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簡政放權"系列解讀之五:穩當前增后勁,政府如何推動經濟轉型?
黃玥
2013年05月21日14:1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結構失衡?社會矛盾加劇?我國是否會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在多項經濟指標接連釋放出“疲軟”信號的背景下,這些問題常常被人們提起。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改革攻堅期,經濟發展面臨“新一輪爬坡”,推動經濟轉型成為共識。

在13日召開的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動員電視電話會議上,李克強提出,希望通過簡政放權激發市場主體發展活力和創造力,既穩當前也增后勁,達到“不花錢能辦事,少花錢多辦事”的效果。

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如何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如何克服轉型中面臨的困難?帶著這些問題,新華網記者採訪了多位專家,就政府如何打開轉變職能大門,下放權力,激發市場主體發展的活力,促進經濟轉型進行了討論。

實現經濟“穩增長”需刺激民間投資

新華網記者:李克強在會上指出,我國當前經濟形勢錯綜復雜,下行壓力較大,要實現今年發展的預期目標,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資,空間已不大,必須依靠市場機制。其中,刺激民間投資,釋放市場力量成為實現“穩增長”的主要舉措。請問,政府應如何釋放市場和民間力量?

北京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王文章:通過行政手段來配置資源,造成效率低下,這一做法已經過時了,政府權力應逐漸淡化經濟領域的資源配置作用,應該讓企業擁有自主權,在繼續深入改革的方向上,我國經濟形勢整體是樂觀的,未來20年還能實現經濟“穩增長”。

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副會長高小平:這次放權是企業現實呼聲的有效回應,是尊重市場規律的表現,把政府職能轉到為市場主體服務上來,將激發起社會成員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增強經濟發展的內在活動。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名譽會長高尚全:必須弱化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打破行業壟斷,凡是市場主體有能力做好的事情都要交給市場主體去做,政府的主要職責是為市場主體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

“推轉型”調結構 大力發展服務業

新華網記者:推動經濟轉型升級,首先要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服務業。資料顯示,我國服務業整體發展水平明顯低於發達國家,服務業現有稅制存在重復征稅、稅負過重、行政壟斷,審批過多的現象。

在調結構過程中,政府應如何明確與市場的邊界,營造有利於服務業發展的市場環境?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名譽會長高尚全:這些問題與政府職能改革不到位有很大關聯,大部分生產要素掌握在政府手中。造成資源利用率很低,浪費嚴重,大大制約了市場靈活發展。

北京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王文章:為解決這一問題,一些“調結構”的措施也正發揮作用。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改革、我國居民階梯電價、資源稅費和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天然氣價格改革的有序推進等等,隨著‘營改增’”的不斷推進,會減輕小型微型企業稅費負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健全能源價格體系,完善土地、資本等要素市場,逐步消除水電價格方面的差別,提高效率。這些舉措明確政府與市場的邊界,使政府與市場更加協調有序,讓市場更好的釋放活力,推動經濟轉型。

民建中央常務副主席馬培華:我國現代服務業正處於重要發展機遇期,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對於擴大就業、改善民生、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意義重大。發展服務業應加強整體部署,完善發展環境﹔推進服務業稅制改革,加快結構性減稅進程﹔優化金融政策﹔完善市場機制,進一步消除體制障礙。應按照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的方向,以創造公平、公正、公開競爭的產業發展環境為重點,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部署,編制並實施服務業的發展規劃,逐步建立關於發展規劃的科學評價體系。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努力營造有利於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和市場環境。

消除體制障礙下放權力構建服務型政府

新華網記者:李克強強調,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必須創新體制機制。必須轉變職能,下放權力,下決心減少政府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直接干預,打破市場分割與壟斷,消除制約轉型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使企業和產業在競爭中優化升級,為經濟轉型提供“源頭活水”。政府如何不再管“管不了的事”和“不該管的事”,推動經濟方式轉變?

中國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宋曉梧: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我們面臨一系列改革任務。其中最重要的是轉變資源配置方式,從政府配置資源轉到市場配置資源,說准確一點是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關鍵又在於培育市場主體,讓企業成為資源配置的主體。這並不排斥政府的宏觀調控,但政府不應當繼續擔當資源配置主體,否則,宏觀調控就是政府自己調控自己。

改革開放25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從經濟組織形式看,過去那種上下級之間的垂直行政關系日益轉變為平等法人之間的水平契約關系。從社會組織形式看,各種社會組織雖有較快發展,但管理方式相對滯后,至今仍然是以行政關系為紐帶加以維系,行業協會以及其他應當由市場主體自行組織的社會團體“官辦”色彩濃厚,就是典型例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完善,迫切要求規范我國市場主體的組織行為,實行政會分離,逐步達到經濟活動與社會管理相協調,這已經成為關系發展、改革和穩定的一件大事。

政府職能轉變應當提到重要議事日程是毫無疑問的。政府職能轉變的根本途徑,是把政府不該管、管不了的事情交給企業、社會組織和中介機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那麼,合乎邏輯的推理,就應當實行政企、政社以及政府機構與社會中介機構的分離。其中社會組織就包括大量經濟類的行業協會。必須從市場主體組織行為的角度定位行業組織,不能再把行業組織作為政府的附屬物。如果包括行業協會在內的各類社會組織仍然是“官辦、官管、官運作”,其作用不過是政府職能的延伸,那麼政府就是變相在管那些“管不了的事”、“不該管的事”,可能累死不討好,更嚴重的是為廣泛的錢權交易埋下伏筆。可以說,沒有規范的市場主體組織行為,政府轉型難以到位。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名譽會長高尚全:政府保障各種所有制經濟公平參與市場競爭,打破行業壟斷,減少審批權,消除制約轉型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真正變成服務型政府,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方全喜:我們現在搞經濟轉型,就是要有支持和鼓勵創新。改革其實是釋放社會活力,增加我們這個社會,包括企業的創造性,而不是扼殺創新。

中國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宋曉梧:政府職能轉變遠不到位,仍在很大程度上充當市場主體,一是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發育還遠不成熟,尤其是主體組織行為嚴重缺失。宏觀經濟調控是短期政策,市場主體培育是長期任務。治標成績不小,治本任重道遠。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聚焦國務院機構改革與職能轉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