行為公正與否的確認。如果認為該社會行為是公正的,則以積極的方式去應對。如果認為是不公正的,則會產生不平衡心理或不滿情緒,出現消極甚至對立行為。

釋放。不公正行為引發的不平衡心理和不滿情緒會產生某種程度的壓抑感。這種壓抑感往往與人們物質、精神生活的承受能力結合在一起,承受力越差,壓抑感越強。當它達到一定程度時,就要求釋放。釋放的途徑一般是:第一,自我發泄,自我調整﹔第二,尋求親友的幫助﹔第三,請求黨政組織、紀檢監察機關、司法機關的救濟和法律、行政援助﹔第四,從社會其他渠道尋求正義的支持,如媒體等﹔第五,參與到不公正行為中尋求某種心理上的平衡或追求某種物質上的利益。

轉化。當某種不公正行為引發的不滿情緒產生的壓抑感通過一定的方式釋放仍得不到心理上的調整、滿足或物質利益上的維護、救濟時,就會產生轉化的要求或趨向。轉化的方式,一種是尋找新的寄托,如宗教等。另一種是在體制外尋求支持,往往同非法組織或非法活動結合,用不正當甚至違法的手段去應對不公正行為,既具有潛在性,又具有抗爭性甚至會演化為對抗性。如對當事人或其他行為人進行報復就是一種。而報復行為多數缺乏理性,如果報復的對象是社會則破壞性和影響力更大。

個人對公正問題的評判對社會有重要影響

個人是評判某一現象、事件公正與否的基本單元。單位、組織、團體、政府的評判是建立在個人評判的基礎之上的。由於個人與政府所處的地位和發揮的作用不同,擔負的責任與義務不同,受特定事件的影響也不同。因此,政府與個人對每個事件、現象公正與否觀察的角度和方法往往不同,衡量的尺度和標准也不同。政府一般是站在面上,把特定事件作為一個點去看待、去研究、去解剖,方法是用聚集法,強調現象與本質的區別聯系和辯証統一。個人則立足於點上,把特定事件作為面上的一個代表去看待,更多地注重直觀性和事件本身。因此,個人對公正問題的判斷和認定對社會有重要影響。

個人對某一個社會現象公正與否的評判有以下幾個特點:

主觀性。人們對某一社會現象公平與否的認定,既受個人素質和能力的影響,也受價值觀和信息的影響。價值觀和信息源具有導向作用,信息量則起強化作用。也就是說,個人對特定事件公正與否的評價受主觀影響較大。

擴張性。一個人的看法往往對其他人有很大影響,一件事往往對很多人會產生很大影響。就像在平靜的水面上一擊形成的水圈一樣,由中心點不斷向四周擴散。每個人都有可能會成為一個中心點,形成大小不同的圈,不斷輻射擴散。

虛擬性。人們有可能把對特定社會現象的認定建立在虛擬的假定之上。信息源的導向作用和信息量的累積強化,加上信息本身的擴張性特點,使間接接受信息的人可能是主動或被動地直接接受他人對特定事件的認定結果。這個時候,信息的真偽已居於相對次要的地位。而不公正問題越多,這種虛擬性對社會的影響就越強。因為,經過反復強化,人們就會把不公正設置在“可能”的假定之上,如果沒有直接的事實作依據來排除這種可能性,則這一假定就會因為在潛意識中被認定,從而在思想上被確認。

潛在性。一方面,不公正問題往往是游離於體制之外的行為產生的,這種行為如果被社會一些成員接受並不斷運用,形成一定的廣泛性,就會在體制運行規則之外形成一種潛規則。而依據潛規則形成的認定本身具有潛在性。另一方面,個人相對於政府、社會、團體、單位的相對從屬地位也決定了這種潛在性。同時,這種潛在性與一些消極文化現象的負面影響也有關系。這不僅會容易形成新的更多的不公正現象,其負面效應和治理難度都非常大。

可塑性。一方面,人的社會行為本身具有可塑性。另一方面,人們評價社會行為、社會現象時所具有的擴張性、虛擬性和潛在性等特點又促成其把某種社會現象塑造為公正的或不公的。公正行為和不公正行為通過這種可塑性把個人對社會特定現象的認定評價轉化為社會或某個集體的認定評價,從而會對社會產生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或負面影響,而不公正行為產生的消極作用影響更大。

堅決消除不公正現象

綜上所述,一個不公正行為發生后,一方面,受主觀性的影響,社會對某一具體事件的評判和認定往往會建立在一種虛擬的假定之上,並在擴張性的支配下,使建立在假定之上的認知由點到面不斷擴散且可能被反復強化。另一方面,不公正問題的潛在性會造成對不公正案例發現不及時,監督不到位,打擊不得力,使問題越積累越多。而問題越多,副作用就越大,其虛擬性、擴張性就越強。個人對不公正現象評判的擴張性、虛擬性等特點使不公正問題既受社會的普遍關注,又在可塑性特點的作用下,容易產生較大范圍的不滿情緒,且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因此,公正問題無小事,對每一個不公正問題、不公正現象都要嚴厲懲處,堅決打擊。

(作者系甘肅省紀委副書記、監察廳廳長)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